第605頁
“這個馮凱章,到還是有幾分腦子,竟然會想到聯合大同的姜家,也是啊,這大明原來的九邊守將就剩下這大同的姜家了。這姜家能混到現下這般格局,怕也是個圓滑的角色吧,李自成來了就投降李自成,太子回來了就馬上又投向太子,手裡攥著兵,他大概認為誰都得給他們家一官半職的吧。嘿嘿,想靠自己手裡的兵保住富貴,可惜啊,這想法好是好,但是用錯了對手了。以為現下這大明,還是以往的大明嗎,哼,真是不知死活。阿峰,讓下邊人的密切注意,找到那馮凱章和姜家勾連的證據,讓後這邊讓魏二虎把姜家滅了吧。反正我聽說這姜家當年也是勾引過韃子從他們駐守的大同破關而入劫掠京師左近的。大明的那些所謂的九邊將門,我看也是該下場了,該咱們表演了。”
“謹遵少爺口令。”
待到陳峰出了辦公室,陳政又開始翻看起這大連新成立的中學的情況。當初在北島上的學校,現下也是都遷移了過來。經過這四五年的學習,當初讀小學的孩子,現下已經結束學業了。跟著父母遷移到大連的,陳政便決定讓他們繼續讀中學。而他請的那些教員們,也都是跟著來到了大連。錢世強和沈青雖然可以回松江老家了,但是他們還是決定留在這大連。因為這裡有新建成的實驗室,他們還可以繼續他們的研究。那宋應星和老吳自然也是不願意動地方的,他們更加注重的是那些所謂的“奇技淫巧”。當然,這其中有一批教員則是被陳政送到了美洲,那邊建立起來的金山市和楓葉城都是需要教員的。完全做成現代一般的教育,那是不可能的,畢竟,能教陳政編寫的那些理科教材的人還真是不多。所以,這次創辦的中學,陳政倒是奔著精英式的教育來執行的。那些造工廠里幹活的工人們看到自家孩子能在東家的學堂里免費的學習,自然是感恩戴德。他們知道,他們既然已經入了陳家的門,那就一切要聽東家的。雖然有的人想讓自己的子弟走科舉的道路,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好像這科舉並沒有多大用處的。
儘管在青島和上海縣那邊,也有類似的學校創辦,但是都不如大連這邊正規,所謂的正規,指的是更加的接近於現代教育。畢竟,教育這種事,可是急不得的。陳政知道,他想要改變一個民族固有的一些東西,靠槍桿子可以壓制住一段時間,但是長久來開,還是要靠教育。讓新的一代不再拘泥於四書五經,轉身投入到科學的殿堂,那才是他最大的理想。
第三百四十九章 風潮
九月份的上海,已經初現冷意。不過黃浦江東岸的工廠區中,卻是仍舊熱火朝天。工業生產,因為大都集中在廠房中,倒是受那天氣影響的不太多。
這一條江,倒是暫時性的把這上海縣分成了兩個世界。江西邊仍舊和大明其他各處一樣,到了江東邊,那就是煙囪林立,機器轟鳴了。
每天在這江邊的碼頭上,外洋來的帆船都是一堆堆的堆在那裡。碼頭上的工人們都是忙忙碌碌的,忙著裝貨,忙著卸貨。
不過在九月十日這天,上海縣這邊也突然的熱鬧起來。在上海縣城外三里遠的地方,一座新的建築拔地而起。
建築外觀自然還是大明的固有樣式,不過進了裡邊,那就不一樣了,若是有一個現代人來到這裡,怕是要驚奇了,因為這裡邊和現代任何一所大學的設置都是相差無幾的,甚至有些地方還要好過現代的大學。
幾處主要的教學樓外觀都是採用飛檐畫梁,完全的是大明的建築特色。但是細心觀察一下,卻會發現這料子卻不是和大明用的一樣。
大明各處的建築,多用木料,但這些房子,卻大多是用鋼筋水泥的。那些主要的柱子,也都是鋼筋水泥混凝土澆注成的,只不過外觀上描畫的像木質一般。
此時,這學院的外邊,正在進行所謂的開學儀式。外觀的人也是多,這個時代,沒有更多的娛樂,離城三里也不遠,城裡的閒人們自然是要出來看著熱鬧的。
有識字的算命先生告訴眾人,這是一所書院,因為那牌子上寫的很清楚,上海東方學宮,學宮便是書院的意思了。
一陣鞭炮響過之後,就看到一些先生模樣的人在那早就搭建好的台子上開始講話了,說的也是之乎者也的那一套東西,眾人都是聽的不怎麼太懂,但大致意思是明白的,那人是在感謝建了這學宮的陳家。有人問那算命先生,這陳家可是松江府那創立了幾社的陳子龍,那算命先生卻是不知道。他們這些升斗小民,對於現下朝廷中的事情,知道的還是不多的。但是整個江南地界的縉紳們,現下都是知道了這陳家到底有多厲害了。
就在幾天前,就有人從北邊帶來了消息,說是大同的姜家被朝廷下旨羈押了。理由是曾經里通韃子,造成邊患。同時朝廷也下令解除原來九邊的軍鎮。
這兩個消息看似和陳家沒什麼關係,但是知道底細的人都是知道,現下朝中的首輔李岩,曾經就是被陳家提攜起來的。在山東曾經做過一省的總督的,只不過那時候大家都盯著京師,沒有人關注過山東。
可是誰會想到,故去的崇禎皇帝竟然暗中就選上了這李岩來輔佐他的太子,選中了陳家來幫扶這永曆皇帝呢。
當然這些都是明面上的藉口,私底下,眾人也都是明白,大概是這陳家借著保扶太子的機會上位。這和南京城這邊那阮某人曾經做的事情如出一轍。只不過陳家下邊的私兵的確厲害,要不然,說不定此時大明就是一南一北兩個朝廷了。
“謹遵少爺口令。”
待到陳峰出了辦公室,陳政又開始翻看起這大連新成立的中學的情況。當初在北島上的學校,現下也是都遷移了過來。經過這四五年的學習,當初讀小學的孩子,現下已經結束學業了。跟著父母遷移到大連的,陳政便決定讓他們繼續讀中學。而他請的那些教員們,也都是跟著來到了大連。錢世強和沈青雖然可以回松江老家了,但是他們還是決定留在這大連。因為這裡有新建成的實驗室,他們還可以繼續他們的研究。那宋應星和老吳自然也是不願意動地方的,他們更加注重的是那些所謂的“奇技淫巧”。當然,這其中有一批教員則是被陳政送到了美洲,那邊建立起來的金山市和楓葉城都是需要教員的。完全做成現代一般的教育,那是不可能的,畢竟,能教陳政編寫的那些理科教材的人還真是不多。所以,這次創辦的中學,陳政倒是奔著精英式的教育來執行的。那些造工廠里幹活的工人們看到自家孩子能在東家的學堂里免費的學習,自然是感恩戴德。他們知道,他們既然已經入了陳家的門,那就一切要聽東家的。雖然有的人想讓自己的子弟走科舉的道路,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好像這科舉並沒有多大用處的。
儘管在青島和上海縣那邊,也有類似的學校創辦,但是都不如大連這邊正規,所謂的正規,指的是更加的接近於現代教育。畢竟,教育這種事,可是急不得的。陳政知道,他想要改變一個民族固有的一些東西,靠槍桿子可以壓制住一段時間,但是長久來開,還是要靠教育。讓新的一代不再拘泥於四書五經,轉身投入到科學的殿堂,那才是他最大的理想。
第三百四十九章 風潮
九月份的上海,已經初現冷意。不過黃浦江東岸的工廠區中,卻是仍舊熱火朝天。工業生產,因為大都集中在廠房中,倒是受那天氣影響的不太多。
這一條江,倒是暫時性的把這上海縣分成了兩個世界。江西邊仍舊和大明其他各處一樣,到了江東邊,那就是煙囪林立,機器轟鳴了。
每天在這江邊的碼頭上,外洋來的帆船都是一堆堆的堆在那裡。碼頭上的工人們都是忙忙碌碌的,忙著裝貨,忙著卸貨。
不過在九月十日這天,上海縣這邊也突然的熱鬧起來。在上海縣城外三里遠的地方,一座新的建築拔地而起。
建築外觀自然還是大明的固有樣式,不過進了裡邊,那就不一樣了,若是有一個現代人來到這裡,怕是要驚奇了,因為這裡邊和現代任何一所大學的設置都是相差無幾的,甚至有些地方還要好過現代的大學。
幾處主要的教學樓外觀都是採用飛檐畫梁,完全的是大明的建築特色。但是細心觀察一下,卻會發現這料子卻不是和大明用的一樣。
大明各處的建築,多用木料,但這些房子,卻大多是用鋼筋水泥的。那些主要的柱子,也都是鋼筋水泥混凝土澆注成的,只不過外觀上描畫的像木質一般。
此時,這學院的外邊,正在進行所謂的開學儀式。外觀的人也是多,這個時代,沒有更多的娛樂,離城三里也不遠,城裡的閒人們自然是要出來看著熱鬧的。
有識字的算命先生告訴眾人,這是一所書院,因為那牌子上寫的很清楚,上海東方學宮,學宮便是書院的意思了。
一陣鞭炮響過之後,就看到一些先生模樣的人在那早就搭建好的台子上開始講話了,說的也是之乎者也的那一套東西,眾人都是聽的不怎麼太懂,但大致意思是明白的,那人是在感謝建了這學宮的陳家。有人問那算命先生,這陳家可是松江府那創立了幾社的陳子龍,那算命先生卻是不知道。他們這些升斗小民,對於現下朝廷中的事情,知道的還是不多的。但是整個江南地界的縉紳們,現下都是知道了這陳家到底有多厲害了。
就在幾天前,就有人從北邊帶來了消息,說是大同的姜家被朝廷下旨羈押了。理由是曾經里通韃子,造成邊患。同時朝廷也下令解除原來九邊的軍鎮。
這兩個消息看似和陳家沒什麼關係,但是知道底細的人都是知道,現下朝中的首輔李岩,曾經就是被陳家提攜起來的。在山東曾經做過一省的總督的,只不過那時候大家都盯著京師,沒有人關注過山東。
可是誰會想到,故去的崇禎皇帝竟然暗中就選上了這李岩來輔佐他的太子,選中了陳家來幫扶這永曆皇帝呢。
當然這些都是明面上的藉口,私底下,眾人也都是明白,大概是這陳家借著保扶太子的機會上位。這和南京城這邊那阮某人曾經做的事情如出一轍。只不過陳家下邊的私兵的確厲害,要不然,說不定此時大明就是一南一北兩個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