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頁
至於廣州那邊,也是照樣如此。鄭家當年剛發家的時候,也是和廣州這邊的海上豪商們好一頓的打殺,血拼到最後,才算把這東南海上的權利給奪了過來。現下廣州附近的海商們自然是不敢有什麼造次的。其實不光是鄭家派人再珠江口那邊等著所謂的走私船,就是陳政,也讓陳水從南洋抽調出許多船隻,加入這搜繳逃稅漏稅的人和船當中。
至於更北邊的天津和青島,現下則只有陳家一家在往外販賣東西。那邊的海關到底收不收他們的錢,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江南那些豪商們,見到這種情形,就只有忍氣吞聲了。這件事,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誰在海上有能耐的。你在陸上鬥不過人家,在海上更是如此。那就只有乖乖的聽朝廷的命令。
而且讓江南一干豪商們驚奇的是,正月剛過,上海縣那邊的港口處就已經聚集了好多要出海的大船。看那船身的模樣,就知道裝了很多貨物的。一開始以為都是陳家的船,但是陳家已經基本上不用大明的這種福船了。後來一打聽,卻不是什麼陳家的,而是什麼兩淮商會的。都是揚州附近的原來的那些販賣私鹽的,現下都是改了門頭,開始做起這齣海的買賣了。
後來有人發現江南的沈家也赫然在其中,而且已經有了好幾條大船,而且那船的樣式也不是大明傳統的福船樣式了,而是西洋大帆船。而且這沈家竟然在那上海縣對面的所謂浦東新區里還有工廠。裝運貨物的大船就停靠在那工廠區的碼頭邊上。
那工廠區說起來也是奇怪,一處處的大煙囪,不斷的拔地而起。白日裡隔著浦江就能聽到那裡邊的喧鬧聲。即便是到了晚上,也是不閒著。大豪們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家業,那也不光是靠著官府里有人抑或是自家就有子弟在官府里當官,還因為他們眼界比別人看的更遠,對於新奇事物掌握的更快的原因。
陸續的就打聽到那浦東地方開的工廠可不僅僅是陳家的了,還有別家的,僱傭的工人也是許多,日夜不停的在那邊勞作。有個縉紳派了自家的一個小廝混到了那工廠里幹了一段時日後便什麼都明白了。原來那工廠里全是機器,和大明傳統的那種紡紗機可是不一樣,紡紗織布的效率那可是要比傳統的機器高的太多。若是用人力來衡量,大明傳統的做法一個人一個時辰能紡一匹布的話,那邊就是好幾十匹。而且那邊的工廠實行的是三班倒的辦法,一個工人干8個小時,對了,是用這種方式來計時的,也就是四個時辰,後換另外一個工人干,然後再換一個工人干。人歇著,機器卻是不歇著。當然能上機的自然是要先熟練使用那機器了。那小廝去了之後還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因為他心思不在這裡,所以也沒有獲得上機的資格。只是在外圍做一些打雜的活。聽那些工人說,誰要是能上機,那工資可就比打雜的高出許多。所以大傢伙都是鉚著一股勁在學習,巴不得早一些學會這操作的法子,然後好上機賺錢。而且那活計體力用的倒是不多,反倒是看誰手腳更利索。許多女人都是被弄到那廠子裡幹活的。
打聽到這裡,那些豪商們就都知道下邊該怎麼做了。紛紛有人派小廝或是下人去那陳家送禮,希望能跟著買些機器,也幹這紡紗織布的買賣。
和大豪們的表現不同,大明江南這些官員和士子們對這俸祿從所謂的銀行結算頗是牴觸了一陣子。而且朝廷竟然連火耗都給取消了,這不是要砸了官員們的飯碗嗎。官員們除了貪墨外,每次往上邊交稅,這火耗一項也是個不小的進項。現下朝廷說是什麼稅都不收了,然後官員的俸祿也是從那銀行里來領,這不是每個月只能拿那點死俸祿了嗎?
但是這樣牴觸也是沒有用。你不去領俸祿沒有人逼你去領。而且朝廷派來的主管這上海縣開埠的陳利一到任就開始考核下邊的官員,連著辭退了好幾個官員。這就是和江南地界的士大夫們過不去了。很快就有人利用這件事在下邊私自串聯起來。而且一些人已經去找了松江徐家,在他們看來,江南那是江南人的江南。北方朝廷想要染指,那肯定是不行的。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陳家既然敢這麼做,那就是早就做好準備了的。用陳政的話來說,總要殺幾個人的,有些人總是不撞南牆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當然,殺完後還是要好好料理剩下那些別嚇住了的。陳政要的是以陳家為核心的商業聯合體。這是一場和江南士大夫以及豪商們爭鬥的大戲,大幕現下才剛剛拉起。
第三百三十八章 井底之蛙
“你們找我幹什麼,人家都給你們俸祿了,你們自己不去領,非要聯合起來鬧事,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徐家的老大對著一干找到他的江南縉紳們如是說道。
“大老爺,這陳家這是要學那曹操啊,挾天子以令不臣。到時候把咱們這規矩都敗壞了,咱們可如何是好啊。上海縣的推官、縣令,向來都是照章辦事的,那陳利來了之後就把他們給裁撤了,這還有沒有王法啊。大老爺,您就是我們這些人的頭頭啊,這事若是您不給我們出頭,我們上那裡再找人說理去。”
“行了行了,我該說的都說了,你們散了吧。莫要再呆在這裡了。”這徐大公老爺明顯的有些不樂意了。
眾人看到松江府徐家都是不敢動這陳家了,便很是有些失落。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在這樣糾纏下去,那就是不知好賴了。
至於更北邊的天津和青島,現下則只有陳家一家在往外販賣東西。那邊的海關到底收不收他們的錢,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江南那些豪商們,見到這種情形,就只有忍氣吞聲了。這件事,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誰在海上有能耐的。你在陸上鬥不過人家,在海上更是如此。那就只有乖乖的聽朝廷的命令。
而且讓江南一干豪商們驚奇的是,正月剛過,上海縣那邊的港口處就已經聚集了好多要出海的大船。看那船身的模樣,就知道裝了很多貨物的。一開始以為都是陳家的船,但是陳家已經基本上不用大明的這種福船了。後來一打聽,卻不是什麼陳家的,而是什麼兩淮商會的。都是揚州附近的原來的那些販賣私鹽的,現下都是改了門頭,開始做起這齣海的買賣了。
後來有人發現江南的沈家也赫然在其中,而且已經有了好幾條大船,而且那船的樣式也不是大明傳統的福船樣式了,而是西洋大帆船。而且這沈家竟然在那上海縣對面的所謂浦東新區里還有工廠。裝運貨物的大船就停靠在那工廠區的碼頭邊上。
那工廠區說起來也是奇怪,一處處的大煙囪,不斷的拔地而起。白日裡隔著浦江就能聽到那裡邊的喧鬧聲。即便是到了晚上,也是不閒著。大豪們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家業,那也不光是靠著官府里有人抑或是自家就有子弟在官府里當官,還因為他們眼界比別人看的更遠,對於新奇事物掌握的更快的原因。
陸續的就打聽到那浦東地方開的工廠可不僅僅是陳家的了,還有別家的,僱傭的工人也是許多,日夜不停的在那邊勞作。有個縉紳派了自家的一個小廝混到了那工廠里幹了一段時日後便什麼都明白了。原來那工廠里全是機器,和大明傳統的那種紡紗機可是不一樣,紡紗織布的效率那可是要比傳統的機器高的太多。若是用人力來衡量,大明傳統的做法一個人一個時辰能紡一匹布的話,那邊就是好幾十匹。而且那邊的工廠實行的是三班倒的辦法,一個工人干8個小時,對了,是用這種方式來計時的,也就是四個時辰,後換另外一個工人干,然後再換一個工人干。人歇著,機器卻是不歇著。當然能上機的自然是要先熟練使用那機器了。那小廝去了之後還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因為他心思不在這裡,所以也沒有獲得上機的資格。只是在外圍做一些打雜的活。聽那些工人說,誰要是能上機,那工資可就比打雜的高出許多。所以大傢伙都是鉚著一股勁在學習,巴不得早一些學會這操作的法子,然後好上機賺錢。而且那活計體力用的倒是不多,反倒是看誰手腳更利索。許多女人都是被弄到那廠子裡幹活的。
打聽到這裡,那些豪商們就都知道下邊該怎麼做了。紛紛有人派小廝或是下人去那陳家送禮,希望能跟著買些機器,也幹這紡紗織布的買賣。
和大豪們的表現不同,大明江南這些官員和士子們對這俸祿從所謂的銀行結算頗是牴觸了一陣子。而且朝廷竟然連火耗都給取消了,這不是要砸了官員們的飯碗嗎。官員們除了貪墨外,每次往上邊交稅,這火耗一項也是個不小的進項。現下朝廷說是什麼稅都不收了,然後官員的俸祿也是從那銀行里來領,這不是每個月只能拿那點死俸祿了嗎?
但是這樣牴觸也是沒有用。你不去領俸祿沒有人逼你去領。而且朝廷派來的主管這上海縣開埠的陳利一到任就開始考核下邊的官員,連著辭退了好幾個官員。這就是和江南地界的士大夫們過不去了。很快就有人利用這件事在下邊私自串聯起來。而且一些人已經去找了松江徐家,在他們看來,江南那是江南人的江南。北方朝廷想要染指,那肯定是不行的。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陳家既然敢這麼做,那就是早就做好準備了的。用陳政的話來說,總要殺幾個人的,有些人總是不撞南牆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當然,殺完後還是要好好料理剩下那些別嚇住了的。陳政要的是以陳家為核心的商業聯合體。這是一場和江南士大夫以及豪商們爭鬥的大戲,大幕現下才剛剛拉起。
第三百三十八章 井底之蛙
“你們找我幹什麼,人家都給你們俸祿了,你們自己不去領,非要聯合起來鬧事,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徐家的老大對著一干找到他的江南縉紳們如是說道。
“大老爺,這陳家這是要學那曹操啊,挾天子以令不臣。到時候把咱們這規矩都敗壞了,咱們可如何是好啊。上海縣的推官、縣令,向來都是照章辦事的,那陳利來了之後就把他們給裁撤了,這還有沒有王法啊。大老爺,您就是我們這些人的頭頭啊,這事若是您不給我們出頭,我們上那裡再找人說理去。”
“行了行了,我該說的都說了,你們散了吧。莫要再呆在這裡了。”這徐大公老爺明顯的有些不樂意了。
眾人看到松江府徐家都是不敢動這陳家了,便很是有些失落。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在這樣糾纏下去,那就是不知好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