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只要德國軍事冒險運氣好,特別是在1942年上半年684里,芬蘭人對本國政府的“戰友”政策就不會有什麼反對。只是在1942—1943年冬季以後,當德軍在俄國和別處遭到挫敗時,反對參加德方作戰的情緒才開始有所發展。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曼納海姆向芬蘭政府說明,德國非遭到失敗不可,但是同德國的經濟關係以及芬蘭北部駐紮的大量德軍,使芬蘭人意識到突然單獨媾和可能會導致的嚴重後果。
美國政府繼續以某種方式同芬蘭保持外交關係,雖然他們的俄國盟友,以及至少在理論上,他們的英國盟友,都在同芬蘭交戰。同時,美國人還繼續盡力防止芬—德聯盟或芬蘭進一步參加對蘇俄的進攻活動。當時,芬蘭人並沒有對1942年蘇聯的和平建議有所反應。只是到1943年2月,在戰事一再失利以後,芬蘭人中才表現出了單獨媾和的願望。1943年,在各個友好國家勸說芬蘭退出戰爭的種種努力所激起的那種氣氛中,美國政府於 3 月 20日向芬蘭人提出了一份備忘錄,建議由他們出面斡旋,為俄國和芬蘭之間安排和談。當時芬蘭人沒有回答,反而派他們新任命的外交部長亨里克?拉姆賽博士去同里賓特洛甫討論這件事,結果不但同美國的關係惡化,而且同德國的關係也惡化了。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對芬蘭人的這一姿態一點也不感激,卻要求芬蘭人不但應拒絕美國的提議,並把答覆的措詞通知德國,而且還應簽署一個書面保證,決不單獨媾和。芬蘭人並沒有接受這個要求,但是,當芬蘭的復文於4月間先送給德國人去要求同意時,美國政府幾乎同芬蘭斷絕了關係,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破裂始終沒有完全成為事實。可是,在拉姆賽飛往柏林並在4月里引起反響以後,芬蘭人和他們的德國戰友之間的關係開始冷淡下去,德國人看到芬蘭人中,特別是芬蘭社會民主黨人中,對於芬蘭軍政領導人在戰爭中一直奉行到那時的芬—德合作政策日益流露出反對的跡象,因而越來越感到氣惱。
第四章585被瓜分了的捷克斯洛伐克
伊莉莎白?威斯克曼
第一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1939年3周至1945年5月按照過去哈布斯堡王朝較為頑固的日耳曼人的傳統,特別是按照希特勒本人的傳統,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最活躍的日耳曼族總是認為,這些“歷史名省”已隱秘地,因此也永遠地併入了一個大德意志帝國。這種信念由施潘教授和蘇台德日耳曼人黨的理論家們在第一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時代便培養起來了。這些人在自己人中總談到元首如何不久就會來“收回”這整片領土——他們只有對外人才表現得滿足於蘇台德日耳曼族自治這種細微的差別。雖然希特勒本人在思想意識的運用方面既是病態地又是十分現實地反覆無常,他的一生卻貫串著一條線,忠於他的那些在林茨,老師所特有的日耳曼一奧地利沙文主義。因此,1939年3月15日的進入赫拉德恰尼,在希特勒看來是他生平所獲得的報酬性勝利之一。對他說來,他的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在軸心國的歐洲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
然而,這塊領土從前一年秋季併入德國版圖以後,已經殘缺不全了,因為捷克人和日耳曼人都認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在其歷史疆域內是不可分割的。起初,要正確看出這個支離破碎的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何以竟成為一個保護國,而不只是一個新併吞的行政區,這是比較困難的。顯而易見,德國人為了宣傳起見,仍然認為玩弄捷克自治這套把戲是值得的。1939年3月16日建立保護國的那項法令使無依無靠的捷克人任憑德國保護長 586 官去擺布,而三個月以後,這個保護長官就取得權力, 可以任意踐踏當初設置他的職位的那項法令了。
在1939年3月15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的頭幾周里,德國軍方在進行著管制。然後,新任命的德國保護長官(即1938年2月不得不在威廉大街讓位給里賓特洛甫的馮?牛賴特男爵)在4月5日來到布拉格。同他一起來的卡爾?赫爾曼?弗朗克,是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蘇台德日耳曼人領袖中最為兇惡的人,他一身兼了國務秘書、警察長官和蓋世太保代表三職。捷克人聽到這個消息就意氣消沉,因為他們非常理解任命弗朗克的意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全部日耳曼人的行政長官、不那麼粗野的亨萊因之所以讓位於弗朗克,因為弗朗克象徵著他因以取名的卡爾?赫爾曼?沃爾夫的精神。1917年在從前奧地利國會的比較溫和的氣氛中,就是卡爾?赫爾曼?沃爾夫主張非日耳曼人應該被當作老虎來加以鞭撻,而他所說的非日耳曼人,就是指捷克人。有一個叫做比格斯多夫的日耳曼人被任命為弗朗克的副國務秘書,還有十五名日耳曼地方長官在各行政區代表著保護長官。
3月15日,捷克法西斯分子蓋達為了他本人的利益發表一個聲明,要求擔任國家領導。但是他的追隨者的人數始終少得可笑。雖然有一時期他還不易被控制,他卻幾乎沒有為德國人所接納,而且很快便被拋棄了。捷克自治這齣滑稽戲由於保留著哈恰而彼維持下去。哈恰的頭銜是總統,他還有一個實際上毫無權力的內閣,其捷克部長大多數是曾在貝蘭手下,或者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擔任過公職的專家。4月27日,毫無政治經驗的職業軍人埃利亞斯將軍當了總理;外交部和國防部全被撤掉,捷克軍隊實際上已被解除了武裝。保護長官公署里的德國工作人員在某種程度上和捷克部長彼此重疊,而且德國代表不久就出現在捷克各個部里。雖然如此,仍有必要在保護長官公署和捷克內閣之間成立一個協調委員會,因為德國人對這兩個機構之間的直接接觸是不贊成587的。這一條規則看來有一個例外:捷克司法部長亞羅斯拉夫?克雷奇卻獲准同弗朗克直接接觸。哈恰提名的、過去曾在最高法院為總統工作過的一個叫做哈維爾卡的人當上了副總理,大家認為他採取了一種不必要的親德態度。捷克政府就其立法責任而言,是通過1938年12月議會生活完全終止以前通過的一項法律所准許頒布的緊急法令進行工作的。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曼納海姆向芬蘭政府說明,德國非遭到失敗不可,但是同德國的經濟關係以及芬蘭北部駐紮的大量德軍,使芬蘭人意識到突然單獨媾和可能會導致的嚴重後果。
美國政府繼續以某種方式同芬蘭保持外交關係,雖然他們的俄國盟友,以及至少在理論上,他們的英國盟友,都在同芬蘭交戰。同時,美國人還繼續盡力防止芬—德聯盟或芬蘭進一步參加對蘇俄的進攻活動。當時,芬蘭人並沒有對1942年蘇聯的和平建議有所反應。只是到1943年2月,在戰事一再失利以後,芬蘭人中才表現出了單獨媾和的願望。1943年,在各個友好國家勸說芬蘭退出戰爭的種種努力所激起的那種氣氛中,美國政府於 3 月 20日向芬蘭人提出了一份備忘錄,建議由他們出面斡旋,為俄國和芬蘭之間安排和談。當時芬蘭人沒有回答,反而派他們新任命的外交部長亨里克?拉姆賽博士去同里賓特洛甫討論這件事,結果不但同美國的關係惡化,而且同德國的關係也惡化了。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對芬蘭人的這一姿態一點也不感激,卻要求芬蘭人不但應拒絕美國的提議,並把答覆的措詞通知德國,而且還應簽署一個書面保證,決不單獨媾和。芬蘭人並沒有接受這個要求,但是,當芬蘭的復文於4月間先送給德國人去要求同意時,美國政府幾乎同芬蘭斷絕了關係,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破裂始終沒有完全成為事實。可是,在拉姆賽飛往柏林並在4月里引起反響以後,芬蘭人和他們的德國戰友之間的關係開始冷淡下去,德國人看到芬蘭人中,特別是芬蘭社會民主黨人中,對於芬蘭軍政領導人在戰爭中一直奉行到那時的芬—德合作政策日益流露出反對的跡象,因而越來越感到氣惱。
第四章585被瓜分了的捷克斯洛伐克
伊莉莎白?威斯克曼
第一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1939年3周至1945年5月按照過去哈布斯堡王朝較為頑固的日耳曼人的傳統,特別是按照希特勒本人的傳統,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最活躍的日耳曼族總是認為,這些“歷史名省”已隱秘地,因此也永遠地併入了一個大德意志帝國。這種信念由施潘教授和蘇台德日耳曼人黨的理論家們在第一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時代便培養起來了。這些人在自己人中總談到元首如何不久就會來“收回”這整片領土——他們只有對外人才表現得滿足於蘇台德日耳曼族自治這種細微的差別。雖然希特勒本人在思想意識的運用方面既是病態地又是十分現實地反覆無常,他的一生卻貫串著一條線,忠於他的那些在林茨,老師所特有的日耳曼一奧地利沙文主義。因此,1939年3月15日的進入赫拉德恰尼,在希特勒看來是他生平所獲得的報酬性勝利之一。對他說來,他的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在軸心國的歐洲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
然而,這塊領土從前一年秋季併入德國版圖以後,已經殘缺不全了,因為捷克人和日耳曼人都認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在其歷史疆域內是不可分割的。起初,要正確看出這個支離破碎的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何以竟成為一個保護國,而不只是一個新併吞的行政區,這是比較困難的。顯而易見,德國人為了宣傳起見,仍然認為玩弄捷克自治這套把戲是值得的。1939年3月16日建立保護國的那項法令使無依無靠的捷克人任憑德國保護長 586 官去擺布,而三個月以後,這個保護長官就取得權力, 可以任意踐踏當初設置他的職位的那項法令了。
在1939年3月15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的頭幾周里,德國軍方在進行著管制。然後,新任命的德國保護長官(即1938年2月不得不在威廉大街讓位給里賓特洛甫的馮?牛賴特男爵)在4月5日來到布拉格。同他一起來的卡爾?赫爾曼?弗朗克,是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蘇台德日耳曼人領袖中最為兇惡的人,他一身兼了國務秘書、警察長官和蓋世太保代表三職。捷克人聽到這個消息就意氣消沉,因為他們非常理解任命弗朗克的意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全部日耳曼人的行政長官、不那麼粗野的亨萊因之所以讓位於弗朗克,因為弗朗克象徵著他因以取名的卡爾?赫爾曼?沃爾夫的精神。1917年在從前奧地利國會的比較溫和的氣氛中,就是卡爾?赫爾曼?沃爾夫主張非日耳曼人應該被當作老虎來加以鞭撻,而他所說的非日耳曼人,就是指捷克人。有一個叫做比格斯多夫的日耳曼人被任命為弗朗克的副國務秘書,還有十五名日耳曼地方長官在各行政區代表著保護長官。
3月15日,捷克法西斯分子蓋達為了他本人的利益發表一個聲明,要求擔任國家領導。但是他的追隨者的人數始終少得可笑。雖然有一時期他還不易被控制,他卻幾乎沒有為德國人所接納,而且很快便被拋棄了。捷克自治這齣滑稽戲由於保留著哈恰而彼維持下去。哈恰的頭銜是總統,他還有一個實際上毫無權力的內閣,其捷克部長大多數是曾在貝蘭手下,或者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擔任過公職的專家。4月27日,毫無政治經驗的職業軍人埃利亞斯將軍當了總理;外交部和國防部全被撤掉,捷克軍隊實際上已被解除了武裝。保護長官公署里的德國工作人員在某種程度上和捷克部長彼此重疊,而且德國代表不久就出現在捷克各個部里。雖然如此,仍有必要在保護長官公署和捷克內閣之間成立一個協調委員會,因為德國人對這兩個機構之間的直接接觸是不贊成587的。這一條規則看來有一個例外:捷克司法部長亞羅斯拉夫?克雷奇卻獲准同弗朗克直接接觸。哈恰提名的、過去曾在最高法院為總統工作過的一個叫做哈維爾卡的人當上了副總理,大家認為他採取了一種不必要的親德態度。捷克政府就其立法責任而言,是通過1938年12月議會生活完全終止以前通過的一項法律所准許頒布的緊急法令進行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