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義大利在政治上依靠阿爾卑斯山北面的日耳曼力量,開始於755年承認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為倫巴第王國的君主。774 年,他的兒子查理曼兼併了倫巴第王國,奪取了王位,以後證明這是他稱帝的序幕;780 年,他為他的一個兒子建立了義大利國,這要比原來的倫巴第王國幅員遼闊。日耳曼國王鄂圖大帝於951年征服義大利,接受了義大利國王的尊號,作為恢復帚號的第一步。他的繼位者統治德國、勃艮第、義大利直到十三世紀,而“帝國”成了這幾塊領土的正式名稱[見 G?巴勒克拉夫:《中世紀帝國:理想和現實》(G.Barraclough,TheMediaevaIEmpire:IdeaandReality),倫敦,菲利浦,歷史協會出版物,綜合叢書G17,1950年,第16頁];義大利的王位就合併到帝國的尊號之中。能在這兩個領域裡有效地行使職權的最後一個皇帝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而義大利同德國分離是在1346年,查理四世同意在義大利實際放棄帝位,作為羅馬教皇支持他當選的代價。查埋五世在義大利的走運(除拿破崙之外,他是接受倫巴第人鐵製王冠的最後一個皇帝)不是說明德國的而是說明了西班牙的力量。但是隨著西班牙王朝於1713年在烏得勒支和約問題上被分割,義大利便轉而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而民族統一的共同利益使普魯土與統一的義大利於1866年結成同盟,反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經常反抗德國的統治;而德國也經常對義大利文化上的領先表示不滿。長期以來,哈布斯堡王朝使兩看聯繫起來;從歷史觀點來看,軸心國好象是1848年兩個革命的國家把哈布斯堡王朝分割開來”(A?J?P?泰勒在《曼徹斯特衛報》上的文章,1949年5月3日)。
納粹政治擬古主義用的是早期西方文明的措詞,法西斯政治擬古主義用的是死去的文明的詞語,是遙遠而不可恢復的歷史上的力量均勢的詞語。這反映了兩種政權在實力和氣勢上的差別。墨索里尼的羅馬帝國主義是政治幽靈中最桔燥無味和自命不凡的。這些幽靈出沒於中世紀和現代的羅馬歷史之中,繼承了布雷西亞的阿諾爾德羅馬參議院和里恩齊的護民官職位。它如要求占領萊茵河和多瑙河作為邊界,就不能自圓其說。但是1943—1944年德國在義大利的邊界,則是中古義大利國的動盪和收縮的邊界的瞬息重現。
經過 1904—1905 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之後被承認為列強之一。西方世界。德國和義大利作為落後而不幸的子孫在這個514集團內表示不滿,而日本作為早慧的學徒在這個集團外表示不滿。因此這三個國家在否定西方傳統上,在奉行狂熱獨裁的民族主義上,思想是接近的。
但是在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之間,如同在西方國家之間一樣,正是共同的國際利益提供了基本的鏈條。它們是無產階級國家。它們昭示的目標是革新世界:“建立和維護事物的新秩序”。這就意味著領土的再分配。“我們不可結成單純防禦性的聯盟。沒有必要組織這樣一個聯盟,因為沒有人想要進攻極權主義國家。相反,我們願意締結一個改變世界地圖的聯盟。”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間的夥伴關係先天地就限定為侵略集團。它們的共同利益就是單純地掠奪,它們的共同思想就是彼此不能相容的民族利己主義的主張。它們並不忠於一個共同的傳統,拒絕接受政治道德的概念,而這種概念在西方國家之間則用來緩和實力分配的不平衡。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間的相互關係是絕對的赤裸課的勢力關係。德意之間結盟之所以可能,只是因為在誰是獅子,誰是豺狼這個問題上不存在問題,而德國同日本的合作關係雖然有時看起來受到地理位置的妨礙,但實際上它們受到整個蘇聯和英國在印度洋勢力範圍的分隔卻是它們盟友關係的有利條件。
第七個大國蘇聯站在上述各集團之外。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犧牲者。德國人在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強加於它的和平條件,比起西方國家後來加諸德國的和平條件無可比擬地要嚴酷得多,而且在戰後的最後解515決中,俄國失去的領土要比除匈牙利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要大。俄國是第一個革命國家,廢除了自法國革命以來的一切西方傳統;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受到其他國家的畏懼、掠奪和隔絕。因此,俄國同反共產國際的國家具有類似之處,所以反共產國際的國家簽訂了1940年的三國公約之後,立刻進行關於蘇聯加入該公約的談判,這並非先後不一致。俄國同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一樣,對待西方文明持矛盾的態度。它接受西方文明,成為最早的皈依者。它進入文明大國的行列比日本約早兩個世紀,比普魯士早一代。俄國象義大利一樣,也有政治上、文化上依賴德國的傳統:俄德聯盟一直是不融洽的,但是自從奧托曼王朝在十七世紀末葉衰敗之後,俄德聯盟一直是東歐歷史的主題。俄國作為拜占庭的傳統的繼承人,懷有救世主的使命感,自認是世界領袖和衰退中的西方的取代者。而正是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二十世紀鼓舞它進行了政治和經濟革命。這個理論就在表明把它牽入西方的同時,卻又自相矛盾地割斷了它同西方的聯繫。
納粹政治擬古主義用的是早期西方文明的措詞,法西斯政治擬古主義用的是死去的文明的詞語,是遙遠而不可恢復的歷史上的力量均勢的詞語。這反映了兩種政權在實力和氣勢上的差別。墨索里尼的羅馬帝國主義是政治幽靈中最桔燥無味和自命不凡的。這些幽靈出沒於中世紀和現代的羅馬歷史之中,繼承了布雷西亞的阿諾爾德羅馬參議院和里恩齊的護民官職位。它如要求占領萊茵河和多瑙河作為邊界,就不能自圓其說。但是1943—1944年德國在義大利的邊界,則是中古義大利國的動盪和收縮的邊界的瞬息重現。
經過 1904—1905 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之後被承認為列強之一。西方世界。德國和義大利作為落後而不幸的子孫在這個514集團內表示不滿,而日本作為早慧的學徒在這個集團外表示不滿。因此這三個國家在否定西方傳統上,在奉行狂熱獨裁的民族主義上,思想是接近的。
但是在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之間,如同在西方國家之間一樣,正是共同的國際利益提供了基本的鏈條。它們是無產階級國家。它們昭示的目標是革新世界:“建立和維護事物的新秩序”。這就意味著領土的再分配。“我們不可結成單純防禦性的聯盟。沒有必要組織這樣一個聯盟,因為沒有人想要進攻極權主義國家。相反,我們願意締結一個改變世界地圖的聯盟。”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間的夥伴關係先天地就限定為侵略集團。它們的共同利益就是單純地掠奪,它們的共同思想就是彼此不能相容的民族利己主義的主張。它們並不忠於一個共同的傳統,拒絕接受政治道德的概念,而這種概念在西方國家之間則用來緩和實力分配的不平衡。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間的相互關係是絕對的赤裸課的勢力關係。德意之間結盟之所以可能,只是因為在誰是獅子,誰是豺狼這個問題上不存在問題,而德國同日本的合作關係雖然有時看起來受到地理位置的妨礙,但實際上它們受到整個蘇聯和英國在印度洋勢力範圍的分隔卻是它們盟友關係的有利條件。
第七個大國蘇聯站在上述各集團之外。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犧牲者。德國人在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強加於它的和平條件,比起西方國家後來加諸德國的和平條件無可比擬地要嚴酷得多,而且在戰後的最後解515決中,俄國失去的領土要比除匈牙利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要大。俄國是第一個革命國家,廢除了自法國革命以來的一切西方傳統;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受到其他國家的畏懼、掠奪和隔絕。因此,俄國同反共產國際的國家具有類似之處,所以反共產國際的國家簽訂了1940年的三國公約之後,立刻進行關於蘇聯加入該公約的談判,這並非先後不一致。俄國同反對共產國際的國家一樣,對待西方文明持矛盾的態度。它接受西方文明,成為最早的皈依者。它進入文明大國的行列比日本約早兩個世紀,比普魯士早一代。俄國象義大利一樣,也有政治上、文化上依賴德國的傳統:俄德聯盟一直是不融洽的,但是自從奧托曼王朝在十七世紀末葉衰敗之後,俄德聯盟一直是東歐歷史的主題。俄國作為拜占庭的傳統的繼承人,懷有救世主的使命感,自認是世界領袖和衰退中的西方的取代者。而正是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二十世紀鼓舞它進行了政治和經濟革命。這個理論就在表明把它牽入西方的同時,卻又自相矛盾地割斷了它同西方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