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特別是玉米,它隨遇而安,尤其適合旱地種植,能在垂直長達一萬公里的不同緯度上生長,與水稻和小麥相比,玉米能幫助農民開拓更多的耕地。

  1500年左右歐洲的人口只有八千萬,這與1300年相比數目變化不大。而玉米、馬鈴薯等美洲作物引種後,歐洲的人口數量開始迅速增長。1700年歐洲居民達到了一億兩千萬, 1800年達到了一億八千萬,1900年歐洲人口達到三億九千萬,1975年是六億三千五百萬。在這個人*炸過程中,玉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世界的另一端,玉米在十六世紀上半葉開始經過雲南、福建進入中國,由於能生長在水稻無法企及的山區、坡地,玉米迅速傳播,並與土豆、紅薯等美洲作物的引進一起,在中國造就了兩三百年的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繼水稻、小麥之後,玉米取代了高粱,成為中國第三大主要食物。僅僅經過四百年左右的時間,中國人口從1700年的一億五千萬,增長到1800年的三億兩千萬,1900年是四億五千萬。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口超過十億,而中國的糧食供應仍然基本達到自給。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至上個世紀末,全球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把玉米當作日常重要糧食直接食用,另外更多的飼料玉米轉化成的畜牧產品,作為間接食物供給人類。

  除了玉米,在現代社會,培育優良品種已經是人類重要的科技命題。比如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帶領下,中國的水稻畝產在20世紀70年代翻了一倍。現在,世界上的水稻平均產量只有250公斤,我們中國現在的產量每畝是420公斤。而袁隆平的目標是畝產8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用他的話說:每畝每增產150公斤,每一年可以為中國增產300億公斤糧食,300億公斤糧食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口。這就是種子的力量。

  當然,在人口增長同時,農業的生產效率也大幅提高。特別是工業革命後,機械化開始為農業節省更多勞動力資源。比如美國,1850年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供養個人,到1910年就可供養個人。現在,全美3億人口,只有600餘萬人以農為業,農產品還是美國重要的出口貨物。這種變化,為工業提供了勞動力,為人類大規模城市化成為可能。

  恩格爾係數

  有了充足的糧食後,除了農業人口數量的減少,食物在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在下降。1857年,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在研究人們的消費結構變化時闡明了一個定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定律的係數被稱為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的計算公式為:恩格爾係數=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

  在恩格爾的研究資料中,當時年收入45-60 鎊的工人,食物支出比重即恩格爾係數為 62%,年收入90- 120 鎊的工人為 55%,年收入150-200 鎊的中產階段的人為 50%。這表明,在19 世紀,廣大勞動群眾的主要消費還是維持溫飽,即便在當時最發達的英國,普通工人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過著悲慘生活。

  但是,隨著工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食物已經不是問題。美國的恩格爾係數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下降到了50%以下,二戰後下降到40%以下,到90年代降到了20%以下;其他發達國家,如歐洲、日本、加拿大和美國類似,目前一般在20-30%之間。1978年以前中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一直在60%以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進步,到2000年,中國居民的恩格爾係數首次低於50%,很多大城市還降到了40%以下。

  恩格爾係數降低,再次說明人類擺脫食物的束縛,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方式。

  側記

  我小時候(1980年代)生活在農村,那時候食物還很單調,肉、蛋、奶、糖幾乎都是奢侈品,孩子們就常常盼望過年能吃上這些東西。但那時候每天的主食已經能吃上白面(小麥粉),父母們經常憶苦思甜的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如何吃不飽飯,現在還有某些某些地方吃不上飯。

  雖然食物不充裕,但農民依舊每天很忙碌。我們那裡,每年有兩次“秋收”,一次是6月份小麥成熟,叫麥秋;一次是10月,玉米等作物成熟,叫大秋。大秋是最忙碌的,因為除了玉米,其他作物如:花生、棉花等也是在這個時候收穫。我印象中,收完玉米,父母們馬上就得去平整土地,種冬小麥。小麥一旦種下,冬天基本就沒事了。等到第二年春天,小麥還青、抽穗、迎接麥秋。麥子收割後,種下玉米……如此周而復始。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我們的國家很多吃的是直到400年前才引進的。換句話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然稱霸天下,但是沒吃過玉米、土豆、西紅柿、花生這些東西。

  現在,世界各地又開始考慮將某些作物作為燃料解決能源問題,或許我們將迎來新的“超級種子”。

  進城

  關鍵詞:城市、圈地運動、城市化、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在英文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在中文中,文明的詞源則是文字。看來城市和文字對於文明是多麼的重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