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魏安僖王終於沉不住氣了,剝奪了魏無忌的上將軍印。

  魏無忌從此謝病不朝,與門客作徹夜長飲,以泡妞和喝酒為務,活得好像頹廢派詩人,終於在四年之後酒精中毒而死。作為“戰國四君子”中最有君子之風的人,他死後還是讓人心情沉重的。不過,到了這樣的季節,可供人沉重的事,還多得很吶。

  蒙驁抓住這個良機,於同年(公元前242年)再次大舉進攻中原,連拔魏國二十城,再次控制住豫西走廊,甚至沿走廊向東打通到了齊國,與齊接壤。不但直接威脅齊國,還憑藉此走廊“斷天下南北之腰”,把走廊以南的中原韓魏與北面的趙國截斷,形成了對諸侯的一種半包圍形勢,有利於未來各個擊破。

  東方諸侯無不震恐,準備垂死掙扎,於是再次聯手擊秦。這次擊秦行動的“帶頭大哥”名叫龐,是趙國人,他寫過一本兵書,是個作家,打仗勇猛,曾經擊破燕軍兩萬,擒殺燕將劇辛。

  龐集結了趙、魏、韓、燕、楚五國之師,但覺得自己的名氣不夠大,就找到了當時能夠耍大牌的人物——戰國四君子中最後活著的一位——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作為縱約長,浩浩蕩蕩向秦國進發。事實證明,選擇黃歇這種肉食者鄙的貴族大牌來搗亂,算是龐自找倒霉了。

  黃歇是名義上的縱約長,但實際管事的還是龐。他督導著五國軍隊,一路迤邐向西而去。他們看見秦國形勢確實太好:踐華山以為城,因黃河以為池,可謂關中之固,金城千里。來到秦國東大門函谷關以後,關上更是良將勁弩,堅牆億丈。龐認為,錯誤地以函谷關作為突破口,是歷次攻秦失敗的原因所在。於是,他命令大軍北上,從黃河擺渡,橫越黃河向西進入陝西腹地。果然這裡秦軍布置不多,五國聯軍兵鋒一直衝到距離咸陽不遠的蕞城(臨潼)地區。但是蕞城的秦兵非常頑強,蕞城屹立不倒。五國聯軍久攻不克,陷入膠著狀態。

  龐於是繞過蕞城,直撲咸陽。咸陽形勢緊張,相國呂不韋親自擔任統帥,指揮秦軍戍守咸陽郊區的灞橋,迎擊五國諸侯聯軍。受呂不韋節制,王翦、李信、桓齬等秦國新出道的本地將官,各自帶領部屬大軍,合計約10萬之眾,布置在灞橋附近。灞橋地區,一時名將匯集。呂不韋頗能發掘和培養人才啊!這些將官後來都成了秦王政統一六國軍事戰鬥中的大功臣。

  這些秦國名將,既然是名將,當然知道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道理。那麼先擊破五國聯軍中的誰呢?大家想了想,覺得來犯之敵當中,趙、魏、韓之卒,長期與人作戰,不是好纏的,惟獨楚國人這些年偏安東南,養尊處優,未習戰爭,是個軟柿子。於是秦軍決定集中火力,猛踢猛打楚國這個死穴。他們留下部分軍隊與趙、魏、韓三軍對峙,抽出其他全部精兵,準備在某天夜間給楚人以毀滅性打擊。

  楚軍統帥黃歇正呆在楚營里,欣賞著楚國歌舞。楚國這些年打仗是不行了,就剩歌舞和小蠻腰了。外面忽然跑來了一個秦軍將官——秦軍李信軍團中有一個運糧官,由於運糧誤期,遭到斥責,索性跑到楚國來投誠。他說:“尊敬的黃司令,快別看歌舞了。秦軍集合了所有精兵,今夜就要殺過來了,準備給您一個泰山壓卵的毀滅性打擊呢。”

  黃歇這個糊塗蛋及時得到情報,完全可以將計就計,趕緊通知友軍,早作埋伏,像《三國演義》里常用的那樣,給秦軍來個虛營以待,四面合圍什麼的,保證大獲全勝。但是這位“縱約長”卻是選擇了不作為,聞報之後驚慌失措,一聲不言語,也不跟諸侯友軍打招呼,竟然帶領著楚軍連夜回奔楚國。

  當夜,秦軍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呢,他們悄悄地對楚營實施大規模夜襲,衝進楚營,卻發現楚人早跑光了,只剩一些耗子嘰嘰地圍著鍋里的剩飯掐架。王翦與眾將面面相覷,豎起拇指稱讚楚國人逃跑的本事國際一流。

  隨後,王翦約束秦兵,匯同蒙驁、李信這些大將所各領的軍,直撲趙營——因為趙軍是聯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聯軍主力。趙軍統帥龐遭受秦軍大規模兵力的突然猛襲,親臨營門,沉著應戰,鎮靜地指揮著趙軍,獨自與王翦、蒙驁、李信這些秦國名將過招。

  雙方一場生死搏戰,血水淹蓋了營前幾百丈的土地,漂起了秦國慘白的月光。兩軍激戰直到天明,趙兵巍然不動。黎明時刻,韓、魏、燕三國友軍聽說趙營遭到偷襲,被打得血流成河了,趕緊前來救援。秦國方面看看不能得逞,方才戀戀不捨地停止攻擊。

  經過這次激戰,王翦等秦國將領,紛紛稱讚趙軍勇猛,而趙將龐更是“真將才也”。龐在此次夜襲之中,臨危不驚從容鎮靜,指揮有方。他和從前的趙將廉頗,以及後來的趙將李牧,皆堪稱趙國一時良將。

  龐收拾起殘兵,召開陣前臨時會議,發現到會的只有韓、魏、燕三國將領,而楚國人卻一個也不來,縱約長黃歇先生,早已像黃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眾位將領深感痛惜,認為已經失去取勝的希望(大約深入敵人腹地,糧草也不濟了)。於是大家議定,散夥算啦。

  在一片淒涼的斜陽照耀下,五國大兵拖著一身疲憊,放棄了轉變列國命運的最後一次機會。未來等待他們的,是二十年後被秦人各個擊破,國破家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