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4頁
以至於周國的統治階層開始懷疑一統華夏的必要性,在共和232年的襄陽之戰後,開始和西宋和談了。
襄陽當然是被大周占領了。在這場戰役中,大周的蒸汽鐵甲炮艦開到了襄陽大棱堡城下,用大口徑火炮發射開花彈摧毀了襄陽的城牆。
但是在隨後發生的長達一個月的殘酷巷戰中,有多達30000人的周軍官兵陣亡,另外還有近20000人終身殘疾。
面對這樣大的損失,大周共和國的高層也感到頭皮發麻了。
原來有幾十萬軍戶和槍大夫支撐的敵人也不好對付啊!
打雖然是打下來的,但是死傷幾十萬人值得嗎?
而且西宋也沒什麼好東西,又沒金山銀山,又沒有鳥糞硝石,也沒天選大平原。大周分明是去扶貧的,還被人這樣打,吃力不討好啊……大周上到見錢眼開的資本家,下到勤勤懇懇的勞動人民都不答應了。
所以從共和232年開始一直到共和236年幾年間,周宋之間就一直打打停停,雙方也開始進行談判了。
而到了236年7月,兩國終於簽訂了《全面停火》的協議。於是大周共和國的軍隊就從占領的部分荊楚地區(包括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撤退了。
大周共和國的撤退對於西宋應該是件好事兒……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大周的撤退,卻敲響了西宋封建王朝覆滅的喪鐘。
因為在大周共和國統治荊楚部分地區的幾年間,大周共和國不僅在那裡實行了天下為公的共和政體和人人平等的公民制度。
而且大周共和國執政府抱著「扶貧」的想法,在荊楚占領區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
比如給貧苦農民分配土地(土地來自贖買);免費發放鳥糞和新式農具;減免農業稅(其實就是按照大周和東宋的標準收稅),發放低息貸款;開設大量學校並實行義務教育;開辦了許多醫院、慈濟院……總之花了不少從新大陸賺來的金錢去收買人心。
而且大周共和國執政府還大力改善當地的吏治,給官吏發放高額俸祿,還認真的治理貪污腐敗。
所以當大周執政府的官員和軍隊從荊楚占領區撤退的時候,荊楚百姓那可真是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不少分到土地,過上的大米肉湯生活的貧農子弟都恨不得跟著隊伍去反封建,幹革命了!
而這種人心所向的場景,同樣感染了前來接收荊楚地方的西宋軍人。
特別是一批荊楚籍的「華山派」軍官。在了解了共和之仁後,許多原本激烈對抗共和軍的西宋「華山派」的軍官,都轉化成了共和派。
他們都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原來共和制那麼好,那麼進步。在共和制下,平民百姓也可以大米肉湯天天吃飽……這比老爺還快活啊!
與此同時,西宋朝廷又沒有辦法給功勞苦勞一大堆的功臣們以滿意的賞賜——因為西宋朝廷在這場戰爭中一無所獲,還花光了國庫裡面的每一個銅板!
你讓焦頭爛額的趙冕拿什麼去發放功賞?但是他又不敢太虧待功臣,至少不能虧待那些軍戶豪門吧?
所以他就下旨收回大周分配給荊楚貧農土地,用這批土地去犒賞功臣。
可是沒想到,在共和制下生活了幾年的荊楚貧農不再是羔羊了。他們不僅知道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且還從撤退的周軍那裡得到了燧發槍和彈藥,把自己武裝起來了。
荊楚農民大起義隨即爆發!起義的農民,還打出了「天下為公」的旗號!
而在農民起義發生的同時,西宋軍隊也出現了極大的動搖。
因為土地分配的不公,大批的中下層軍人對朝廷極度失望。
在西宋保德八年(共和237年,西曆1351年),也就是荊楚農民大起義發生的同一年,西宋軍中出現了秘密革命團體——公理會。
公理會主張推翻西宋朝廷,實行共和制並且同大周共和國展開兩國和平統一的談判。在大周共和國的幫助下實行土地改革,給每一位農民分配一塊不能買賣的土地以保證其基本生活。廢除軍戶制和其他等級制,所有的原西宋土地上的人民一律平等……
雖然西宋朝廷一再在軍中進行清洗,想要消滅公理會。但是公理會和共和革命的思想,卻隨著荊楚農民戰爭的持續,漸漸深入人心。
到了保德十一年的十二月,由於西宋皇帝趙冕的突然去世,華山講武堂內的公理會分子忽然喊出了「帝制終,共和興」的口號!
一場共和革命,就乘著皇帝賓天,而新君未立的時機爆發了。
革命很快席捲了整個講武堂,不僅講武堂中的師生紛紛加入革命陣營,連駐守在講武堂大營的教習軍官兵也發動了起義。
保德十二年二月一日,起義官兵約10000人到達華清宮外廣場,隨即同御前禁軍發生交火。起義軍從華山講武堂調來了大炮,猛轟死守的禁軍。雙方激戰到二月十三日,駐守潼關的一個西宋步兵師也發生了兵變,公理黨軍官奪取了指揮權,率領該部加入了對華清宮的進攻。
這下御前禁軍無法抵禦,不得不退回華清宮內死守。
隨後起義軍包圍了華清宮,還將最後通牒送到了將要即位的皇太子趙銘手中。
根據起義者給出的條件,只要趙銘宣布放棄即位,革命軍就可以放趙銘及其家人離開大宋前往大周共和國避難。
襄陽當然是被大周占領了。在這場戰役中,大周的蒸汽鐵甲炮艦開到了襄陽大棱堡城下,用大口徑火炮發射開花彈摧毀了襄陽的城牆。
但是在隨後發生的長達一個月的殘酷巷戰中,有多達30000人的周軍官兵陣亡,另外還有近20000人終身殘疾。
面對這樣大的損失,大周共和國的高層也感到頭皮發麻了。
原來有幾十萬軍戶和槍大夫支撐的敵人也不好對付啊!
打雖然是打下來的,但是死傷幾十萬人值得嗎?
而且西宋也沒什麼好東西,又沒金山銀山,又沒有鳥糞硝石,也沒天選大平原。大周分明是去扶貧的,還被人這樣打,吃力不討好啊……大周上到見錢眼開的資本家,下到勤勤懇懇的勞動人民都不答應了。
所以從共和232年開始一直到共和236年幾年間,周宋之間就一直打打停停,雙方也開始進行談判了。
而到了236年7月,兩國終於簽訂了《全面停火》的協議。於是大周共和國的軍隊就從占領的部分荊楚地區(包括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撤退了。
大周共和國的撤退對於西宋應該是件好事兒……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大周的撤退,卻敲響了西宋封建王朝覆滅的喪鐘。
因為在大周共和國統治荊楚部分地區的幾年間,大周共和國不僅在那裡實行了天下為公的共和政體和人人平等的公民制度。
而且大周共和國執政府抱著「扶貧」的想法,在荊楚占領區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
比如給貧苦農民分配土地(土地來自贖買);免費發放鳥糞和新式農具;減免農業稅(其實就是按照大周和東宋的標準收稅),發放低息貸款;開設大量學校並實行義務教育;開辦了許多醫院、慈濟院……總之花了不少從新大陸賺來的金錢去收買人心。
而且大周共和國執政府還大力改善當地的吏治,給官吏發放高額俸祿,還認真的治理貪污腐敗。
所以當大周執政府的官員和軍隊從荊楚占領區撤退的時候,荊楚百姓那可真是送了又送,哭了又哭。不少分到土地,過上的大米肉湯生活的貧農子弟都恨不得跟著隊伍去反封建,幹革命了!
而這種人心所向的場景,同樣感染了前來接收荊楚地方的西宋軍人。
特別是一批荊楚籍的「華山派」軍官。在了解了共和之仁後,許多原本激烈對抗共和軍的西宋「華山派」的軍官,都轉化成了共和派。
他們都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原來共和制那麼好,那麼進步。在共和制下,平民百姓也可以大米肉湯天天吃飽……這比老爺還快活啊!
與此同時,西宋朝廷又沒有辦法給功勞苦勞一大堆的功臣們以滿意的賞賜——因為西宋朝廷在這場戰爭中一無所獲,還花光了國庫裡面的每一個銅板!
你讓焦頭爛額的趙冕拿什麼去發放功賞?但是他又不敢太虧待功臣,至少不能虧待那些軍戶豪門吧?
所以他就下旨收回大周分配給荊楚貧農土地,用這批土地去犒賞功臣。
可是沒想到,在共和制下生活了幾年的荊楚貧農不再是羔羊了。他們不僅知道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且還從撤退的周軍那裡得到了燧發槍和彈藥,把自己武裝起來了。
荊楚農民大起義隨即爆發!起義的農民,還打出了「天下為公」的旗號!
而在農民起義發生的同時,西宋軍隊也出現了極大的動搖。
因為土地分配的不公,大批的中下層軍人對朝廷極度失望。
在西宋保德八年(共和237年,西曆1351年),也就是荊楚農民大起義發生的同一年,西宋軍中出現了秘密革命團體——公理會。
公理會主張推翻西宋朝廷,實行共和制並且同大周共和國展開兩國和平統一的談判。在大周共和國的幫助下實行土地改革,給每一位農民分配一塊不能買賣的土地以保證其基本生活。廢除軍戶制和其他等級制,所有的原西宋土地上的人民一律平等……
雖然西宋朝廷一再在軍中進行清洗,想要消滅公理會。但是公理會和共和革命的思想,卻隨著荊楚農民戰爭的持續,漸漸深入人心。
到了保德十一年的十二月,由於西宋皇帝趙冕的突然去世,華山講武堂內的公理會分子忽然喊出了「帝制終,共和興」的口號!
一場共和革命,就乘著皇帝賓天,而新君未立的時機爆發了。
革命很快席捲了整個講武堂,不僅講武堂中的師生紛紛加入革命陣營,連駐守在講武堂大營的教習軍官兵也發動了起義。
保德十二年二月一日,起義官兵約10000人到達華清宮外廣場,隨即同御前禁軍發生交火。起義軍從華山講武堂調來了大炮,猛轟死守的禁軍。雙方激戰到二月十三日,駐守潼關的一個西宋步兵師也發生了兵變,公理黨軍官奪取了指揮權,率領該部加入了對華清宮的進攻。
這下御前禁軍無法抵禦,不得不退回華清宮內死守。
隨後起義軍包圍了華清宮,還將最後通牒送到了將要即位的皇太子趙銘手中。
根據起義者給出的條件,只要趙銘宣布放棄即位,革命軍就可以放趙銘及其家人離開大宋前往大周共和國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