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我軍前期防守範圍過大,兵力分散,不如就此放棄天滿川及船場一帶,集中兵力守備大阪城。”
而大野治房和塙直之則持反對意見:
“還沒有和敵軍接戰就先行撤退,真是豈有此理!”
然而大野治房雖然身居高位,卻缺乏應有的統帥力和個人魅力。諸將不顧他的提議,紛紛燒毀自己駐紮在城下町的兵營,撤到城下防守。豐臣軍的陣線,已經幾乎收縮到大阪的城濠下了。
此後,雙方也再沒發生什麼大規模衝突,在1614年12月的和談之後,豐臣德川兩家暫時休戰,大阪城迎來了短暫的和平。
這樣的和平對雙方已是疲憊不堪的將士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對於尚在豐臣軍中任職的薄田兼相來說,卻是一段十分難過的日子。
自從他在博勞淵之戰中戰敗以來,每天都活在鄙視的目光和嘲諷的話語之中。“橙武者”的稱號使他在戰友中間抬不起頭來,他每天所想的,只有一件事——早日領兵再上戰場,洗刷自己的污名,哪怕戰死也在所不惜!
終於,隨著德川軍背信棄義的破壞了大阪城外圍的城濠,再次的開戰已經在所難免。1615年4月6日,德川家康再次於尾張的名古屋下達了討伐豐臣家的動員令,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了大阪城,而薄田兼相也終於等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四
大阪夏之陣開始之後,豐臣軍連戰連敗,再加上大阪城外的工事已經被破壞殆盡,號稱天下第一堅城的大阪實際上已經無險可守。
在這樣的最後時刻,聚集在大阪城中的諸多名將,如真田幸村、後藤基次、毛利勝永、長宗我部盛親等人一致認為應該出城迎敵。尋求決戰,但眾人在決戰的方式和場所上有所異議。最終,以大野治長為首的豐臣家領導層採納了後藤基次提出的“在小松山設伏,夾擊德川軍”的戰鬥計劃。
但豐臣軍內部的不合,於5月6日的出兵過程中再次顯現出來——率先出發的後藤隊2800人在午夜零點就出發,並迅速占領了小松山陣地。緊隨其後出發的是薄田兼相、井上時利、山川賢信、北川宣勝、山本公雄、槇島重利、明石全登諸隊約6400人。著兩隊人馬本來應該是同步行動,卻不知什麼原因拉開了距離。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作為後續部隊的真田幸村,由於部下的將士士氣不高,集合的過程中紛紛遲到,以至於耽誤了預定的出發時間,又因為遇到大霧而在行軍路上耽誤了行程,以至於遠遠的落在了後面。這樣的事情,對於以善於用兵著稱的真田幸村來說,簡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不得不使人懷疑,也許幸村是由於自己的決戰計劃沒能被採納,而在不自覺中減少了戰鬥的激情和責任感?但這種說法沒有可靠的證據,所以也並不能讓人信服。
主力的進軍如此鬆散和混亂,其他側面部隊一樣缺乏統一領導。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長宗我部隊和木村隊自作主張的從大阪城南出發,向八尾、若江一帶進發,想從側面夾擊德川軍。這樣與其他部隊缺乏協調的行動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
總而言之,大阪軍雖然聚集了眾多頗具勇力和智謀的名將,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統一指揮,最終迎來令人扼腕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5月6日凌晨2點,小松山上響起了槍聲,雖然後藤基次依靠自己卓越的指揮才能,取得了對小松山的控制,並苦苦支撐了數個小時,但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終於無力回天。上午九時左右,後藤又兵衛基次中彈身亡。
擊潰後藤軍後,德川軍的先頭部隊乘勝追擊,渡過石川,直奔大阪。
此時,薄田兼相等隊剛剛到達道明寺村,從殘兵口中得知後藤陣亡,德川大軍已經渡過石川的消息,並很快與隨後追擊而來的德川軍展開激戰。
由於剛剛經歷前軍戰敗主將陣亡的打擊,豐臣軍士氣低落,各路將領都無心戀戰,甫一接戰便即退卻。只有薄田兼相,絲毫沒有要退卻的意思,仍然指揮部隊迎著如潮水般用來的德川大軍衝殺過去。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必須要證明自己的勇氣,要證明自己絕不是什麼“橙武者”,即使戰死也在所不惜了!
薄田兼相當時身邊的兵力不過一千左右,但在面對敵方數倍的大軍,被團團包圍之時仍然奮勇向前。他本人手持三尺三寸大太刀,衝進敵陣奮力殺敵,直到身邊的的士兵已經死傷殆盡,依然一步不退,彰顯了震驚鬼神的勇氣和決心。
終於,薄田兼相還是寡不敵眾,胸前中彈,首級被水野勝成的家臣河村重長取得,迎來了他必然的結局。但他這次最後的奮勇作戰,贏得了敵我雙方的尊重,其英勇行為被記載進《難波戦記》,流傳後世。
從此,他“橙武者”的污名被徹底洗清,代之以“豬武者”的稱號——這裡的豬是指野豬,野豬一旦認準了敵人就會奮不顧身的突擊,哪怕粉身碎骨也不會後退,在日本民間代表著堅定和勇猛的精神。
薄田兼相終究還是豪俠型的人物,缺乏指揮大軍方面的能力,作為獨當一面的一軍之將,遭受恥辱的失敗也是難免了。但他本身絕不是個貪生怕死的懦夫,反而是個奮不顧身的武士,可以用戰死的方式來洗刷污名。這樣的勇士畢竟不能給大阪軍帶來勝利,但他個人的壯烈行為,卻在這場戰爭的回憶中留下了令後人嗟嘆的話題。
而大野治房和塙直之則持反對意見:
“還沒有和敵軍接戰就先行撤退,真是豈有此理!”
然而大野治房雖然身居高位,卻缺乏應有的統帥力和個人魅力。諸將不顧他的提議,紛紛燒毀自己駐紮在城下町的兵營,撤到城下防守。豐臣軍的陣線,已經幾乎收縮到大阪的城濠下了。
此後,雙方也再沒發生什麼大規模衝突,在1614年12月的和談之後,豐臣德川兩家暫時休戰,大阪城迎來了短暫的和平。
這樣的和平對雙方已是疲憊不堪的將士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對於尚在豐臣軍中任職的薄田兼相來說,卻是一段十分難過的日子。
自從他在博勞淵之戰中戰敗以來,每天都活在鄙視的目光和嘲諷的話語之中。“橙武者”的稱號使他在戰友中間抬不起頭來,他每天所想的,只有一件事——早日領兵再上戰場,洗刷自己的污名,哪怕戰死也在所不惜!
終於,隨著德川軍背信棄義的破壞了大阪城外圍的城濠,再次的開戰已經在所難免。1615年4月6日,德川家康再次於尾張的名古屋下達了討伐豐臣家的動員令,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了大阪城,而薄田兼相也終於等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四
大阪夏之陣開始之後,豐臣軍連戰連敗,再加上大阪城外的工事已經被破壞殆盡,號稱天下第一堅城的大阪實際上已經無險可守。
在這樣的最後時刻,聚集在大阪城中的諸多名將,如真田幸村、後藤基次、毛利勝永、長宗我部盛親等人一致認為應該出城迎敵。尋求決戰,但眾人在決戰的方式和場所上有所異議。最終,以大野治長為首的豐臣家領導層採納了後藤基次提出的“在小松山設伏,夾擊德川軍”的戰鬥計劃。
但豐臣軍內部的不合,於5月6日的出兵過程中再次顯現出來——率先出發的後藤隊2800人在午夜零點就出發,並迅速占領了小松山陣地。緊隨其後出發的是薄田兼相、井上時利、山川賢信、北川宣勝、山本公雄、槇島重利、明石全登諸隊約6400人。著兩隊人馬本來應該是同步行動,卻不知什麼原因拉開了距離。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作為後續部隊的真田幸村,由於部下的將士士氣不高,集合的過程中紛紛遲到,以至於耽誤了預定的出發時間,又因為遇到大霧而在行軍路上耽誤了行程,以至於遠遠的落在了後面。這樣的事情,對於以善於用兵著稱的真田幸村來說,簡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不得不使人懷疑,也許幸村是由於自己的決戰計劃沒能被採納,而在不自覺中減少了戰鬥的激情和責任感?但這種說法沒有可靠的證據,所以也並不能讓人信服。
主力的進軍如此鬆散和混亂,其他側面部隊一樣缺乏統一領導。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長宗我部隊和木村隊自作主張的從大阪城南出發,向八尾、若江一帶進發,想從側面夾擊德川軍。這樣與其他部隊缺乏協調的行動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
總而言之,大阪軍雖然聚集了眾多頗具勇力和智謀的名將,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統一指揮,最終迎來令人扼腕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5月6日凌晨2點,小松山上響起了槍聲,雖然後藤基次依靠自己卓越的指揮才能,取得了對小松山的控制,並苦苦支撐了數個小時,但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終於無力回天。上午九時左右,後藤又兵衛基次中彈身亡。
擊潰後藤軍後,德川軍的先頭部隊乘勝追擊,渡過石川,直奔大阪。
此時,薄田兼相等隊剛剛到達道明寺村,從殘兵口中得知後藤陣亡,德川大軍已經渡過石川的消息,並很快與隨後追擊而來的德川軍展開激戰。
由於剛剛經歷前軍戰敗主將陣亡的打擊,豐臣軍士氣低落,各路將領都無心戀戰,甫一接戰便即退卻。只有薄田兼相,絲毫沒有要退卻的意思,仍然指揮部隊迎著如潮水般用來的德川大軍衝殺過去。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必須要證明自己的勇氣,要證明自己絕不是什麼“橙武者”,即使戰死也在所不惜了!
薄田兼相當時身邊的兵力不過一千左右,但在面對敵方數倍的大軍,被團團包圍之時仍然奮勇向前。他本人手持三尺三寸大太刀,衝進敵陣奮力殺敵,直到身邊的的士兵已經死傷殆盡,依然一步不退,彰顯了震驚鬼神的勇氣和決心。
終於,薄田兼相還是寡不敵眾,胸前中彈,首級被水野勝成的家臣河村重長取得,迎來了他必然的結局。但他這次最後的奮勇作戰,贏得了敵我雙方的尊重,其英勇行為被記載進《難波戦記》,流傳後世。
從此,他“橙武者”的污名被徹底洗清,代之以“豬武者”的稱號——這裡的豬是指野豬,野豬一旦認準了敵人就會奮不顧身的突擊,哪怕粉身碎骨也不會後退,在日本民間代表著堅定和勇猛的精神。
薄田兼相終究還是豪俠型的人物,缺乏指揮大軍方面的能力,作為獨當一面的一軍之將,遭受恥辱的失敗也是難免了。但他本身絕不是個貪生怕死的懦夫,反而是個奮不顧身的武士,可以用戰死的方式來洗刷污名。這樣的勇士畢竟不能給大阪軍帶來勝利,但他個人的壯烈行為,卻在這場戰爭的回憶中留下了令後人嗟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