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第十三章 三箭連發,追捕納粹戰犯高潮迭起
西方大國對納粹戰犯的曲意庇護和蘇聯政府的過分退讓,引起國際民主進步勢力的不滿,更激起戰爭受害者的無比憤慨,形成一股強勁的潮流。人們強烈要求將一切在逃的和漏網的納粹戰犯緝拿歸案,繩之以法。同時,60年代以來,以色列情報機關頻頻出擊,連連得手。他們以高超的技能,將乙級戰犯中名列前茅的大劊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從阿根廷緝拿回國;將另一個重要戰犯弗蘭茨·拉德馬歇從中東緝拿歸案;並在烏拉圭將“里加屠戶”庫克斯神不知鬼不覺地送進天堂。此外,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世界各國人民對納粹戰犯的認識不斷趨於深刻和明確,追捕納粹戰犯已成為進步人類共同的事業。這三股力量互相促進、彼此支持,協調行動,形成60年代以來追捕納粹戰犯的高潮迭起。
第一節 大智大勇,萬里之遙魔頭歸案
曾在納粹暴政下飽經屈辱、奴役、折磨和屠殺的猶太民族,繼紐倫堡審判之後,經過多年的沉悶與失望後,終於又一次迎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1960年5 月23日。這天下午,耶路撒冷時間4 點正,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懷著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十分鄭重地宣讀了一份全國人民期待已久的重要聲明:“今天,我要向諸位鄭重宣布,不久以前以色列國家安全機關抓獲了最大的納粹戰犯之———阿道夫·艾希曼。該犯罪惡昭彰,罄竹難書。正是他夥同其他納粹首領,負有他們稱之為‘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罪責,即600 萬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慘遭滅絕性殺戮的滔天罪行。阿道夫哎希曼目前正關押在以色列,並將根據1950年頒布的懲治納粹分子及其合作者的法律,立即在以色列受審……”。霎時間,熱烈的歡呼聲,雷鳴般的掌聲,激動的哭泣聲,奔走相告聲傳遍全國,經久不息,到處都像沉浸在節日般的歡樂氣氛中。
提起艾希曼,在以色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要說那些飽經戰爭創傷的中老年人對他咬牙切齒,就連剛剛了解國際事務的中學生,說起他也是滿腔怒火,義憤填膺。這位艾希曼雖然官職只是一名處長,軍銜只及黨衛軍中校(民族社會主義黨的黨證號碼為889895,黨衛軍號碼為45326 ),遠沒有參與發動侵略戰爭、制訂重大決策的資格,因而未能戴上甲級戰犯的“桂冠”;但他任職的中央保安總局卻是第三帝國和黨衛軍從事大屠殺的極為關鍵的主要部門;由他擔任處長的猶太人事務處的基本職能,又是直接捕殺帝國的頭號敵人——猶太民族。加之艾希曼對於猶太人又是刻骨仇恨,對捕殺猶太人異常賣力,他事實上成了“最後解決”也就是對猶太民族進行滅絕性大屠殺的前線總指揮。自1940年以來,幾乎每一件大規模殺害猶太人的事件,都與他存在不同程度的牽連。還在戰爭爆發之前,艾希曼就參與制定了把歐洲猶太人全部驅趕到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罪惡計劃;此計因戰爭打響作罷後,他又向希姆萊獻策,將猶太人有計劃地安置到波蘭東部嚴寒的不毛之地,建立所謂的“猶太家園”,實際上是要將他們不流血地凍餓而亡。由於納粹頭目認為該計劃效率不高,殺人速度太慢,艾希曼又不遺餘力地投身將全部猶太人抓進集中營,首先將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猶太人通過毒氣室迅速處死的“萊因哈特行動”。他參與、策劃了波蘭總督區內三大滅絕營——貝烏澤茨、索比堡、特列勃林卡的建立;他參加、監督了奧斯維辛、瑪伊達奈克、拉芬斯布呂克、布亨瓦爾特、毛特豪森。達豪、納茨維勒等大型集中營增設滅絕設施的改建工程;他不顧匈牙利政府許多官員的激烈反對,強行把四五十萬匈牙利猶太人押送到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加以殺害;1944年9 月,他冒著被勝利挺進的盟軍抓獲的風險,到荷蘭督戰,保證了最後一批猶太人按期被驅趕到滅絕營處決。為了貫徹落實元首的指令,艾希曼練就了一副鐵石心腸:他不止一次地下令於掉還在母親懷抱中吃奶的嬰兒,他縱容非日耳曼部下蹂躪即將分娩的孕婦並殺死她們,他還不厭其煩地督促殺手們消滅白髮蒼蒼、步履艱難的老人。面對屍體如山的屠場,他還是放心不過,命令劊子手仔細檢查,及時補槍,不許放過一個活人。他還有權指導和安排集中營中的活人試驗,他曾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醫學試驗指定研究項目和試驗規模;也曾批准希爾特醫生關於獲得男女囚犯並殺害他們以取得人體骨骼標本的要求,一次就使正15名奧斯維辛的年輕男女囚犯被送往納茨維勒集中營處死。艾希曼奮鬥的結果是,萬湖會議和“萊因哈特行動”的目標和規劃大部分得以落實,最後解決的成果至少包括消滅了580 萬猶太人,其中包括100 多萬兒童;愛沙尼亞等一些國家的猶太居民幾乎被殺絕。這是猶太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血仇。不少死裡逃生的猶太人,後半生唯一的願望就是除掉艾希曼,為親人、為朋友,為了整個民族報仇血恨。但是,艾希曼也並非等閒之輩,戰爭剛剛結束,他搖身一變,裝扮成一個伐木工人;1950年,在奧德薩組織的幫助下,他帶著家人,通過B —B 航線秘密抵達阿根廷,化名里卡多·克萊門特,深居簡出,很快消失在歐洲諸多追捕納粹戰犯的組織和個人的視線中。他依靠狡詐多變的手段和分布廣泛的關係網,一次又一次逃脫了盟國和猶太復仇者的追捕。另一方面,新建國的以色列也一直不曾放鬆對他的監視和追蹤。1951年9 月1 日,以色列全國性的情報安全機構建立起來——它就是不久即以身手不凡的業績遐爾的摩薩德。把在逃的納粹戰犯緝拿歸案,是該組織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之一,並專門組建了負責追蹤、緝拿納粹戰犯的301 特遣隊,由父母慘遭黨衛軍殺害的波蘭猶太人施米爾·托萊達諾任隊長,下轄450 名精兵強將。由摩薩德制定的10名最急需抓捕的戰犯名單中,艾希曼的名字高居榜首,只是他的線索多年來不曾發現。首任局長伊薩·哈雷爾每當下達任務時,往往是語重心長而又充滿激情地囑咐部下“猶太人不能永遠做任人宰割的民族,六百萬亡靈的鮮血不能白流,我們必須向納粹屠夫討還血債。”從此以後,301 特遣隊成員矯健的身影,隨時閃耀在四大洲,不放過任何一點可疑的線索,在全球範圍內織下一張無形的正義巨網;只待納粹戰犯一露頭,就隨時沖向他們,把他們押上歷史的審判席。
西方大國對納粹戰犯的曲意庇護和蘇聯政府的過分退讓,引起國際民主進步勢力的不滿,更激起戰爭受害者的無比憤慨,形成一股強勁的潮流。人們強烈要求將一切在逃的和漏網的納粹戰犯緝拿歸案,繩之以法。同時,60年代以來,以色列情報機關頻頻出擊,連連得手。他們以高超的技能,將乙級戰犯中名列前茅的大劊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從阿根廷緝拿回國;將另一個重要戰犯弗蘭茨·拉德馬歇從中東緝拿歸案;並在烏拉圭將“里加屠戶”庫克斯神不知鬼不覺地送進天堂。此外,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世界各國人民對納粹戰犯的認識不斷趨於深刻和明確,追捕納粹戰犯已成為進步人類共同的事業。這三股力量互相促進、彼此支持,協調行動,形成60年代以來追捕納粹戰犯的高潮迭起。
第一節 大智大勇,萬里之遙魔頭歸案
曾在納粹暴政下飽經屈辱、奴役、折磨和屠殺的猶太民族,繼紐倫堡審判之後,經過多年的沉悶與失望後,終於又一次迎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1960年5 月23日。這天下午,耶路撒冷時間4 點正,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懷著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十分鄭重地宣讀了一份全國人民期待已久的重要聲明:“今天,我要向諸位鄭重宣布,不久以前以色列國家安全機關抓獲了最大的納粹戰犯之———阿道夫·艾希曼。該犯罪惡昭彰,罄竹難書。正是他夥同其他納粹首領,負有他們稱之為‘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罪責,即600 萬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慘遭滅絕性殺戮的滔天罪行。阿道夫哎希曼目前正關押在以色列,並將根據1950年頒布的懲治納粹分子及其合作者的法律,立即在以色列受審……”。霎時間,熱烈的歡呼聲,雷鳴般的掌聲,激動的哭泣聲,奔走相告聲傳遍全國,經久不息,到處都像沉浸在節日般的歡樂氣氛中。
提起艾希曼,在以色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要說那些飽經戰爭創傷的中老年人對他咬牙切齒,就連剛剛了解國際事務的中學生,說起他也是滿腔怒火,義憤填膺。這位艾希曼雖然官職只是一名處長,軍銜只及黨衛軍中校(民族社會主義黨的黨證號碼為889895,黨衛軍號碼為45326 ),遠沒有參與發動侵略戰爭、制訂重大決策的資格,因而未能戴上甲級戰犯的“桂冠”;但他任職的中央保安總局卻是第三帝國和黨衛軍從事大屠殺的極為關鍵的主要部門;由他擔任處長的猶太人事務處的基本職能,又是直接捕殺帝國的頭號敵人——猶太民族。加之艾希曼對於猶太人又是刻骨仇恨,對捕殺猶太人異常賣力,他事實上成了“最後解決”也就是對猶太民族進行滅絕性大屠殺的前線總指揮。自1940年以來,幾乎每一件大規模殺害猶太人的事件,都與他存在不同程度的牽連。還在戰爭爆發之前,艾希曼就參與制定了把歐洲猶太人全部驅趕到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罪惡計劃;此計因戰爭打響作罷後,他又向希姆萊獻策,將猶太人有計劃地安置到波蘭東部嚴寒的不毛之地,建立所謂的“猶太家園”,實際上是要將他們不流血地凍餓而亡。由於納粹頭目認為該計劃效率不高,殺人速度太慢,艾希曼又不遺餘力地投身將全部猶太人抓進集中營,首先將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猶太人通過毒氣室迅速處死的“萊因哈特行動”。他參與、策劃了波蘭總督區內三大滅絕營——貝烏澤茨、索比堡、特列勃林卡的建立;他參加、監督了奧斯維辛、瑪伊達奈克、拉芬斯布呂克、布亨瓦爾特、毛特豪森。達豪、納茨維勒等大型集中營增設滅絕設施的改建工程;他不顧匈牙利政府許多官員的激烈反對,強行把四五十萬匈牙利猶太人押送到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加以殺害;1944年9 月,他冒著被勝利挺進的盟軍抓獲的風險,到荷蘭督戰,保證了最後一批猶太人按期被驅趕到滅絕營處決。為了貫徹落實元首的指令,艾希曼練就了一副鐵石心腸:他不止一次地下令於掉還在母親懷抱中吃奶的嬰兒,他縱容非日耳曼部下蹂躪即將分娩的孕婦並殺死她們,他還不厭其煩地督促殺手們消滅白髮蒼蒼、步履艱難的老人。面對屍體如山的屠場,他還是放心不過,命令劊子手仔細檢查,及時補槍,不許放過一個活人。他還有權指導和安排集中營中的活人試驗,他曾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醫學試驗指定研究項目和試驗規模;也曾批准希爾特醫生關於獲得男女囚犯並殺害他們以取得人體骨骼標本的要求,一次就使正15名奧斯維辛的年輕男女囚犯被送往納茨維勒集中營處死。艾希曼奮鬥的結果是,萬湖會議和“萊因哈特行動”的目標和規劃大部分得以落實,最後解決的成果至少包括消滅了580 萬猶太人,其中包括100 多萬兒童;愛沙尼亞等一些國家的猶太居民幾乎被殺絕。這是猶太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血仇。不少死裡逃生的猶太人,後半生唯一的願望就是除掉艾希曼,為親人、為朋友,為了整個民族報仇血恨。但是,艾希曼也並非等閒之輩,戰爭剛剛結束,他搖身一變,裝扮成一個伐木工人;1950年,在奧德薩組織的幫助下,他帶著家人,通過B —B 航線秘密抵達阿根廷,化名里卡多·克萊門特,深居簡出,很快消失在歐洲諸多追捕納粹戰犯的組織和個人的視線中。他依靠狡詐多變的手段和分布廣泛的關係網,一次又一次逃脫了盟國和猶太復仇者的追捕。另一方面,新建國的以色列也一直不曾放鬆對他的監視和追蹤。1951年9 月1 日,以色列全國性的情報安全機構建立起來——它就是不久即以身手不凡的業績遐爾的摩薩德。把在逃的納粹戰犯緝拿歸案,是該組織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之一,並專門組建了負責追蹤、緝拿納粹戰犯的301 特遣隊,由父母慘遭黨衛軍殺害的波蘭猶太人施米爾·托萊達諾任隊長,下轄450 名精兵強將。由摩薩德制定的10名最急需抓捕的戰犯名單中,艾希曼的名字高居榜首,只是他的線索多年來不曾發現。首任局長伊薩·哈雷爾每當下達任務時,往往是語重心長而又充滿激情地囑咐部下“猶太人不能永遠做任人宰割的民族,六百萬亡靈的鮮血不能白流,我們必須向納粹屠夫討還血債。”從此以後,301 特遣隊成員矯健的身影,隨時閃耀在四大洲,不放過任何一點可疑的線索,在全球範圍內織下一張無形的正義巨網;只待納粹戰犯一露頭,就隨時沖向他們,把他們押上歷史的審判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