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1942年以後,日軍重點"掃蕩"華北解放區。有些"掃蕩"長達二三個月,出動的兵力多達5~10萬人。僅1942年1月,日軍對解放區的"掃蕩"就達1600多次,平均每天五六十次。日軍在"掃蕩"中實行殘酷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致使很多地方出現"無村不帶孝,到處聞哭聲"的悽慘局面。
1941~1942年,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在日軍大規模"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封鎖下,糧食、布匹、日用品和軍用品普遍匱乏。在困難面前,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領導邊區軍民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大生產運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解放區軍民順利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1943年以後,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又很快發展壯大了。1943年,八路軍對日偽軍作戰2.4萬多次,斃傷日偽軍13.6萬多人;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5000多次,消滅日偽軍6.6萬多人。
精彩旁白: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不僅存在著兩個戰場,也一直存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抗戰路線。正如毛澤東所說:"兩條路線:國民政府壓迫中國人民實行消極抗戰的路線和中國人民覺醒起來團結起來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很久以來,就明顯地在中國存在著。"又說:"還在抗戰時期的開始,我們共產黨人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兩條路線:或者是人民的全面的戰爭,這樣就會勝利;或者是壓迫人民的片面的戰爭,這樣就會失敗。"
--《毛澤東選集》
45.日本偷襲珍珠港
發動侵華戰爭以來,日本深陷在戰爭泥潭中,戰爭支出大大超過國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戰略物資幾乎消耗殆盡。1941年9月6日,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報告說:"3年後,日本將-籌莫展,不戰而屈服於經濟封鎖"。大藏相賀屋興宣也供認,"在中國事件以來的4年裡,我國支出達500億日元。這筆支出超過了自明治維新至1936年近70年我國預算總和。"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則認為,"坐等兩三年,日本將淪為三等國"。日本軍閥認為,惟一的出路就是把魔爪伸向東南亞,攫取那裡的戰略物資,"以戰養戰",並切斷中國與英美聯繫的國際通道,逼蔣介石投降,然後再全力對付英美。
而日軍南進奪取東南亞這塊肥肉時,勢必要與英美開戰。日本軍閥估計,美國太平洋艦隊會從側翼出擊日軍,逼使日本不能奪取東南亞。為了實施"南進"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必須"斷然對夏威夷的美國艦隊進行襲擊",拔掉珍珠港這顆"美國鯊魚的牙齒"。隨後搶占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諸島嶼,奪取戰略資源,站穩腳跟後再迫使美國訂立城下之盟。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一項《帝國國策綱要》,宣稱"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方針"。為此,日本帝國決定"跨出南進的步伐","不辭對英美一戰"。
7月14日,日本強迫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答應簽訂《法日共同防衛印支協定》。7月26日《協定》公布後,美國當即宣布凍結日本在美資金。7月28日,日軍進駐西貢。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全面禁運",並任命麥克阿瑟為駐菲律賓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
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秘密決定對美開戰。在決定對美開戰時,日本首相近衛臨陣心虛,軍部決定拋棄近衛,任用堅決主戰的東條英機組閣。10月18日,東條英機出任首相,兼任陸軍大臣、內務大臣,建立了東條獨裁體制。
東條英機曾任關東軍憲兵司令、關東軍參謀長,是侵華戰爭的主要戰犯之一。他堅決主張對美開戰,聲稱:"人生有時不妨閉著眼睛冒一次險"。在東條組閣那天,日本參謀本部的《機密戰爭日誌》寫道:"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新內閣必須成為一個戰爭內閣。開戰!開戰!除此之外,陸軍別無出路"。
11月4日,陸海軍最高參謀會議確定了對美開戰的最後日期:"發動武裝進攻之時間定於12月初。"同一天,為掩蓋偷襲計劃,麻痹美國,日本宣布加派"和平特使"耒棲三郎赴美協助大使野村進行日美談判,玩弄起假談真打的兩手策略。而美國有些外交人員卻感到"好像是一線陽光刺破烏雲,照射了太平洋的海面"。11月17日,羅斯福馬上接見了耒棲。此後到日美開戰的20天中,耒棲協助野村與美國國務卿赫爾進行了9次會談,掩護了日軍對珍珠港的偷襲行動。
第48節:永遠記住這個恥辱2005年04月20日
不過,美國對日本的動向是很清楚的。早在1940年秋,美國情報部門就已破譯了日本的最高級密碼--"紫色密碼",而且美國隨後還製造了8架破譯"紫色密碼"的機器。這套破譯技術代號為"魔術"。藉助"魔術"的透視,美國對日本南進的動向了如指掌。
可惜,儘管美國的"魔術"神通廣大,美國最高決策者卻沉醉在對日本的綏靖政策中,一再誤解情報的真實含義。就在珍珠港事件前2個星期,11月24日,羅斯福總統還表達心跡說:"人們問為什麼……成千上萬噸汽油從西海岸洛杉磯輸往日本,這豈不是一種幫助日本進行侵略的行為嗎?答案很簡單……從我們自私的國防觀點來看,不讓南太平洋發生戰爭是非常要緊的一著……另外我們還要保持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到中東的運輸線。設法保持南太平洋的和平,對英國也是至關重要的。暫且不論日本有無向南擴張的意圖,北方的日本本土是沒有石油的。如若我們禁運石油的話,也許日本一年前就進攻荷屬印尼了,我們也許眼下早就處於戰爭中了。所以,把石油輸給日本可以說是有道理的。為了我們,為了英國的防務和海運暢通無阻,希望戰爭不致在南太平洋爆發,兩年來這一辦法一直行之有效。"
1941~1942年,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在日軍大規模"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封鎖下,糧食、布匹、日用品和軍用品普遍匱乏。在困難面前,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領導邊區軍民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大生產運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解放區軍民順利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1943年以後,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又很快發展壯大了。1943年,八路軍對日偽軍作戰2.4萬多次,斃傷日偽軍13.6萬多人;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5000多次,消滅日偽軍6.6萬多人。
精彩旁白: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不僅存在著兩個戰場,也一直存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抗戰路線。正如毛澤東所說:"兩條路線:國民政府壓迫中國人民實行消極抗戰的路線和中國人民覺醒起來團結起來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很久以來,就明顯地在中國存在著。"又說:"還在抗戰時期的開始,我們共產黨人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兩條路線:或者是人民的全面的戰爭,這樣就會勝利;或者是壓迫人民的片面的戰爭,這樣就會失敗。"
--《毛澤東選集》
45.日本偷襲珍珠港
發動侵華戰爭以來,日本深陷在戰爭泥潭中,戰爭支出大大超過國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戰略物資幾乎消耗殆盡。1941年9月6日,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報告說:"3年後,日本將-籌莫展,不戰而屈服於經濟封鎖"。大藏相賀屋興宣也供認,"在中國事件以來的4年裡,我國支出達500億日元。這筆支出超過了自明治維新至1936年近70年我國預算總和。"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則認為,"坐等兩三年,日本將淪為三等國"。日本軍閥認為,惟一的出路就是把魔爪伸向東南亞,攫取那裡的戰略物資,"以戰養戰",並切斷中國與英美聯繫的國際通道,逼蔣介石投降,然後再全力對付英美。
而日軍南進奪取東南亞這塊肥肉時,勢必要與英美開戰。日本軍閥估計,美國太平洋艦隊會從側翼出擊日軍,逼使日本不能奪取東南亞。為了實施"南進"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必須"斷然對夏威夷的美國艦隊進行襲擊",拔掉珍珠港這顆"美國鯊魚的牙齒"。隨後搶占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諸島嶼,奪取戰略資源,站穩腳跟後再迫使美國訂立城下之盟。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一項《帝國國策綱要》,宣稱"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方針"。為此,日本帝國決定"跨出南進的步伐","不辭對英美一戰"。
7月14日,日本強迫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答應簽訂《法日共同防衛印支協定》。7月26日《協定》公布後,美國當即宣布凍結日本在美資金。7月28日,日軍進駐西貢。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全面禁運",並任命麥克阿瑟為駐菲律賓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
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秘密決定對美開戰。在決定對美開戰時,日本首相近衛臨陣心虛,軍部決定拋棄近衛,任用堅決主戰的東條英機組閣。10月18日,東條英機出任首相,兼任陸軍大臣、內務大臣,建立了東條獨裁體制。
東條英機曾任關東軍憲兵司令、關東軍參謀長,是侵華戰爭的主要戰犯之一。他堅決主張對美開戰,聲稱:"人生有時不妨閉著眼睛冒一次險"。在東條組閣那天,日本參謀本部的《機密戰爭日誌》寫道:"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新內閣必須成為一個戰爭內閣。開戰!開戰!除此之外,陸軍別無出路"。
11月4日,陸海軍最高參謀會議確定了對美開戰的最後日期:"發動武裝進攻之時間定於12月初。"同一天,為掩蓋偷襲計劃,麻痹美國,日本宣布加派"和平特使"耒棲三郎赴美協助大使野村進行日美談判,玩弄起假談真打的兩手策略。而美國有些外交人員卻感到"好像是一線陽光刺破烏雲,照射了太平洋的海面"。11月17日,羅斯福馬上接見了耒棲。此後到日美開戰的20天中,耒棲協助野村與美國國務卿赫爾進行了9次會談,掩護了日軍對珍珠港的偷襲行動。
第48節:永遠記住這個恥辱2005年04月20日
不過,美國對日本的動向是很清楚的。早在1940年秋,美國情報部門就已破譯了日本的最高級密碼--"紫色密碼",而且美國隨後還製造了8架破譯"紫色密碼"的機器。這套破譯技術代號為"魔術"。藉助"魔術"的透視,美國對日本南進的動向了如指掌。
可惜,儘管美國的"魔術"神通廣大,美國最高決策者卻沉醉在對日本的綏靖政策中,一再誤解情報的真實含義。就在珍珠港事件前2個星期,11月24日,羅斯福總統還表達心跡說:"人們問為什麼……成千上萬噸汽油從西海岸洛杉磯輸往日本,這豈不是一種幫助日本進行侵略的行為嗎?答案很簡單……從我們自私的國防觀點來看,不讓南太平洋發生戰爭是非常要緊的一著……另外我們還要保持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到中東的運輸線。設法保持南太平洋的和平,對英國也是至關重要的。暫且不論日本有無向南擴張的意圖,北方的日本本土是沒有石油的。如若我們禁運石油的話,也許日本一年前就進攻荷屬印尼了,我們也許眼下早就處於戰爭中了。所以,把石油輸給日本可以說是有道理的。為了我們,為了英國的防務和海運暢通無阻,希望戰爭不致在南太平洋爆發,兩年來這一辦法一直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