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41.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30分,日本關東軍駐南滿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奉命炸毀了瀋陽北郊中國東北軍駐地附近的一段不到1米長的南滿鐵路路軌,然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半小時後,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突然襲擊,"九·一八"事變爆發。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奉東北邊防軍司令部的命令--"力持鎮靜,不准抵抗",不戰而退。
19日凌晨,日軍占領了北大營,中午12時,日軍占領瀋陽城及郊區的各重要軍事機關和設施。同一天,日軍還占領了遼陽、營口、撫順等20餘座城市,掠地千里。9月21日,日本駐朝鮮的一個旅團渡過鴨綠江,進攻吉林、遼寧。一周之內,吉林、遼寧兩省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之下。11月19日,黑龍江省也失陷了。1932年1月2日,日軍進攻錦州,直逼山海關,中國軍隊全部撤退到關內。短短3個月的時間,中國東三省的大好山河全部陷落了。
日軍如此輕易地攻占中國東北三省,主要是因為中國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當時,日軍在東北的兵力還不到1.5萬人,即便全日本的兵力也不過23萬人;而中國東北軍僅正規軍就有10多萬人,全東北的總兵力不下30萬人,武器裝備也不比日軍差。然而,國民政府首腦蔣介石一心只想消滅中國共產黨、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日軍發動進攻後,蔣介石通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繳械則任其繳械,入占營房即聽其侵入。"日軍攻占錦州後,蔣介石又命令東北軍一槍不放地撤到關內。
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鼓勵,1932年1月28日,日軍又對上海發動了武裝進攻,妄圖奪取中國沿海重鎮,建立通向長江流域和中國內地的侵略基地。駐守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在未接到抵抗命令的情況下,自動奮起自衛,迎頭痛擊敵軍,粉碎了日軍在4小時內占領上海的狂言。在蔣光鼐、蔡廷鍇將軍指揮下,19路軍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殲敵1萬多人;日軍四易指揮官,兵力從6000人增加到10萬人,一個月後仍被阻擊在沿海的狹窄地帶。
但是,蔣介石對19路軍的英勇抗戰根本不支持,不僅不派援軍,反而命令19路軍"及早收束,避免再戰"。同時,指示中國海軍與侵略中國的日本海軍維持"友誼",給日軍送去雞鴨魚肉。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淞滬協定》:承認日軍可以留駐上海,而中國軍隊卻不得在上海周圍設防。
第40節:華北門戶從此洞開2005年04月20日
侵占中國東北之後,日本進而向中國華北地區擴張。1933年1月3日,日軍攻陷山海關。3月4日攻占承德,占領了熱河全省。隨後,日軍向長城各要塞發動進攻,中國29路軍自動奮勇抵抗。但是,蔣介石卻威脅抗日官兵"侈言抗日者殺無赦",使29路軍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最後被迫奉命撤出長城要塞。日軍隨即大舉入關,占領了灤西、密雲、遵化、唐山等22個縣。5月31日,國民黨當局與侵華日軍當局簽訂了賣國條約《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三省和熱河的侵占,華北門戶從此洞開,平津受到直接威脅。
1935年6月27日和7月6日,國民黨政府屈服於日軍淫威,分別與侵華日軍當局簽訂了《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同意從察哈爾省和河北省撤出中國軍隊及政府機關,出賣了察哈爾和河北兩省的主權。
華北危機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關注,1935年6月15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吞併華北與蔣介石賣國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紅軍長征途中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同年10月,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陝北。11月28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布了《抗日救國宣言》,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反蔣抗日。12月9日,北平學生和市民3萬多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史稱"一二·九"運動,從此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序幕。
而日軍侵占河北後,又開始以演習為名在盧溝橋附近挑釁,每三、五天"演習"一次,真槍實彈,晝夜不斷,有時竟逼近宛平縣城,模擬攻城。
1937年7月7日,駐豐臺日軍以盧溝橋為假想攻擊目標,在宛平縣城以北地區舉行夜間軍事演習。當晚11時,日軍以"仿佛"聽到宛平城內有槍聲而致使1名日軍士兵失蹤為由,欲闖入縣城中搜尋。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翌日晨5時,日軍悍然炮轟宛平縣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7月8日,日軍大舉進犯宛平縣城,中國駐軍英勇奮戰,打退了敵軍的猖狂進攻。當日深夜,中國軍隊實施夜襲,一舉殲滅盧溝橋附近的日軍,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狂傲氣焰。日軍見宛平城久攻不下,便玩弄緩兵之計,於8日深夜與北平市長兼第29路軍副軍長秦德純達成3項口頭協議:雙方立即停止射擊;日軍撤至豐臺,中國軍隊退到盧溝橋以西地帶;宛平城內防務由保安隊充任。
當時,駐守冀察和平津地區的是宋哲元麾下的第29軍,包括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特務旅,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總兵約10萬人。第29軍原屬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軍。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反蔣戰爭失敗,西北軍解體。後經張學良允准,將其中的2.2萬兵員改編成29軍,下轄2個師。宋哲元任軍長,馮治安、張自忠分任37、38師師長。國民黨軍分為嫡系、旁系和雜牌三種部隊。29軍不是嫡系,備受歧視。糧餉不足,武器裝備尤為低劣。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30分,日本關東軍駐南滿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奉命炸毀了瀋陽北郊中國東北軍駐地附近的一段不到1米長的南滿鐵路路軌,然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半小時後,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突然襲擊,"九·一八"事變爆發。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奉東北邊防軍司令部的命令--"力持鎮靜,不准抵抗",不戰而退。
19日凌晨,日軍占領了北大營,中午12時,日軍占領瀋陽城及郊區的各重要軍事機關和設施。同一天,日軍還占領了遼陽、營口、撫順等20餘座城市,掠地千里。9月21日,日本駐朝鮮的一個旅團渡過鴨綠江,進攻吉林、遼寧。一周之內,吉林、遼寧兩省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之下。11月19日,黑龍江省也失陷了。1932年1月2日,日軍進攻錦州,直逼山海關,中國軍隊全部撤退到關內。短短3個月的時間,中國東三省的大好山河全部陷落了。
日軍如此輕易地攻占中國東北三省,主要是因為中國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當時,日軍在東北的兵力還不到1.5萬人,即便全日本的兵力也不過23萬人;而中國東北軍僅正規軍就有10多萬人,全東北的總兵力不下30萬人,武器裝備也不比日軍差。然而,國民政府首腦蔣介石一心只想消滅中國共產黨、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日軍發動進攻後,蔣介石通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繳械則任其繳械,入占營房即聽其侵入。"日軍攻占錦州後,蔣介石又命令東北軍一槍不放地撤到關內。
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鼓勵,1932年1月28日,日軍又對上海發動了武裝進攻,妄圖奪取中國沿海重鎮,建立通向長江流域和中國內地的侵略基地。駐守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在未接到抵抗命令的情況下,自動奮起自衛,迎頭痛擊敵軍,粉碎了日軍在4小時內占領上海的狂言。在蔣光鼐、蔡廷鍇將軍指揮下,19路軍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殲敵1萬多人;日軍四易指揮官,兵力從6000人增加到10萬人,一個月後仍被阻擊在沿海的狹窄地帶。
但是,蔣介石對19路軍的英勇抗戰根本不支持,不僅不派援軍,反而命令19路軍"及早收束,避免再戰"。同時,指示中國海軍與侵略中國的日本海軍維持"友誼",給日軍送去雞鴨魚肉。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淞滬協定》:承認日軍可以留駐上海,而中國軍隊卻不得在上海周圍設防。
第40節:華北門戶從此洞開2005年04月20日
侵占中國東北之後,日本進而向中國華北地區擴張。1933年1月3日,日軍攻陷山海關。3月4日攻占承德,占領了熱河全省。隨後,日軍向長城各要塞發動進攻,中國29路軍自動奮勇抵抗。但是,蔣介石卻威脅抗日官兵"侈言抗日者殺無赦",使29路軍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最後被迫奉命撤出長城要塞。日軍隨即大舉入關,占領了灤西、密雲、遵化、唐山等22個縣。5月31日,國民黨當局與侵華日軍當局簽訂了賣國條約《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三省和熱河的侵占,華北門戶從此洞開,平津受到直接威脅。
1935年6月27日和7月6日,國民黨政府屈服於日軍淫威,分別與侵華日軍當局簽訂了《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同意從察哈爾省和河北省撤出中國軍隊及政府機關,出賣了察哈爾和河北兩省的主權。
華北危機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關注,1935年6月15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吞併華北與蔣介石賣國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紅軍長征途中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同年10月,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陝北。11月28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布了《抗日救國宣言》,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反蔣抗日。12月9日,北平學生和市民3萬多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史稱"一二·九"運動,從此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序幕。
而日軍侵占河北後,又開始以演習為名在盧溝橋附近挑釁,每三、五天"演習"一次,真槍實彈,晝夜不斷,有時竟逼近宛平縣城,模擬攻城。
1937年7月7日,駐豐臺日軍以盧溝橋為假想攻擊目標,在宛平縣城以北地區舉行夜間軍事演習。當晚11時,日軍以"仿佛"聽到宛平城內有槍聲而致使1名日軍士兵失蹤為由,欲闖入縣城中搜尋。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翌日晨5時,日軍悍然炮轟宛平縣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7月8日,日軍大舉進犯宛平縣城,中國駐軍英勇奮戰,打退了敵軍的猖狂進攻。當日深夜,中國軍隊實施夜襲,一舉殲滅盧溝橋附近的日軍,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狂傲氣焰。日軍見宛平城久攻不下,便玩弄緩兵之計,於8日深夜與北平市長兼第29路軍副軍長秦德純達成3項口頭協議:雙方立即停止射擊;日軍撤至豐臺,中國軍隊退到盧溝橋以西地帶;宛平城內防務由保安隊充任。
當時,駐守冀察和平津地區的是宋哲元麾下的第29軍,包括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特務旅,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總兵約10萬人。第29軍原屬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軍。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反蔣戰爭失敗,西北軍解體。後經張學良允准,將其中的2.2萬兵員改編成29軍,下轄2個師。宋哲元任軍長,馮治安、張自忠分任37、38師師長。國民黨軍分為嫡系、旁系和雜牌三種部隊。29軍不是嫡系,備受歧視。糧餉不足,武器裝備尤為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