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鍾會受封之後,便將姜維請來商議道:“鄧艾的功勞比我大,又被封為太尉,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謀反之心,因此命令衛瓘為監軍,讓我去對付他。姜兄有何高見?”姜維說:“我聽說鄧艾出身低微下賤,小的時候給農家放牛,現在僥倖從明平抄小路,攀樹爬山,立下了這個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麼高明,實在靠的是國家的福氣;要不是將軍與我相拒於劍閣,鄧艾怎麼能立這個功?現在他想把劉禪封為扶風王,這是想要討蜀地人的好,他那謀反之心不用說也看得出來。司馬公之懷疑是很有道理的。”這番話很讓鍾會高興。姜維又說:“請讓你身邊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單獨報告你。”鍾會便讓身邊的人全都走開。姜維從懷裡取出一幅地圖交給鍾會,並對他說:“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將這副圖獻給了先帝劉備,並且說:“‘成都一帶,沃野千里。百姓充裕,國家富足,是建立霸業的好地方。’先帝因此才以成都作為基地,現在鄧艾占據了這裡,他的野心怎麼會不膨脹?”鍾會大喜,又指著地圖詳細詢問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勢,姜維全部告訴了他。鍾會又問:“用什麼辦法可以除掉鄧艾?”姜維說:“應該乘著司馬公懷疑他的時候,趕快上表,報告鄧艾謀反的種種行為;司馬公必然會命令將軍去討伐,這樣便可一舉將他拿下了。”鍾會聽了他的話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陽,說鄧艾目無朝廷,為所欲為,結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謀反。這個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驚。鍾會又派人在半道上截獲了鄧艾給朝廷的表章,然後模仿鄧艾的筆跡,改寫成十分傲慢無禮的口氣,以此來證實自己誣告的正確。
司馬昭見了鄧艾的表章;又派遣賈充領3萬人馬向斜谷進發,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奐御駕親征。西曹掾邵悌問道:“鍾會的兵力,比鄧艾多幾倍,只要讓鍾會去收服鄧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讓主公親自出馬?”司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對我說的話嗎?你曾經說過,鍾會必然會謀反。我這一次出征,不是為了鄧艾,實在是為了鍾會。”邵悌笑著說:“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這麼問。現在既然有了這麼個打算,一定要嚴守秘密,千萬不能泄露。”司馬昭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便率領大軍出發。當時賈充懷疑鍾會可能謀反,悄悄地對司馬昭說了。司馬昭回。答:“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難道也要懷疑你嗎?先到長安,自然一切都會清楚。”
[評析]
此計最早見於《隋書·長孫晟傳》,書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周有一名武將長孫晟特別善射。有一次他看見兩隻雕爭一塊肉,就一箭射過去,兩隻大雕一起掉了下來。後人概括為“一箭雙鵰”,比喻採取一種措施,得到兩種好處,或者做一件事收到兩方面的效果。一箭雙鵰又稱一石二鳥,就是指出一個招數,擊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敵人。行使這個計謀並不簡單,也不容易,因為面臨的是幾個對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禍招災。故在事前事後,不要暴露自己,更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不可收拾。
一箭雙鵰之例說——司馬倫謀勸賈皇后毒殺太子西晉惠帝是個白痴,他當皇帝不久,大權被皇后賈南風把持。惠帝的太子不是賈皇后所生,個性剛強。賈皇后偽稱皇帝有病召太子入宮問候,假稱皇上賜御酒要太子喝完,太子不得不喝得爛醉。賈皇后乘機拿出一份起草好的以太子的口氣祈求神明保佑他發動政變、廢黜父王成功的祈禱文稿,假託是皇帝的沼書,要太子照著書寫。太子爛醉,無法細辨內容,一一照寫。然後,賈皇后以此作為太子謀反的證據,皇帝和大臣見是太子親筆,也無話可說,於是太子被廢掉了。太子手下的僚屬都為太子感到冤屈,便去遊說皇族右軍將軍司馬倫。司馬倫掌有兵權,同賈皇后也有矛盾。司馬倫打算以賈皇后陷害太子為罪名,發動政變廢掉賈皇后,但司馬倫的親信孫秀提醒他:“我們不如慫恿賈皇后去殺害太子,然後再以為太子報仇的藉口廢黜賈后,這樣今後定能把持朝政。”
司馬倫便派人散布謠言,說朝中有人要廢賈皇后重新復太子正位,另一方面又暗中勸告賈皇后早日除掉太子,以絕眾望。賈皇后果然中計,毒死了太子。
不久,司馬倫就以討伐謀殺太子之罪的名義,興師問罪,聯合諸侯王,廢黜了賈皇后,奪取了朝政大權。
司馬倫這一手,既是借刀殺人,借賈皇后之手殺掉正宗繼承人;又是一箭雙鵰,使廢黜賈皇后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作為加罪之計,則是以他人之過,製造出其他罪過,以達到奪權的目的。
一箭雙鵰之例說——螳螂升天黃雀入地
王敦的權力不可謂不大,地位不可謂不尊榮,如果人稱皇帝萬歲,那他也就有九干九百歲了。但他仍不滿意,尤其這最後一點差距使他看起來仍像皇帝的跟班,他就忍不住要拿別人的生命先補上這一個百年。
他這麼想,也就這麼跟他的手足商量,無奈王棱很不識趣,老是勸他九重天太高,高處不勝寒,不如安於八重天的風光,更加自在逍遙。王敦覺得有這位堂弟在身邊,耳根實在有欠清靜,有時他甚至隱隱覺得脖子上涼嗅嗅的,因為他一直擔心王棱口風不緊,於是他忽然記起“毒蛇噬腕,壯士斷臂”的格言來。
司馬昭見了鄧艾的表章;又派遣賈充領3萬人馬向斜谷進發,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奐御駕親征。西曹掾邵悌問道:“鍾會的兵力,比鄧艾多幾倍,只要讓鍾會去收服鄧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讓主公親自出馬?”司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對我說的話嗎?你曾經說過,鍾會必然會謀反。我這一次出征,不是為了鄧艾,實在是為了鍾會。”邵悌笑著說:“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這麼問。現在既然有了這麼個打算,一定要嚴守秘密,千萬不能泄露。”司馬昭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便率領大軍出發。當時賈充懷疑鍾會可能謀反,悄悄地對司馬昭說了。司馬昭回。答:“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難道也要懷疑你嗎?先到長安,自然一切都會清楚。”
[評析]
此計最早見於《隋書·長孫晟傳》,書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周有一名武將長孫晟特別善射。有一次他看見兩隻雕爭一塊肉,就一箭射過去,兩隻大雕一起掉了下來。後人概括為“一箭雙鵰”,比喻採取一種措施,得到兩種好處,或者做一件事收到兩方面的效果。一箭雙鵰又稱一石二鳥,就是指出一個招數,擊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敵人。行使這個計謀並不簡單,也不容易,因為面臨的是幾個對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禍招災。故在事前事後,不要暴露自己,更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不可收拾。
一箭雙鵰之例說——司馬倫謀勸賈皇后毒殺太子西晉惠帝是個白痴,他當皇帝不久,大權被皇后賈南風把持。惠帝的太子不是賈皇后所生,個性剛強。賈皇后偽稱皇帝有病召太子入宮問候,假稱皇上賜御酒要太子喝完,太子不得不喝得爛醉。賈皇后乘機拿出一份起草好的以太子的口氣祈求神明保佑他發動政變、廢黜父王成功的祈禱文稿,假託是皇帝的沼書,要太子照著書寫。太子爛醉,無法細辨內容,一一照寫。然後,賈皇后以此作為太子謀反的證據,皇帝和大臣見是太子親筆,也無話可說,於是太子被廢掉了。太子手下的僚屬都為太子感到冤屈,便去遊說皇族右軍將軍司馬倫。司馬倫掌有兵權,同賈皇后也有矛盾。司馬倫打算以賈皇后陷害太子為罪名,發動政變廢掉賈皇后,但司馬倫的親信孫秀提醒他:“我們不如慫恿賈皇后去殺害太子,然後再以為太子報仇的藉口廢黜賈后,這樣今後定能把持朝政。”
司馬倫便派人散布謠言,說朝中有人要廢賈皇后重新復太子正位,另一方面又暗中勸告賈皇后早日除掉太子,以絕眾望。賈皇后果然中計,毒死了太子。
不久,司馬倫就以討伐謀殺太子之罪的名義,興師問罪,聯合諸侯王,廢黜了賈皇后,奪取了朝政大權。
司馬倫這一手,既是借刀殺人,借賈皇后之手殺掉正宗繼承人;又是一箭雙鵰,使廢黜賈皇后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作為加罪之計,則是以他人之過,製造出其他罪過,以達到奪權的目的。
一箭雙鵰之例說——螳螂升天黃雀入地
王敦的權力不可謂不大,地位不可謂不尊榮,如果人稱皇帝萬歲,那他也就有九干九百歲了。但他仍不滿意,尤其這最後一點差距使他看起來仍像皇帝的跟班,他就忍不住要拿別人的生命先補上這一個百年。
他這麼想,也就這麼跟他的手足商量,無奈王棱很不識趣,老是勸他九重天太高,高處不勝寒,不如安於八重天的風光,更加自在逍遙。王敦覺得有這位堂弟在身邊,耳根實在有欠清靜,有時他甚至隱隱覺得脖子上涼嗅嗅的,因為他一直擔心王棱口風不緊,於是他忽然記起“毒蛇噬腕,壯士斷臂”的格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