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安息吧!我衷心敬愛的首長和戰友們。
●相濡以沫——妻子翟平
我妻翟平,原名翟德秀,生於1918年12月9日(農曆10月18),祖籍河北蠡縣,家住北沙口村。雖是農家,但不愁吃穿。
她的父親知書達理,為人開明,不僅會編字典供自己查字用,還在家裡辦了小學,請來師範生戴筱菊(後成為翟平大嫂)當教師。
她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她最小,也是女孩中最聰明的。她父親對子女一視同仁不僅沒讓女孩裹小腳,還讓她們和男孩一樣讀書識字,都在他自辦的小學讀書,直到學校停辦。
1930年,大哥大嫂帶翟平去北京繼續求學,她在第十三小學讀書時,逢1931年“九一八”事變,學校停課,她和大家一起上街遊行,為受難的東北同胞佩孝。
小學畢業後,她考入溫泉女中。1936年她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她和許多愛國青年一樣,積極宣傳抗日。民族危難,學校關閉,她與正在北京的父親、二姐等人一起回到家鄉蠡縣北沙口村。
二姐夫秦范五當時在南沙口男子小學任教,他推薦翟平到女子小學教書。她在學校加入了黨領導的“文建會”。
1938年初,她被選派到蠡縣師資訓練班學習。不久,調到縣文建會負責宣傳工作,編寫、印發傳單,深入群眾,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在不斷地革命實踐中,她的政治覺悟提高很快,鬥爭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成為一名出色的婦女幹部。
1939年5月,日寇對冀中抗日根據地大掃蕩,她曾被敵人包圍。但她勇敢、沉著,手持土造“獨角牛”(又稱“折腰子”,打一次需填一次火)手槍,僅用了三發子彈就衝出了包圍。
1941年春,我率留訓團赴晉察冀徵兵,我團參謀劉毖恰好是蠡縣人,1940年到的延安,這次也隨我來到河北。他找到女友沈相如,勸她去延安。沈卻說:如果翟平去,我就去。
原來,沈和翟是縣文建會中僅有的兩位女同志,倆人十分要好。翟平早就嚮往延安,見此機會,不顧家中反對,毅然決定去延安抗日、深造,她於1941年6月參加了八路軍,成為我留訓團的一名戰士,我也就有幸結識了她。
她剛入伍不久,又遇日寇掃蕩。我率主力部隊在前方迎敵,她和同志們分散隱蔽時,走丟了。獨自一人在青沙帳掩護下跑了一整天,又飢又渴。幸虧當地老鄉救濟了她,寧肯自己挨餓,也要叫她吃飽。她與老鄉又結伴而行。風餐露宿幾天幾夜,才遇到縣游擊隊戰士,知道留訓團將於第二天在定縣市莊集合,她又急忙趕路,終於按時到達集合地。
由於她一貫的出色表現,1941年7月被黨組織吸收為中國共產黨員,介紹人是留訓團副官張金銘、沈相如。她的堅強勇敢,聰明才華,令我佩服、欣賞,我們於8月1日在戰場上結成終生伴侶,風雨同舟了半個多世紀。
1942年初,她隨我一起通過了平漢路。5月又參加了護送300萬法幣回延安的艱巨任務。一路上,也和大家一樣,身背40多斤重的法幣,冒著生命危險,終於到達她神往已久的延安。
1943年2月,她進中共中央黨校六部學習。思想覺悟、理論水平和文化知識得到不斷提高。
在大生產運動中,她從不怕苦,總是出色完成交給她的生產任務。同時,她還擔當起警備五團小學生的教育工作。
1945年“八一五”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她擔任過隴東分區家屬隊隊長,關中分區家屬隊隊長等職。
1946年胡宗南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因戰事緊張,我來不及在部隊行動前通知她,她只得帶著3個子女在敵人包圍中周旋。有一次,她和前來搜捕的敵人幾乎擦肩而過,惱羞成怒的敵人嚴刑拷打曾幫助過她們的百姓,但當地的群眾始終用生命保護著她們,使她們得以脫險,在前線我甚至聽到她們都已遇難的消息,但我始終不停的尋找她們,直到縣委書記李景膺找到她,她才帶著孩子脫離險境回到部隊。
1947年,她擔任四縱隊幹部子弟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似乎從無假期。直至1952年她調到四軍軍部後,才休息了一周。
1952年至1954年底,我在上海防空軍高射炮兵學校任職時,她負責該校幼兒、子弟的教育工作。
1954年,她又隨我到了北京高級防校。她積極組織幹部、教員的家屬,配合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為形成良好的校風盡了自己的努力。
1955年,軍隊中的女幹部大批轉業到地方工作。當時她已是軍隊正營級幹部。高級防校幹部部長王興邦已為她聯繫好,到北京市衛生局任處長,將比現在的工作單純、清閒。但她為了照顧好7個子女,為了不影響我的工作,仍留在學校從事幼兒、子弟的教育工作。
高級防校對她的評價是:該同志組織紀律觀念很強,原則性強;團結同志,能做到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與自我批評求得新的團結。對工作認真負責、嚴格要求。經常深入到廚房、活動室、病兒隔離室去了解情況。主動了解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情況,以掌握每個幼兒的特點,便於及時解決問題。工作中她手勤、腿勤、眼勤、嘴勤。她要求工作人員以慈母之心愛幼兒,以園丁精神育幼苗;要與幼兒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遊戲、同唱歌、同表演。她以身作則,凡要求工作人員做到的事,她必帶頭去做,如給幼兒理髮、洗澡,為幼兒調配飲食並親自嘗試,動手搞好清潔衛生等。由於她的模範行動,團結了幼兒工作的全體教職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她負責期間,沒有發生過一次秕漏,得到家長的好評。她被人們稱為“政委的賢內助”,“工作的好榜樣”,“幼兒的慈母”,“學校工作的好助手”。
●相濡以沫——妻子翟平
我妻翟平,原名翟德秀,生於1918年12月9日(農曆10月18),祖籍河北蠡縣,家住北沙口村。雖是農家,但不愁吃穿。
她的父親知書達理,為人開明,不僅會編字典供自己查字用,還在家裡辦了小學,請來師範生戴筱菊(後成為翟平大嫂)當教師。
她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她最小,也是女孩中最聰明的。她父親對子女一視同仁不僅沒讓女孩裹小腳,還讓她們和男孩一樣讀書識字,都在他自辦的小學讀書,直到學校停辦。
1930年,大哥大嫂帶翟平去北京繼續求學,她在第十三小學讀書時,逢1931年“九一八”事變,學校停課,她和大家一起上街遊行,為受難的東北同胞佩孝。
小學畢業後,她考入溫泉女中。1936年她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她和許多愛國青年一樣,積極宣傳抗日。民族危難,學校關閉,她與正在北京的父親、二姐等人一起回到家鄉蠡縣北沙口村。
二姐夫秦范五當時在南沙口男子小學任教,他推薦翟平到女子小學教書。她在學校加入了黨領導的“文建會”。
1938年初,她被選派到蠡縣師資訓練班學習。不久,調到縣文建會負責宣傳工作,編寫、印發傳單,深入群眾,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在不斷地革命實踐中,她的政治覺悟提高很快,鬥爭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成為一名出色的婦女幹部。
1939年5月,日寇對冀中抗日根據地大掃蕩,她曾被敵人包圍。但她勇敢、沉著,手持土造“獨角牛”(又稱“折腰子”,打一次需填一次火)手槍,僅用了三發子彈就衝出了包圍。
1941年春,我率留訓團赴晉察冀徵兵,我團參謀劉毖恰好是蠡縣人,1940年到的延安,這次也隨我來到河北。他找到女友沈相如,勸她去延安。沈卻說:如果翟平去,我就去。
原來,沈和翟是縣文建會中僅有的兩位女同志,倆人十分要好。翟平早就嚮往延安,見此機會,不顧家中反對,毅然決定去延安抗日、深造,她於1941年6月參加了八路軍,成為我留訓團的一名戰士,我也就有幸結識了她。
她剛入伍不久,又遇日寇掃蕩。我率主力部隊在前方迎敵,她和同志們分散隱蔽時,走丟了。獨自一人在青沙帳掩護下跑了一整天,又飢又渴。幸虧當地老鄉救濟了她,寧肯自己挨餓,也要叫她吃飽。她與老鄉又結伴而行。風餐露宿幾天幾夜,才遇到縣游擊隊戰士,知道留訓團將於第二天在定縣市莊集合,她又急忙趕路,終於按時到達集合地。
由於她一貫的出色表現,1941年7月被黨組織吸收為中國共產黨員,介紹人是留訓團副官張金銘、沈相如。她的堅強勇敢,聰明才華,令我佩服、欣賞,我們於8月1日在戰場上結成終生伴侶,風雨同舟了半個多世紀。
1942年初,她隨我一起通過了平漢路。5月又參加了護送300萬法幣回延安的艱巨任務。一路上,也和大家一樣,身背40多斤重的法幣,冒著生命危險,終於到達她神往已久的延安。
1943年2月,她進中共中央黨校六部學習。思想覺悟、理論水平和文化知識得到不斷提高。
在大生產運動中,她從不怕苦,總是出色完成交給她的生產任務。同時,她還擔當起警備五團小學生的教育工作。
1945年“八一五”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她擔任過隴東分區家屬隊隊長,關中分區家屬隊隊長等職。
1946年胡宗南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因戰事緊張,我來不及在部隊行動前通知她,她只得帶著3個子女在敵人包圍中周旋。有一次,她和前來搜捕的敵人幾乎擦肩而過,惱羞成怒的敵人嚴刑拷打曾幫助過她們的百姓,但當地的群眾始終用生命保護著她們,使她們得以脫險,在前線我甚至聽到她們都已遇難的消息,但我始終不停的尋找她們,直到縣委書記李景膺找到她,她才帶著孩子脫離險境回到部隊。
1947年,她擔任四縱隊幹部子弟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似乎從無假期。直至1952年她調到四軍軍部後,才休息了一周。
1952年至1954年底,我在上海防空軍高射炮兵學校任職時,她負責該校幼兒、子弟的教育工作。
1954年,她又隨我到了北京高級防校。她積極組織幹部、教員的家屬,配合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為形成良好的校風盡了自己的努力。
1955年,軍隊中的女幹部大批轉業到地方工作。當時她已是軍隊正營級幹部。高級防校幹部部長王興邦已為她聯繫好,到北京市衛生局任處長,將比現在的工作單純、清閒。但她為了照顧好7個子女,為了不影響我的工作,仍留在學校從事幼兒、子弟的教育工作。
高級防校對她的評價是:該同志組織紀律觀念很強,原則性強;團結同志,能做到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與自我批評求得新的團結。對工作認真負責、嚴格要求。經常深入到廚房、活動室、病兒隔離室去了解情況。主動了解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情況,以掌握每個幼兒的特點,便於及時解決問題。工作中她手勤、腿勤、眼勤、嘴勤。她要求工作人員以慈母之心愛幼兒,以園丁精神育幼苗;要與幼兒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遊戲、同唱歌、同表演。她以身作則,凡要求工作人員做到的事,她必帶頭去做,如給幼兒理髮、洗澡,為幼兒調配飲食並親自嘗試,動手搞好清潔衛生等。由於她的模範行動,團結了幼兒工作的全體教職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她負責期間,沒有發生過一次秕漏,得到家長的好評。她被人們稱為“政委的賢內助”,“工作的好榜樣”,“幼兒的慈母”,“學校工作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