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1989年9月我被推選出席在河南安陽召開的“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並參加籌備“陝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被選為副主任。
1989年10月,被西安市聘為“西安市校外輔導員”。
我還擔任了20多家政府部門或群眾團體的義務顧問,如旅遊中心、省老年大學、省老齡委、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等。
我多次到大中小學或黨政軍各單位做報告。向青少年宣傳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教育青少年一定要重視樹立人生觀,這是我一生中體會最深的。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崇高的理想——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只要胸懷此堅實信念,無論多兇殘的敵人都能戰勝,無論多險惡的環境都嚇不倒,無論多嚴重的病魔痛苦都不在話下。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我視關心下一代為一個老兵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邀請,我從不計條件,風雨無阻。只要我所講的,能使青少年更珍惜今天的幸福,更自覺的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就感到很欣慰了。
離休後,我只不過做了一些應盡的努力,黨和人民卻給了我崇高的榮譽。
1983年1月1日,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宣傳部主辦的《支部生活》月刊中,連續5期登載了宗寶泉、張增等的有關我的幾個小故事《勝利屬於革命到底的人》。
1987年9月和1989年10月,我兩次被評為西安市關心下一代協會優秀會員和先進個人。
1988年7月28日,我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8年10月,我榮獲陝西省政府頒發的“老有所為精英獎”。
1991年,我榮獲蘭州軍區空軍“先進離休幹部”稱號,並通報部隊學習。
1993年1月,在陝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會刊《愛心——創刊號》中有一段關於我的報導:
“李赤然老紅軍老將軍生在陝北,當年跟著謝子長、劉志丹鬧革命。李赤然參加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來成為紅軍八十一師最年青的政治委員。1990年7月,李赤然老將軍已76歲高齡了,可他又一次同西安市中、小學夏令營奔赴延安。他和師生們一起漫遊延水河畔,登臨寶塔山,參觀棗園、楊家嶺、王家坪、中央大禮堂……舊地重遊,心潮起伏,往事象電影一樣從他腦海里浮現出來。他曾經在這裡聽過毛主席講哲學課《矛盾論》、《實踐論》,參加過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過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黨在延安時期的重大事件,他幾乎全部親身經歷過。他對師生們講:延安精神是我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的升華,延安精神是隨著時代精神的發展不斷豐富的;延安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傳家寶!”
“在寶塔山上一座石碑前,李老向同學們一句句講解朱總司令一首詩‘歷年征戰未離鞍,贏得邊區老少安。耕者有田風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寬。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僕不見官。陝北齊聲歌解放,豐衣足食萬家歡’。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在想,他們覺得,眼前的這位老將軍,正是人民的公僕啊!”
1993年1月25日,《陝西日報》刊登了楊子青寫的《一面鏡子》,是有關我的一段歷史。文章認為“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可以概括為我一生的寫照。
1993年,蘭州軍區空軍西安灃鎬路干休所,發表了題為《革命無止境,晚霞照後人》的文章,編印成冊發至部隊。
1993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我“全軍先進離休幹部”稱號,頒發了證書和一把景泰藍寶劍。全軍共有132人受表彰,登載在1993年9月26日的《解放軍報》的“光榮榜”上。
在我私人珍藏品中,有不少戰友、同志親題的詩、字等,我非常看重這些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1978年1月31日,原高級防校黨委秘書徐琦烈贈詩一首:
“征人昨夜下長安,千里煙波憶舊顏。
桃李不言采自有,芝蘭獨秀立出岩。
將軍白髮春猶在,處士丹心志更堅。
四海生平謀大治,神州又喜換新元”。
《紅軍不怕遠征難》、《金沙江畔》等小說的作者陳靖,打倒“四人幫”被“解放”後,曾到家中看望我,“劫後”重逢,都無比激動。他離別時賦詩贈我:
書生喜盼度長假,
迢遙千里到李家。
想二五晝夜飛逝如一剎,
卻此刻,
人即去,心欲留,
念情厚意重思無涯……
還憶浦江初相聚,
雙親慈容暖如夏。
而今更覺英雄健,
鋼骨錚錚身挺拔。
一天天,日出日落,
送卻暮雲迎朝霞。
舒雲步慢展太極,
勤躬身細理田稼。
一天天,賓客絡繹,
送卻故友迎作家。
熱心腸,剛直不阿,
笑從容,依舊當年戎裝鞍馬。
更是兒孫滿堂相聚時,
欣聽鳥啼枝頭,
黃河入海到天涯……
炎炎盛夏驅車行,
不顧熱汗如雨灑。
長安古都縱橫行,
走罷臨潼登翠華。
如數家珍,
談千年古國文化;
1989年10月,被西安市聘為“西安市校外輔導員”。
我還擔任了20多家政府部門或群眾團體的義務顧問,如旅遊中心、省老年大學、省老齡委、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等。
我多次到大中小學或黨政軍各單位做報告。向青少年宣傳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教育青少年一定要重視樹立人生觀,這是我一生中體會最深的。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崇高的理想——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只要胸懷此堅實信念,無論多兇殘的敵人都能戰勝,無論多險惡的環境都嚇不倒,無論多嚴重的病魔痛苦都不在話下。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我視關心下一代為一個老兵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邀請,我從不計條件,風雨無阻。只要我所講的,能使青少年更珍惜今天的幸福,更自覺的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就感到很欣慰了。
離休後,我只不過做了一些應盡的努力,黨和人民卻給了我崇高的榮譽。
1983年1月1日,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宣傳部主辦的《支部生活》月刊中,連續5期登載了宗寶泉、張增等的有關我的幾個小故事《勝利屬於革命到底的人》。
1987年9月和1989年10月,我兩次被評為西安市關心下一代協會優秀會員和先進個人。
1988年7月28日,我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8年10月,我榮獲陝西省政府頒發的“老有所為精英獎”。
1991年,我榮獲蘭州軍區空軍“先進離休幹部”稱號,並通報部隊學習。
1993年1月,在陝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會刊《愛心——創刊號》中有一段關於我的報導:
“李赤然老紅軍老將軍生在陝北,當年跟著謝子長、劉志丹鬧革命。李赤然參加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來成為紅軍八十一師最年青的政治委員。1990年7月,李赤然老將軍已76歲高齡了,可他又一次同西安市中、小學夏令營奔赴延安。他和師生們一起漫遊延水河畔,登臨寶塔山,參觀棗園、楊家嶺、王家坪、中央大禮堂……舊地重遊,心潮起伏,往事象電影一樣從他腦海里浮現出來。他曾經在這裡聽過毛主席講哲學課《矛盾論》、《實踐論》,參加過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過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黨在延安時期的重大事件,他幾乎全部親身經歷過。他對師生們講:延安精神是我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的升華,延安精神是隨著時代精神的發展不斷豐富的;延安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傳家寶!”
“在寶塔山上一座石碑前,李老向同學們一句句講解朱總司令一首詩‘歷年征戰未離鞍,贏得邊區老少安。耕者有田風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寬。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僕不見官。陝北齊聲歌解放,豐衣足食萬家歡’。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在想,他們覺得,眼前的這位老將軍,正是人民的公僕啊!”
1993年1月25日,《陝西日報》刊登了楊子青寫的《一面鏡子》,是有關我的一段歷史。文章認為“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可以概括為我一生的寫照。
1993年,蘭州軍區空軍西安灃鎬路干休所,發表了題為《革命無止境,晚霞照後人》的文章,編印成冊發至部隊。
1993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我“全軍先進離休幹部”稱號,頒發了證書和一把景泰藍寶劍。全軍共有132人受表彰,登載在1993年9月26日的《解放軍報》的“光榮榜”上。
在我私人珍藏品中,有不少戰友、同志親題的詩、字等,我非常看重這些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1978年1月31日,原高級防校黨委秘書徐琦烈贈詩一首:
“征人昨夜下長安,千里煙波憶舊顏。
桃李不言采自有,芝蘭獨秀立出岩。
將軍白髮春猶在,處士丹心志更堅。
四海生平謀大治,神州又喜換新元”。
《紅軍不怕遠征難》、《金沙江畔》等小說的作者陳靖,打倒“四人幫”被“解放”後,曾到家中看望我,“劫後”重逢,都無比激動。他離別時賦詩贈我:
書生喜盼度長假,
迢遙千里到李家。
想二五晝夜飛逝如一剎,
卻此刻,
人即去,心欲留,
念情厚意重思無涯……
還憶浦江初相聚,
雙親慈容暖如夏。
而今更覺英雄健,
鋼骨錚錚身挺拔。
一天天,日出日落,
送卻暮雲迎朝霞。
舒雲步慢展太極,
勤躬身細理田稼。
一天天,賓客絡繹,
送卻故友迎作家。
熱心腸,剛直不阿,
笑從容,依舊當年戎裝鞍馬。
更是兒孫滿堂相聚時,
欣聽鳥啼枝頭,
黃河入海到天涯……
炎炎盛夏驅車行,
不顧熱汗如雨灑。
長安古都縱橫行,
走罷臨潼登翠華。
如數家珍,
談千年古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