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1945年11月30日所採取的第一個主要步驟是通過奧地利先令法,要求一切公開發行的銀行紙幣,包括德國馬克和軍用先令,在12月1 日至23日期間向銀行兌換新的奧地利先令,兌換率為一比一。現行的一切銀行紙幣,除十個德國馬克以下的小額紙幣外,全部停止流通,這些小額紙幣留待以後處理。奧地利銀行紙幣的發行限於每人一百五十先令,其餘部分以百分之六十列入限制使用帳戶,百分之四十列入部分限制使用帳戶。一種與此同時進行的業務活動,是對所有銀行帳戶以同樣的比率將德國馬克轉為奧地利先令。最後一步是兌換小額紙幣和硬輔幣,於1946年2 月20日實行。
這些措施大大減少了總的貨幣流通量。下面的事實說明了工作的一般規模,1938年3 月7 日,奧地利國家銀行的最後一周結帳單表明,總的貨幣流通量是八億九千九百萬先令;1946年2 月從銀行和公眾中收回的紙幣總數是八十六億五千九百八十萬;同一日期按先令法在民間流通的貨幣略微超過十億,加上向占領軍發行的十五億,總共約為二十五億。兌換的結果自然是黑市價格和外國貨幣價格的暴跌。由於第一次在全國實施統一的貨幣制度,貿易大為促進。然而,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其原因是平均每月的紙幣流通量從1937年的八憶四千九百萬先令增至1946年12月的五十五億六千一百萬先令。350 就貨幣兌換對奧地利居民的影響而言,盟國對臭委員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限於批准奧地利政府呈送的法律,並對各占領區的實際兌換工作給予一些幫助而已。委員會倒較為直接關心奧地利當局提供給它們作為占領費使用的款項。這筆費用的總數多少,四國之間怎樣分配,這是盟國委員會早期在會議上經常討論的問題之一。從1946年2 月12日起,總的費用相繼減至占每年聯邦預算大約二十五億先令的百分之三十五到二十五。這年年底,據一致同意,1947年這個比例不超過百分之十五。在占領之初,分配給蘇聯方面的費用高於分配給其他三國費用的總和,但這種不平衡在以後的十八個月里逐漸減小了。1947年的協議規定,那一年的總費用為一億三千萬先令,其中四千萬分配給蘇聯,其餘三國各為三千萬。
(六)蘇聯的經濟政策
奧地利政府促進工業和經濟恢復的一切嘗試,西方三國幫助奧地利政府的一切努力,總是因為盟國對奧委員會未能全面控制蘇占區而遇到嚴重阻撓,前面已經提過,蘇聯當局掠奪了大量的原料、工業設備和私人財物。這種掠奪在1945年整整一年中繼續未斷。其中有很多是偽裝得並不高明的,而且對蘇聯經濟是否有利,也很值得懷疑,因為機器拆卸下來,往往一擱就是幾個星期,任其生鏽,然後才裝走,有些簡直永不裝走。波茨坦協定簽訂後,俄國人的手法略有改變。蘇方代表建議與奧地利政府笠訂一系列單方面協議,仿照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建立公司的先例,建立蘇奧混合公司,以開發齊斯特爾斯多爾弗油田和管理多瑙河航運公司。這樣就會導致蘇聯控制奧地利經濟的重要部門。臨時政府以值得讚揚的堅定態度拒不同意。後來俄國人再度把力量集中在大規模拆351 運的政策上。可是在1946年春季,他們最後也拋棄了這一政策,以利於把定為德國財產的設備原封不動地留在奧地利,使之為蘇聯的經濟利益開工生產。於是建立了一個機構,名為“蘇聯在奧地利財產管理局”(這個名稱來自俄文第一個字母USIA),以監督各有關事業。1946年6 月27日,蘇軍司令正式下令將東部占領區年一切德國財產轉歸蘇聯所有,並於7 月16日把情況正式通知奧地利政府,自此以後,大約有四百處財產就這樣劃歸蘇聯在奧地利財產管理局掌握了。這些財產包括生產石油、硫酸、金屬板、人造纖維、電力設備。建築器材和玻璃在內的各種企業。
蘇聯政府可以授引美國處理賠償專員在波茨但會議後於莫斯科召開的戰爭賠償會議上所作的讓步,為它對波茨坦協定中賠償條款的解釋作辯護。當時出席賠償會議的美國專員承認了蘇聯政府提出的要求,即有權不受任何限制地接收在波茨坦所指定的那些國家的全部德國資產。此外,在波茨但會議後,美國政府於9 月7 日曾致蘇聯政府一份照會,提出:雖然[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有權監督和處理德國國外資產的分配,但蘇聯政府可以處理德國在芬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以及在奧地利東部的資產,無需通知管制委員會的英國、法國和美國代表。管制委員會的英國、法國和美國代表可以處理其他一切德國國外資產,無需通知蘇聯政府。
西方國家要反對蘇聯的這種立場,可以援引1943年1 月5 日聯合國家在倫敦發表的宣言中關於強制轉移敵管區財產問題的規定。這一文件蘇聯是參加制定的,它為簽署國保留對被占領區財產的任何轉移宣布無效的權利,不論轉移所採取的形式是“公開的掠奪還是在形式上似乎是合法的處理,即使據稱是自動實現的”,都無例352 外。但蘇聯政府堅持該宣言不適用於奧地利。這個論點似乎是有一些法律根據的。
儘管蘇聯當局可能提供法律論據來支持其行動,但其行動本身顯然是直接違反莫斯科宣言和四國新近達成的承認奧地利政府並允許其對全國行使管轄權的協議的精神的。
這些措施大大減少了總的貨幣流通量。下面的事實說明了工作的一般規模,1938年3 月7 日,奧地利國家銀行的最後一周結帳單表明,總的貨幣流通量是八億九千九百萬先令;1946年2 月從銀行和公眾中收回的紙幣總數是八十六億五千九百八十萬;同一日期按先令法在民間流通的貨幣略微超過十億,加上向占領軍發行的十五億,總共約為二十五億。兌換的結果自然是黑市價格和外國貨幣價格的暴跌。由於第一次在全國實施統一的貨幣制度,貿易大為促進。然而,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其原因是平均每月的紙幣流通量從1937年的八憶四千九百萬先令增至1946年12月的五十五億六千一百萬先令。350 就貨幣兌換對奧地利居民的影響而言,盟國對臭委員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限於批准奧地利政府呈送的法律,並對各占領區的實際兌換工作給予一些幫助而已。委員會倒較為直接關心奧地利當局提供給它們作為占領費使用的款項。這筆費用的總數多少,四國之間怎樣分配,這是盟國委員會早期在會議上經常討論的問題之一。從1946年2 月12日起,總的費用相繼減至占每年聯邦預算大約二十五億先令的百分之三十五到二十五。這年年底,據一致同意,1947年這個比例不超過百分之十五。在占領之初,分配給蘇聯方面的費用高於分配給其他三國費用的總和,但這種不平衡在以後的十八個月里逐漸減小了。1947年的協議規定,那一年的總費用為一億三千萬先令,其中四千萬分配給蘇聯,其餘三國各為三千萬。
(六)蘇聯的經濟政策
奧地利政府促進工業和經濟恢復的一切嘗試,西方三國幫助奧地利政府的一切努力,總是因為盟國對奧委員會未能全面控制蘇占區而遇到嚴重阻撓,前面已經提過,蘇聯當局掠奪了大量的原料、工業設備和私人財物。這種掠奪在1945年整整一年中繼續未斷。其中有很多是偽裝得並不高明的,而且對蘇聯經濟是否有利,也很值得懷疑,因為機器拆卸下來,往往一擱就是幾個星期,任其生鏽,然後才裝走,有些簡直永不裝走。波茨坦協定簽訂後,俄國人的手法略有改變。蘇方代表建議與奧地利政府笠訂一系列單方面協議,仿照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建立公司的先例,建立蘇奧混合公司,以開發齊斯特爾斯多爾弗油田和管理多瑙河航運公司。這樣就會導致蘇聯控制奧地利經濟的重要部門。臨時政府以值得讚揚的堅定態度拒不同意。後來俄國人再度把力量集中在大規模拆351 運的政策上。可是在1946年春季,他們最後也拋棄了這一政策,以利於把定為德國財產的設備原封不動地留在奧地利,使之為蘇聯的經濟利益開工生產。於是建立了一個機構,名為“蘇聯在奧地利財產管理局”(這個名稱來自俄文第一個字母USIA),以監督各有關事業。1946年6 月27日,蘇軍司令正式下令將東部占領區年一切德國財產轉歸蘇聯所有,並於7 月16日把情況正式通知奧地利政府,自此以後,大約有四百處財產就這樣劃歸蘇聯在奧地利財產管理局掌握了。這些財產包括生產石油、硫酸、金屬板、人造纖維、電力設備。建築器材和玻璃在內的各種企業。
蘇聯政府可以授引美國處理賠償專員在波茨但會議後於莫斯科召開的戰爭賠償會議上所作的讓步,為它對波茨坦協定中賠償條款的解釋作辯護。當時出席賠償會議的美國專員承認了蘇聯政府提出的要求,即有權不受任何限制地接收在波茨坦所指定的那些國家的全部德國資產。此外,在波茨但會議後,美國政府於9 月7 日曾致蘇聯政府一份照會,提出:雖然[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有權監督和處理德國國外資產的分配,但蘇聯政府可以處理德國在芬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以及在奧地利東部的資產,無需通知管制委員會的英國、法國和美國代表。管制委員會的英國、法國和美國代表可以處理其他一切德國國外資產,無需通知蘇聯政府。
西方國家要反對蘇聯的這種立場,可以援引1943年1 月5 日聯合國家在倫敦發表的宣言中關於強制轉移敵管區財產問題的規定。這一文件蘇聯是參加制定的,它為簽署國保留對被占領區財產的任何轉移宣布無效的權利,不論轉移所採取的形式是“公開的掠奪還是在形式上似乎是合法的處理,即使據稱是自動實現的”,都無例352 外。但蘇聯政府堅持該宣言不適用於奧地利。這個論點似乎是有一些法律根據的。
儘管蘇聯當局可能提供法律論據來支持其行動,但其行動本身顯然是直接違反莫斯科宣言和四國新近達成的承認奧地利政府並允許其對全國行使管轄權的協議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