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45年6 月至1945年8 月1 ,0821945 年8 月至1946年3 月1 ,6791946 年3月至1946年5 月1 ,3611946 年5 月至1946年11月1 ,5291946 年11月至1947年8月1 ,824 同時還必須提一提規模很廣、組織很好的外來救濟工作,它大部分是在自願基礎上進行的。1947年初,英國若干團體同英國紅十字會和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起,送來了五千噸食品、四百噸醫藥用品和四十噸衣服。到1947年初,美國各慈善團體送來了九千五百多噸食品和三百二十噸衣服。瑞士和斯堪地那維亞國家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對於兒童。許多兒童給輪流地送到奧地利境外的許多療養中心。大英國協國家和各種國際組織也都是樂於提供援助的。最後必須提醒一下,那些在鄉村裡有親友的奧地利人,偶爾到較少需要糧食供應的地區走一趟,也可以補充他們的定量。但是,即使把這些糧食補充來源都計算進去,事實仍然是這樣:在戰爭結束後的頭兩年內,整個奧地利人民都營養不良,其嚴重程度對經濟恢復的總進程產生了連續而有破壞性的影響。

  (三)燃料和動力

  在1945年和1946年間,供應每人僅夠維持生存的口糧必然是當務之急。而與此同時,向用戶提供煤和電。為恢復國家工業提供燃料和動力,也成為僅次於前者的緊要任務。

  燃料情況本來是不會很糟的。1937年奧地利固體燃344 料的總消耗量以無煙煤計算是五百十五萬公噸。國內出產的僅占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五,其餘百分之六十五全靠進口——其中來自德國的占半數,來自捷克斯洛代克和波蘭的各為四分之一,還有一些零數是從匈牙利進口的。此外,雖然1937年無煙煤的總消耗量是二百八十八萬六千六百公噸,但國內產量只有二十四萬五千噸。因此,全國元煙煤的需要量中,靠進口的不少於百分之七十八。德國人在林茨建立一些煉焦爐時沒有擴大採煤設備,因此這種基本情況到戰爭結束時並未改變。但是進口來源現在已經斷絕了。奧地利唯一的無煙煤礦位於蘇占區,褐煤礦分布在英占區和美占區內。組織解體,勞動力減少,再加上糧食匱乏,在短期內使本國生產猶如涓涓細流。

  不久生產就重新開始了,儘管存在著巨大困難,1946年的年產量,折合無煙煤計算,總數達一百二十六萬公噸。但這個數字還只是戰前產量的百分之六十,而數達二百萬公噸左右的進口也不足以使總數相當於1937年消耗量的百分之六十。此外,進口大部分來自德國,一旦要求魯爾供煤的競爭開始緊張起來時,它是否能維持,那是絕無把握的。

  關於石油問題,儘管有不同的原因,其情況還是相當困難的。奧地利國內有相當多的資源。自1934年下奧地利齊斯特爾斯多爾弗油田開採以來,國內原油產量到1937年增至三萬噸。納粹的開採辦法雖不經濟,但1944年終於把石油產量提高到一百十二萬噸。1937年奧地利國內消耗量只有三十八萬噸。據戰後估計,正常情況下的產量每年可達六十六萬噸,因而即使在這個水平上,除某些特種類型的石油外,也能滿足奧地利國內的全部需要,而且還有很多剩餘可供出口。不幸的是齊斯特爾斯多爾弗油田位於蘇占區內,這就使這些估計多半成為紙上談兵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奧地利政府簽訂的協議有這樣一種諒解,就是說四國都要提出足夠的石油345 來維持奧地利的經濟生活。1946年3 月,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建議會員國政府“凡在其他接受聯總救濟的國家駐有軍隊者,應指令其部隊不要消耗當地生產的……燃料或其他正式列入聯總計劃之內的供應品”,當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計劃中並不包括液體燃料或滑潤油。而實際上,提供民用的交貨是零星分散的,有時候只能勉強維持最低限度的工業生產,即使按1947年1 月共產黨的《人民之聲》的說法,當時的月產量已經達到了大約每年五十萬噸的水平。齊斯特爾斯多爾弗油田也許是奧地利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經濟財產,但是甚至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與奧地利政府簽訂協議時,它的控制權仍不在奧地利人手中,事實上自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以來,它從未為奧地利人所掌握。1945年4 月蘇聯部隊到達以後,新占領油田的這些外國人開始把大量的設備和供應物資當作戰利品運走;後來他們突然改變政策,重新開工生產,隨後又根據波茨坦協定的條款把油田劃為“德國財產”而堅持油田的所有權。蘇聯軍隊守護著油田設備,產量大部分輸往蘇聯。盟國委員會和奧地利政府幾次三番提出抗議,都無效果。

  另一方面,電力情況是令人鼓舞的。奧地利的巨大水力發電潛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初步得到開發,納粹又進一步予以擴大,即使其發展目的是為德國而不是為奧地利,但資源依然存在,實質上並無損壞,而且迅速投入生產,其水平大大超過戰前。固體燃料奇缺,要求以電力代替,即使目前產量的增加還不足以滿足戰後的需要。儘管如此,但工廠至少是完整的,預期大有可能逐步滿足全國需要,而且比較經濟。

  燃料與電力的缺乏再次增加了個人用戶的困難。在1945—1946年的冬季,按維也納的標準來說,還不算嚴寒,但是一連幾周氣溫在零度以下,家裡難以取暖,這對老年人和首都大批住在窗無玻璃的公寓或宿舍里的人來說,是特別困苦的。一到周未,凡是強壯的人都去維也納森林或附近鄉村搜尋能夠找得到的燃料。老年婦人跟在盟國煤車後面希望從雪地上撿到幾塊煤的景象,到處可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