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玄宗身邊的人就是此時開始被大規模清洗,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高力士。對於高力士的流放,玄宗很難過。他們兩人雖然是皇帝與臣僕的關係,但玄宗一直呼高力士為“將軍”,可見不是當成一般仆奴來看待的,而是拿他當成心腹,當成朋友,幾十年下來,積累了相當深厚的感情。可是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的玄宗,此時又能如何呢?除了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遠離自己而去,他這回連“此吾志也”的心情也沒了。“日以不懌,因不茹葷,辟穀,浸以成疾”,我敢說,玄宗是最可憐的太上皇了。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16)

  不過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於當時百姓就算知道這些情況也於事無補,起作用的畢竟還是那些朝臣,顏真卿率領著很多人到太極宮參拜太上皇,隨後自己也被李輔國找個藉口貶謫了;而山人李唐(肅宗見過的山人還真不少,對這些山人這般平易,似乎還得誇讚肅宗兩句),則借肅宗抱著幼女的機會說“太上皇想念陛下和陛下想念幼女的道理是一致的”。這些都沒起什麼作用,肅宗有時想去看看太上皇,卻又怕著張皇后。此外,肅宗也確實在病著,這點上,還是原諒他吧。

  但漸漸的,肅宗對李輔國似乎也心生厭倦了,甚至想殺了他,但卻畏懼李輔國手中握有兵權。

  真是可悲啊,這邊怕著張皇后,那邊怕著李輔國,肅宗這個皇帝做得真有些鬱悶。肅宗此時多半想不到,在他臨死之際,就是這兩個人令他死也不得安生。

  十三

  公元七六一年(上元二年)九月,肅宗去掉了前兩年太上皇和群臣加給自己的尊號,仍稱為皇帝。去掉了年號,只稱元年,以建子月即十一月為歲首。這一系列怪異舉動,不知肅宗是出於什麼目的。去掉尊號還好說,可是為什麼要去掉年號呢?難道他也要學嬴政那樣元年二年三年、始皇二世三世的這麼紀年嗎?好在轉年肅宗便病故了,一切又恢復到了原來的習慣。

  唐朝的皇帝有的壽終正寢,有的被人殺害,有的是服丹藥死的,而肅宗的死卻別具一格,居然是在亂鬨鬨的場面下去世的,死的時候都無法安心,和被殺的皇帝相比,是另一種可憐。

  張皇后,即原先的張良娣,和李輔國一起害死了建寧王,又一起算計把太上皇遷到了西內,可以說他們本來是一伙人,但兩人後來也反目了。其原因不得而知,可是這些人鬧矛盾還能是為了什麼呢,相信生隙的原因超不過權力的範圍。從張後自己向太子的陳述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這句話是把責任都推給了李輔國,事實上張後也是參與了此事的,《通鑑》與《新唐書》均有記載),其罪甚大,所忌者吾與太子。”

  如果肅宗一直都活蹦亂跳地活著的話,張皇后是當朝皇后,有皇帝的保護,沒有人敢輕碰,可是肅宗在公元七六二年已經病危,她不得不考慮今後自己的出路。此時張後和李輔國拉攏的重點轉移到了太子李豫身上,儘管他們以前可能彼此都以“烏雞目”相瞪(張後及李輔國都曾在肅宗面前說過當時還是廣平王的李豫的壞話,但有李泌打的預防針,再加上肅宗本身對李豫還算是很不錯的,所以沒有再發生慘劇),而在這個關頭,畢竟誰得到了太子的支持,誰行事就能夠名正言順,所以兩人紛紛拉攏起太子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先是張後找太子單獨談話,希望李豫能和她一起誅殺李輔國和他的黨羽程元振。李豫則比較謹慎,沒有同意這麼做。拉攏不成,張後便想到要找人取而代之。張後自己有兩個兒子,但興王佋死得早,定王侗又年幼,顯然張後必須得找另一個已成人的皇子作為自己的幫手。她找到了太子的二弟越王李系。李系很痛快地答應了張後的要求,派人在長生殿後埋伏了二百勇士,並於四月十六日召太子進宮。

  張後對太子拉攏不成反而謀害,既有些無奈,也很愚蠢,另外,這樣無疑是促成了李輔國和太子的聯合。但又有什麼辦法呢?一方面她不能坐以待斃,一旦對手占得先機,她的地位勢必不保,何況太子並非她的孩子,所以如果肅宗去世的話,張後在朝中等於沒有了根基,這些都促使她要先於李輔國下手;另一方面,張後固然地位是國母,可是手中沒有實際的權力,尤其是兵權,禁軍是掌握在李輔國手中,連肅宗都忌他三分,所以張後要想和李輔國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雖然歷史上也有一些成功的擊碎石頭的“卵”,可是也要看到,他們都必須同時有著成功所需要的必然和偶然條件,而且要採取非常之手段,否則其下場都將是十分悲慘的。越王系輕易地做出決定,透露出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按說越王是肅宗的第二子,在玄宗帶領著兒孫逃出長安的時候,應該是跟著一起逃出來的,但史書卻沒有明確記載,給人的印象肅宗身邊好像就只有廣平和建寧跟著一樣。之所以這樣也許是因為越王當時沒有什麼作為,連個隨聲附和的功勞都沒有,更無法和建寧的屢獻計策相比。後來副元帥李光弼“願得親王為之副(事實上就是天下兵馬大元帥,由於此時原先的主帥廣平王升為太子,所以這個位置空了下來,不禁為建寧王感嘆,如果他能等到這個時候……)”,肅宗此時“派去”的便是時為趙王的李系(後來改封為越王),但趙王卻是連長安的大門都沒出的,純粹是掛個名罷了。據此推出這位皇子才能上是沒有什麼突出之處的,張後找到他,也純粹是因為他年長的緣故。李豫不同意與張後聯合,雖然不排除是為肅宗著想,但絕對有一部分原因是顧慮李輔國之勢大。對照以前寫到的他在太上皇未到之際辭為太子的事,更加印證了李豫無疑比他的弟弟們都要更適合政治。輕易做出這樣重大的決定,可見越王是比較武斷的——自然,如果他們事成的話,這個詞就要換成果斷了,但他們一方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小於李輔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