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開元時期的這個景象,自此時起,再也沒有在唐朝出現了。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15)

  十二

  在“大燕”朝中連續發生內訌之時,唐朝內部也同時混亂著。

  唐玄宗從蜀中回到長安,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讓自己平安地度過晚年。本來前兩年還好,肅宗基本滿足了玄宗的要求。他讓很多人陪在太上皇身邊,天天娛樂,玄宗倒也悠哉優哉,而且父子二人經常相互去探望,有時還能在路上相遇。但隨著時間推移,事情慢慢地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提起一個人了,即肅宗朝有名的宦官李輔國。

  李輔國在玄宗朝地位很卑微,以至於到了他的主子肅宗當皇帝時,即使他突然間顯赫了起來,但仍然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其中包括高力士等人。若說高力士瞧不起李輔國,倒也有情可原,畢竟他曾有四十年是李輔國的上級,而此時大概也要嘆一聲“後來者居上”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被人輕視,李輔國當然很不高興,就打算“立奇功以自固”。但李輔國當然不會上戰場去廝殺立功了,他想到的立功辦法是向肅宗進讒言,說太上皇每天見外人太多了,而且高力士、陳玄禮等人也有所圖謀,這樣會對肅宗不利,請求肅宗把太上皇從興慶宮遷到大明宮中(玄宗回長安後住在興慶宮,而肅宗則住在大明宮,原文李輔國說的是“禁中”,當指皇帝所在的皇宮,即大明宮)。肅宗當時就“泣曰:‘聖皇慈仁,豈容有此’”,李輔國當然又得勸一番,但肅宗仍然沒有答應。這當然是表面現象,而內心中肅宗定對太上皇起了防範之心,因為從此他的態度就有了轉變。

  這之後不久,李輔國假借皇帝的名義,把興慶宮中原有的三百匹馬調走了二百九十匹,就留下十來匹馬。這件事在史書上的記法是“矯詔”。不錯,當時李輔國確實是“隨意區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隨便矯個詔似乎不是什麼難事,而且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沒有人告訴肅宗,即使有,肅宗的反應也不過是“上頗不悅,而無如之何”。但太上皇的事情絕不是一般政事那樣簡單,李輔國也絕不敢輕易行事,他此前對肅宗說的那番話其實有些“投石問路”的意思,起碼是和肅宗打了個招呼。肅宗縱然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批評李輔國。於是李輔國又在行動上投石問路,這一次調的是馬,下一次調的就是人了。

  當發現調馬行動沒有什麼嚴重結果之後,李輔國的膽子越發大了起來,在這年七月,又趁肅宗生病的時機,硬是把玄宗遷到了太極宮(西內)。這一次的事情比較大,也比較嚴重,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李輔國是有意要害死玄宗。本來李輔國是矯詔說要玄宗游賞太極宮,當一行人走到睿武門時,他率領著射生五百騎,“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興慶宮湫隘,迎上皇遷居大內。’”即使是我們,都能聞出露出的刀劍上帶有一股血腥味,何況自李亨馬嵬告別以來一直小心翼翼的玄宗呢?玄宗當時嚇得差點掉下馬來——也許和年紀大了有關。如果單是玄宗自己的話,不知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也許就被殺了,可是值得玄宗慶幸的是,高力士發揮了作用。只聽高力士厲聲喝道:“李輔國安得無禮?快下馬來!”雖然李輔國很不情願地下馬了,但情勢並未好轉。高力士很聰明地對眾將士說:“太上皇問將士各好在否,可各納刀呼萬歲。”玄宗終究是大唐五十年太平天子,其餘威還是鎮住了這群將士。事後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早就死了。”可是遷居還是得照辦,玄宗很聰明很聽話也很無奈地沒有反抗。想想也是,命都差點沒了,遷居又算得了什麼?說得樂觀一點,就是搬個家而已,而且對外還得聲稱“今日之徙,亦吾志也。”肅宗對此當時多半並不知曉,但對李輔國幾次行動不加干預,說明他實際上是默認了的,至少可說是縱容。如上所說,將玄宗遷到太極宮中管起來,對肅宗來講安全了很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就算當時知道,又何必阻撓?只怕這也是他的本心。

  在大唐開國十二年後的一天,同樣是一位太上皇,卻是從太極宮中遷出,而且對外也是宣稱“此吾志也”。不用說,這位是高祖李淵。李淵從太極宮遷到大安宮(大明宮建造是在幾年之後,雖然說是給高祖養老之用,但高祖卻在宮殿建成之前就死了),雖然沒有記載有人來逼宮,但相信也並非全出於自願。當時太宗把高祖朝最重要的朝臣裴寂罷免了,然後又為李淵殺掉的劉文靜平反(後一任皇帝一般不會推翻前任皇帝對案件的處理結果),也許正是這幾件事使高祖感覺有些不妙,於是主動提出遷居。也許這並非太宗本意,但無疑這種溫柔的手段實施起來效果更好。如果肅宗哪怕是示個意,相信以玄宗比之高祖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小心,是絕對可以主動提出來遷居的。那麼說句開玩笑的話,肅宗根本沒法和太宗相比,就連“逼宮”的手段都這麼拙劣。

  遷居之後,李輔國帶著那些將士去找肅宗請罪,肅宗仍然沒有怪罪,一方面如前面所講是他沒有反對的理由,另外,他也怕這些將士,所以非但沒怪罪,還慰勞了幾句話,真真是豈有此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