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宗死後,二十二歲的李治即位,是為高宗。按說這個年齡不小了,可是太宗死時李治是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大哭,像個無助的孩子。最後把無忌哭得有點兒煩了,說主上把社稷交給殿下,“豈得效匹夫唯哭泣乎”!——這也就是舅舅敢這麼說。於是止住悲聲,火速回到長安,一切安頓得差不多了,然後突然宣布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接著就是順利即位,可以說,一點障礙都沒有。

  高宗即位後首要的當然是先任命大臣,長孫無忌不必說了,李世NFDD0——或者確切來說是李NFDD0,李是皇家賜姓,那個“世”字此時則是無論誰都不能再用了,為了避諱嘛。想想李世NFDD0真是可憐,自己的名字都沒有自主權,本來叫著徐世NFDD0二十年左右好好的,降唐後就受到賜姓這等待遇,這樣又叫了二十多年,然後就要把世字去掉,直到死後也不安寧,孫子一造反,又回到徐世NFDD0了,這倒也罷了,只是後世人說書,不喜用名喜用字,害的我以為茂公就是他的名……不過高宗畢竟初登大寶,所用之人也只能是顧命大臣。

  鬱悶三人組·李治、李顯與李旦(2)

  李治當太子雖然有點晚,但六年的學習也可謂效果顯著,基本上繼承了貞觀時期的政策,當然這和老一輩的執政人才是分不開的。永徽年間,文治上的事不多說了,基本是國泰民安。可見李治文治上的功夫學得還是可以的,而武略上李治卻沒有這方面的鍛鍊機會,另外也沒有表現的機會,不一定說他率軍打仗就一定失敗,只要朝中有能打好的將領並且他不多加干涉,像楊廣滅陳那樣掛個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李治倒還是很有擴展唐版圖的雄心,事實上征高麗時他曾想過親自率大軍隨後出發,卻被武則天勸了回去。太宗時期未解決的高麗、西突厥都是在高宗朝攻下來的,雖然有太宗的準備在前,為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不管怎麼說,是高宗打下來的,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繼貞觀時期設安西都護府之後,高宗朝又設崑陵、濛池二都護府,徙安西部護府於龜茲。唐代的版圖,在高宗時期為最大。有人說,唐代最繁榮的時期,其實不是開元,也不是貞觀,而恰恰是在永徽,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說運氣好也罷,說是撿便宜也罷,李治其實都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另外,高宗還完成了一件太宗幾次想做沒做成的事,就是去泰山封禪。從個人能力等方面來講,高宗當然不算是出類拔萃的,但從當時國力來看,高宗的確應該去封一次,怎麼說也比宋真宗的時候強了很多很多呢。

  唐朝平定高麗的大將軍薛仁貴像

  在宗室的問題上,李治也是比較開明的。李治對待李泰,還是滿不錯的,在貞觀二十三年十二月(這時皇帝是李治了,年號一般都是次年修改),“詔濮王泰開府置僚屬,車服珍膳,特加優異”,確實像太宗生前所料,“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不過,李承乾沒有活到李治當皇帝的時候,於貞觀十九年就去逝了,而李泰也在永徽三年死去。李泰和李承乾兩人都是死得很早,三十多歲,這樣的年齡實在太年輕了。如果不是別人陷害,那麼必有原因。推測都差不多是心情鬱悶,“若加挫抑,恐有不測之疾”這句話的適用還是很有廣泛性的。假使當年李淵也像李世民貶李泰這樣貶李世民,那麼李世民只怕活得時間更短。至於高陽公主和李恪等人的死,一方面是高陽不該謀反,另一方面長孫無忌這時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好的。李治從中受益無疑最大。其實不管李恪有沒有罪,李治殺他也在是情理之中。李恪和李泰的意思不一樣,李泰已經沒有希望了,至少從人望上已經從一個很高的高度重重地跌了一次,再想起來的可能已經不大了。李恪的威脅相對就大得多了,如果說借這一次的事而除去他的話,怎麼看怎麼划算,這也並非李治“良心大大地壞了”,畢竟為了自己的生存。有了長孫無忌,李治這次省了不少力氣。也許這麼想把李治想得太有心計了,但李治其實真的不傻。此外,對於宗室中違法的人或行為,李治也加以懲誡。比如李治的叔叔(當然不是同祖母的叔叔了)滕王元嬰,勞擾百姓,他就寫信告誡他;而元嬰與李治的異母兄李惲兩人都好聚斂,所以李治有一次賞賜諸王時唯獨不賞他們兩個,因而使得這兩人很是羞愧。這種懲罰是精神上的,但效果卻比物質上的更厲害。這很類似於李世民對貪污的長孫順德的手法,可見李治確實還是有乃父之風的。

  問題是,李治學到的功夫慢慢體現出來的,更多卻是李世民後期的拒諫飾非。李治有一次說:“楊廣因拒諫而致亡國,我時常作為警戒,虛心誠意,要求直言,可是竟然沒有人說話,什麼緣故?”李世NFDD0回答說:“陛下作為,都盡善盡美,臣屬們無從規勸起。”實在是很搞笑的一段記錄。李世民也是常常提起楊廣,李治竟然也常提這位老前輩,不能不說是受了影響。只是和乃父相比不同的是,三十八歲時的李世民還是有很多人給提意見的,而李治三十八歲時就達到“盡善盡美”了。想當初李淵當了皇帝後,就有了聽不進話的苗頭,李世民到最後也是沒人敢再說什麼,如果下一代是李承乾,只怕情況更糟,他才二十歲左右就已經很能夠堵住大臣們的嘴了,李治好歹還等到了三十多歲。莫非這是遺傳?嗯,如果是的話,那麼算是一個廣義的遺傳了,雖然每朝每代皇位不一定是禪讓的,可是不聽勸的毛病卻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