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時在想,如果劉文靜當時沒死,那麼日後李世民和他會很融洽嗎?不盡然吶。像蕭瑀,脾氣就和劉文靜有相似之處,而李世民討厭的正是蕭瑀的脾氣。那為什麼李世民隔了許多年還要給劉文靜平反呢?這個自然有當時他二人交情的確很深的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我認為是面子問題。李世民當年為劉文靜求情,結果李淵依然殺了他,這於秦王面子上是有些折損的,很令李世民尷尬了一陣。而裴寂在這件事上則因為他無奈的不明智,使得李世民把氣全集中到了他的頭上。

  總之,劉文靜此人是很有才華,起碼比裴寂是強了許多,但他的為人卻不一定那麼好,只是由於他死得早,所以他的缺點來不及全部暴露出來。

  【蕭瑀】

  上面提到了蕭瑀,不錯,蕭瑀的脾氣是很彆扭,不但李世民不喜歡,就是和同僚之間,也是常有衝突。看貞觀二十年李世民貶謫蕭瑀時下的手詔,其中提到“朕隱忍至今,瑀全無悛改……”這口氣可是憋了有二十年啊,這次實在是忍不住了。李世民的特點中有一點就是“忍”,然而,面對蕭瑀大人,李世民也有忍不住的時候,可見蕭瑀脾氣的威力啊。其實要不是蕭瑀此次太過荒唐,何至於引火上身?本來李世民是問張亮“既事佛何不出家”,張亮不答,蕭瑀卻“自請出家”——就算是想為佛家爭口氣也不是這麼個爭法。蕭瑀大概以為李世民不會同意,但在李世民的字典當中沒有什麼“不可能”。想來李世民正為每天必須受著蕭瑀脾氣的折磨而痛苦,這次蕭瑀說要出家,於人於己都是個解脫,真是太好不過了,索性就答應了。蕭瑀一下子黔驢技窮,沒辦法,過了一會兒只好又說他不能出家。其實這於蕭大人面子上也不是很好看啊,不知他說完這話之後周圍有沒有人笑。我想李世民多半猜到了蕭瑀不會出家,知道他剛才這麼說只不過是一時衝動,所以才會同意,也是有意讓蕭瑀出個丑——這純屬個人猜測,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過如果真是這樣,那李世民也真夠“壞”的了。

  其實早年李世民對蕭瑀十分地尊重,“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句現在人們還常用的詩句就是送給蕭瑀的。由詩意可以看出,李世民對蕭瑀的性格脾氣早就知道,但蕭瑀可以說幫過他很大的忙,李世民當時應該想到了以後面對他要忍耐的事情。後來如果不是顧著當年這份恩情,也許蕭瑀遭貶會提早幾年。

  蕭瑀對李世民的確可以說是幫了大忙的,主要是在太子之爭中,蕭瑀是倒向李世民一邊的。雖然其他的人捆到一起也抵不過一個裴寂,但是多個友軍總比多個敵人強,而且作為朝中重臣,蕭瑀的話還是有其作用的。但蕭瑀自始至終說了些什麼,我們卻查不出來,不知是有意抹殺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但無疑在李世民眼中,蕭瑀是自己人。玄武門之變,李淵一時無計,裴寂也不應話,此時蕭瑀和陳叔達一起出來說要李淵把權力下放給李世民。看起來這件事簡單,但實際上效果卻是很大的,如果當時沒人出來這麼說,說不定會鬧成僵局。

  蕭瑀的為人的確還是很正直的,只是太過分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多少也和他出身高貴有關。李世民也曾經提醒過他要他改一改,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蕭瑀至死都還是那個脾氣。蕭瑀列傳中說“骨鯁儒術”,骨鯁二字,可謂十分傳神。

  初唐大臣眾生相(上)(3)

  【陳叔達】

  如果說蕭瑀在武德時期的爭鬥中幫了李世民的忙,那麼陳叔達更可以說是有恩於李世民了。

  武德九年,李淵相信建成、元吉的譖言,要加罪於李世民。在這緊要關頭,陳叔達勸住了李淵,說李世民“性剛烈,若加挫抑,恐不勝憂憤,或有不測之疾,陛下悔之何及”!意思不難懂,就是說李世民性情剛烈,如果加以挫抑的話,只怕憂憤過度會生出大病來(這是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說李世民會憂憤成疾而最後導致死亡),陛下即使後悔也是找不著後悔藥了。可以說,這番諫言很有學問,他抓住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淵不是真的想致李世民於死地的心理,因此立時見效,比說些其他的話都有用得多,可謂一針見血。

  想來,當時建成、元吉所告之事一定很嚴重,使李淵氣到這個地步,但是究竟是什麼事情,史書未記,也不便猜測了。只是當時離事變時間較近,又是在張亮事件和東宮毒酒事件之後,會不會與此有關呢?李淵當時“將罪世民”,從陳叔達的話中可以看出來,絕不是批評兩句就能完事的,所謂“挫抑”,很可能是廢掉其王位,最輕也是剝奪權力,散去府屬。

  奇怪的是怎麼只有陳叔達一個人勸諫李淵,其他人呢?玄武門之變時,李淵身邊有裴寂、蕭瑀、封德彝、陳叔達、裴矩等人一起商量解決兄弟之爭的事,可以推想一下,武德九年這件事在場的人中,至少還應該有個蕭瑀站出來說話。但是沒有。要麼是因為李淵太過生氣嚇住了眾人,要麼就是在場的只有陳叔達。其實陳叔達雖然位居侍中,但與李淵關係似乎並非很密,武德時期關於他的記載比蕭瑀等人少了很多,甚至還不如封德彝。道理上按說這麼大一件事,實在不該少了裴寂等人。不過,那些人的傾向性這時都比較明顯了,所以李淵才會找陳叔達這麼個相對“中立”的人商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