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李淵的作為看,他絕對是一代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現出來的老練沉穩以及他的一些手腕,都是當時和他爭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他也很有才智,雖然唐初還在戰爭時期,而且地盤也不斷地逐漸擴大,要運轉好也並非易事,李淵東遊西玩的居然把它調理得還不錯。還有,唐朝的皇帝好像很多都很有才藝。生在唐代,詩就不必說了,其他的如李世民在書法上、李隆基在音樂上都比較有造詣,李治、李昂等等,也都有藝術細胞。這與高祖不能說一點關係都沒有,遺傳嘛。高祖、太宗都有能畫名,而且李淵會彈琵琶,還當眾彈過呢(李世民則是當眾跳舞,這也應算在藝術領域之內,李國文先生《唐朝的天空》里寫過這點,不過重點不在藝術),彈得不好敢當眾“賣弄”嗎?可惜的是,李淵本可光芒照人,但更加耀眼的則是他的兒子李世民。有子若此,李淵不知是該高興,還是嘆息……最合適的說法就是:痛並快樂著。

  痛並快樂著·李淵(5)

  獨步歷史的天空·李世民

  獨步歷史的天空——李世民(1)

  李世民,是李淵次子。李淵長子是十年之前所生,相隔十年方又得子,相信他一定為這個孩子的出生而興奮良久。

  唐太宗李世民朝服像

  古時了不起的人物出生時幾乎都有異相,李世民當然也是如此。唐書里寫的是“二龍戲於門外”——其實就是有兩條蛇從他家門前爬過。可是李世民出生時是隆冬時節,這兩條蛇不去睡覺,卻來給他家道喜,實在是好興致。還有一次,李世民征討劉武周的時候,外出探聽情報,不小心在樹下睡著了。這對敵人來說,即使守株待兔都找不著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哪裡想到又有一條精神極好的蛇,從李世民身邊一個衛兵的臉上爬過,警告他們該起床了。自然李世民逃脫了被抓的厄運,不然他真要是這麼被抓著的話,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兩次都遇到不去冬眠的蛇,看來李世民當真與蛇有緣,簡直有點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蛇爺爺……古時候,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現代貴州一帶還存在的一種“貴州古儺”(我沒看過)戲中,李世民的面具上有十三條龍,是龍最多的。小說里還常寫到李世民是真龍天子。不過這些只能作為談資,至少我是不大敢相信的。

  十六歲雁門解圍,通鑑、新舊唐書上當然都要這麼寫。但據說當時李世民所投的雲定興軍的情況是只能自保……

  隨後李世民隨李淵到了太原。從小時候開始他基本上一直是跟著李淵各處奔走,這次全家當中李淵就只帶了他一個去赴任,而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全都留了下來。推測他這樣做是因為隋煬帝喜怒無常,儘快地赴任以免夜長夢多,當然就不能把全家都帶上。但一個人去的話又太孤單,所以帶一個兒子在身邊有個依靠。而帶誰去則說明了他的偏愛——他的確是偏愛李世民的。在路上,李淵悄悄地對兒子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這樣的言行可不像是教育兒子要忠於朝廷,相反,這句話表達了李淵那若有若無的反意。

  李氏家族是有野心的家族,亂世出英雄,這樣的家族此時當然不會沒有動靜。看一個漫畫中楊廣說過一句話:“李淵這傢伙生了一窩反賊。”不錯,李世民就是那窩反賊中最積極的一個。他到處招兵買馬,然後又勸李淵趕緊起兵。結果某一天出現這樣一個情景:一個五十多歲的人站在桌邊,手中握筆,滿臉“怒氣”;一個十八歲左右的少年立於一旁,稚氣尚未脫盡,臉上興許還有些許委屈……“你這樣說大逆不道,我把你拿去交給朝廷。”“你要拿就拿吧,我不會辭死的。”自然很難想像李淵真會這麼做,也許李世民還真有些有恃無恐。

  後來李淵因打突厥不利,隋煬帝千里之外派使者來將他下獄。李淵大概後悔極了,要李世民趕快回河東找李建成起兵,李世民則流著淚說:“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也就是勸李淵去做“賊”,真是有點可愛的天真,劉邦當年的做法當其時還能不能行得通,似乎欠考慮。其實我覺得太原起兵時的李世民還是有很濃的孩子氣的,很有點像由德語轉到英語的一個詞:Naive。一場虛驚過後,得到釋放的李淵則加緊了行動。最終在晉陽宮兵變中成功地幹掉了王威、高君雅,然後正式宣布起義。

  那麼晉陽起兵誰是主謀呢?起兵之事,李淵一定想到了,李世民也想到了。問題是究竟是李淵教導李世民,還是李世民勸李淵。如果說是前者,則李淵並未有非常明確的指示要他去做什麼。如果說是後者,則李淵並非完全沒有想法。可以說他平時的一些言行無疑是播了野心的種子,那麼他自己又怎會沒有野心?有人說李世民是猜測著李淵的心思而後行動。其實李世民對於父親想造反根本不必猜測,因為李淵經常把這個意思單獨說給他聽。李淵曾和宇文士及明確談過起兵,這種事都能和外人說,自己的兒子又怎會毫不知情。只是李淵說的大都是理論,而要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落實到行動中,就要靠李世民出面了,因為李淵有種種不便不宜直接由他去做。父子二人配合得非常好,一個縱觀大局宏觀調控,一個緊抓細節積極運作,終於成功地起義了。然而這時有一件事,引起了後來的文人蘇軾的注意:他看到李世民當時一味勸父親起兵,卻從未說過他的兄弟們該怎麼辦,覺得奇怪,猜測是他根本沒想過他們,或許是故意的,想借刀殺人,免去日後之爭。東坡先生的這個想法多半還是有點由結果推原因了,實際上當時只怕多半是顧不上這個的,而且也並沒有完全不管啊,信還是發了的,不然李建成他們是怎麼逃出來的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