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主張入侵太原的,是宋金剛。宋金剛可謂大將,善用兵,他被竇建德打敗後投奔劉武周,劉武周很高興,封他為宋王,委以軍事重任,並且家產也分了他一半,還把妹妹嫁給了他。這種信任程度可以說相當深了,僅次於翟讓的讓位給李密。

  武德二年(619)四月,劉武周進軍黃蛇嶺,唐齊王李元吉派張達率軍驅逐,結果全軍覆沒。於是劉武周攻占石州、平遙、介州之後,可以說已經包圍了太原。於是李淵派出姜寶誼、李仲文迎戰,又是大敗。然後,李淵任命親信裴寂為主帥,不想被宋金剛切斷了水源,導致再一次的大敗。眼看太原就要守不住了,李元吉非常有英雄氣概地對司馬劉德威說:“你用弱兵守城,我帶著強兵出戰。”然後連夜帶著家人逃到了長安,把李淵氣得直想殺人。這種情況下,李唐的王牌部隊終於登場了。

  在十一月的寒風中,李世民率部踏著冰渡過了黃河,屯兵柏壁。然後又是相持。百姓聽說是秦王李世民到了,於是莫不歸附——這個,嘿嘿,說實在的,當時李世民除了很能打以外並沒有什麼政績,百姓為什麼要歸附他呢?不管是真的歸附也好,是四處抓人也好,反正來的人越來越多了,然後便“漸收其糧食”。有點“搶”的意思,但卻是非常客氣的搶,因此史家此處用了一個很能體現這種客氣的動詞“收”。不管怎樣,反正唐這邊的糧食問題是解決了,李世民又用對峙後發制人的方法,開始消耗劉武周的糧食。糧食總有耗盡的一天,沒吃的了就只好逃,敵人逃了就只有追。於是,宋金剛一路逃了下去,而李世民則是追了一路。雙方都是強行軍的速度,一晝夜行軍二百餘里,不光如此,雙方還要交戰數十回合。這樣一來吃飯的時間是沒有了,即使想吃,糧草也追運不上來,所以誰都沒法吃,即使是李世民,也是兩天沒吃飯,三日沒解甲。在雀鼠谷唐軍抓到了一隻堪稱世界上最悲慘的羊,把它分吃了——其實也就是喝羊湯,從後來大家在介休城裡一起狼吞虎咽的情況來看,好像不存在誰獨吞了羊肉的情況。宋金剛那邊也好不到哪兒去,甚至更慘,他們在士氣上又輸了一籌,不過這也許有助於逃跑速度的加快……最後,果然劉武周和宋金剛逃跑得更快些,沒有讓李世民抓到。他們逃到了突厥,可是最後又都為突厥所殺,客死他鄉。

  亂世群雄(上)(3)

  劉武周一滅,唐的王業之基也奪了回來,然而李唐王朝並不甘心就此作罷。他們想當的,不是偏安一隅的唐王,而是真正一統天下的大唐皇帝。

  【宇文化及】

  隋煬帝巡視江都圖

  關於此人,本來沒什麼好說的,新舊《唐書》上反王的那部分都沒把他列進去。找了良久,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把他歸在哪一類中……忽然間恍然大悟,趕緊查找《隋書》,果然發現在叛臣傳中,排第一位的便是他。念在他是殺掉隋煬帝的人,這裡還是記他一筆。

  演義中,宇文化及奸詐無比,而且又有個非常驍勇的兒子宇文成都。但事實上那個宇文成都是不存在的,至少正史上沒寫他。宇文化及的幫凶,其實是他的弟弟宇文智及。《隋書》不曾提到宇文士及有沒有跟著做惡,但推測起來,他也不能太脫離群眾,但由於他比較靈通,投降了唐朝,因此記載要好了很多。但若說他完全沒有幫著他大哥幹壞事,怕也未必,只是可能情況稍好……唉,反正人家也沒寫,一切都只能是推測。

  宇文化及本來只是個奸佞小人,和演義中那個野心勃勃的形象相去甚遠,而且膽子也小,屬於有賊心沒賊膽的那種人,甚至還不如宇文智及來得果斷。

  隋煬帝楊廣不知是怎麼回事,竟然置天下於不顧,卻在江都長駐,和劉禪的“樂不思蜀”差不多。但他的“樂”實在是一個虛象。當時天下大亂,楊廣卻半點也不知道,甚至有使者來求救,他還認為是謊報軍情,把使者殺掉了。但是他的長駐江都卻引起了手下將士的不滿,因為他們都是關中人,都惦記著家人,很想回去,奈何皇帝卻死也不走。怎麼辦呢?很多士兵商量著想逃回去。將軍們可犯難了,如果報告給皇上,肯定要死;可是不報告,被皇上知道了,還是要死。那麼他們該怎麼辦呢?只好造反了,可是還缺一個首領。他們想到了宇文化及,但是這種事豈是隨便說說就成的?所以先得找一個熟人通通風,此人便是宇文智及(當時宇文士及不在)。宇文智及聽了倒是十分高興,於是幾人一起找到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聽完之後,嚇得要命,良久才鎮定下來。

  然後就按計劃進行政變。應該說整個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當把楊廣帶到寢殿時,楊廣嘆道:“我有什麼罪?”有一個人開始列舉煬帝的罪狀。楊廣聽完說道:“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宇文化及又讓封倫列舉罪狀,楊廣又說:“卿乃士人,何為亦爾?”由此可見,楊廣很善詭辯,只是這時什麼辯也沒用了,楊廣知道自己肯定逃不過這一劫,說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結果混亂中,平時準備的毒酒(看來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平時居然會準備這種東西)一時找不著,沒辦法只好解下系在腰間的白練,就這樣被叛臣縊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