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紫葉動彈不得,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紫櫻紫槐二人上來將自己綁了,抽了黑面巾堵了嘴。
周士昭對莘菲說道,“娘子,你就不用管了,剩下的我來才處理。”
莘菲點點頭,儘管她並不願意在自己的手上結束一條活生生的人命,但是紫葉的所作所為也太讓人難以接受了,索性將她交給周士昭去辦,眼不見心不煩吧。
紫櫻和紫槐二人將紫葉帶了下去。古嬤嬤這才帶著紫篆重新打掃整理了正房,鋪了床,才請周士昭和莘菲二人安歇了。
第二日,周士昭帶著紫櫻紫槐和紫葉出門而去,莘菲知道是要去處理掉紫葉,她也沒有過問。
這日,莘菲接到侯府老太夫人的家信,信上報了平安之外,還報了個喜訊,那就是二奶奶李氏生了個大胖小子,這個消息也讓連日來心情陰鬱的莘菲也高興了起來,直拉著古嬤嬤商量著送什麼禮好。
晚間周士昭回來也帶來一個消息,朝廷的旨意下來了,宣幽王進京朝見,周士昭陪同進京,莘菲便將家信也給周士昭看了,二人都很高興,這下既可以回京把幽王的事告一段落,也可以回侯府了,離開還不到三個月,莘菲就覺得像是過了很久一樣,在江南,沒有上頭的太夫人、老太夫人這些個長輩,雖說比較自由,但是時間一長,還是想念妙姐兒和朗哥兒了。
一旦知道要回京,莘菲便歸心似箭了,立馬開始著手準備回京的事宜。幽王府那邊也傳來消息,幽王準備十日後動身。
莘菲得到消息,先是去了日升雜貨,在顧三的打理下,日升雜貨的生意是蒸蒸日上,將全城的雜貨鋪都給壓了下去,顧三為了鋪子的正常運行,不得不採取了莘菲說的限購,就這樣,鋪子裡每天的人還都是滿滿的。
莘菲很滿意顧三的能力,顧三也上交了鋪子一月以來的進帳,竟然有整整一萬兩有餘,莘菲不禁乍舌,原來一個小雜貨鋪也能這麼掙錢嗎?
莘菲將自己要回京的事也告訴給了顧三,這個鋪子她很放心的交給了顧三,顧三交的一萬兩銀票中,莘菲留了兩千兩給顧三作以後運作的成本。
然後,莘菲又抽空去了自己的兩處莊子,兩處莊子都在緊張有序地正常運營著,莘菲託了彩衣坊的老顧掌柜的幫自己照看著兩處莊子。
剩下的幾日,莘菲都在指揮著丫鬟們收拾東西,打包行李。
也不知道是不是還會再回來,莘菲從心底想著應該是不會再回來的,因為畢竟一國兩制這個提法是周士昭提出的,朝廷肯定會顧忌周士昭與幽王的關係,幽王回江南之後,朝廷肯定會另外選派官員過來接替節度使一職,莘菲已經想好了,回去之後就勸周士昭辭官退隱,遠離朝堂。
走之前,莘菲又去了趟幽王府見趙宣琳,趙宣琳自然也是要跟著幽王進京的,姐妹二人興致勃勃地給太后皇后挑了禮物。
大昊歷五十三年春,東風送暖,大地回春。
皇曆上書曰:農曆二月十八,宜出行,宜納彩宜祈福,是個難得一見的好日子。正好這天,也是幽王和周士昭夫妻倆進京的日子。
艷陽高照、街上行人漸熾,江州北城門忽然出現一支整齊的隊伍,十六名全身戎裝、佩著腰刀的禁軍,護侍著一輛漆得鎧亮的馬車駛了過來。
清一色高大神駿的白馬,馬鞍華美,馬上的衛士身著的盔甲比起邊軍的服裝不知精美多少倍。
周士昭協同莘菲二人坐了一輛華蓋馬車,後邊跟著四輛馬車,兩輛坐著紫菱古嬤嬤等人,兩輛裝著行李什麼的。
那十六名禁軍護衛著馬車過來,棉簾掀了開來,露出幽王含笑的臉,“大人,夫人,咱們一道啟程吧!”
周士昭點頭,“自然,還要借王爺殿下的護衛。”
幽王笑道,“不過是個門臉罷了。”
說罷一行人才正式啟程。
周士昭與莘菲這邊輕車簡從,幽王那邊卻是聲勢浩大,陣容華麗。還有幽王的麾下十萬大軍押後二十里跟隨,幽王也不是傻瓜,自然不能就這麼進京,自己的親衛軍隊隨從,心裡也比較有底。
一路上,莘菲要麼同周士昭在車裡說說話,看看書,要麼就是去趙宣琳的車架上,二人下下棋什麼的,時間過得也快!
雖說在趕路,但幽王這個主是個典型的享受主義者,所以路上走走停停,見美景便賞景,見美食便品美食,倒也舒服自在,莘菲倒是一點也沒有感受到旅途之苦。
終於到了京城,大隊人馬集結於正德門外,派來迎接幽王的,是禮部的官員,叫韋文彬,還的確是文質彬彬的,顯得頗懂禮節,不過聽幽王跟他聊了幾句後發現,這個人雖然看起來文氣,做起事情來卻是很乾練。他曾在浙江做過縣令,政績卓越,後來由於朝廷開放科舉,他當時只是個秀才,這縣令還是幾年跟隨一名地方大員後面做幕僚時,代理的縣令。後來參加了科舉,一舉中的,已逝的先皇慧眼識才,提拔他到禮部任職。平時就處理迎接外番別國的使臣的事情。
韋文彬帶來的一干大臣,來到正德門,那裡早有錦衣衛保護,還有一些吹鼓手等人,雖然這只是先頭的小迎接,但是京城轟動,老百姓把這正德門圍得水泄不通,人頭簇簇,不下萬人。莘菲隔著車上的紗簾掃了一眼,心裡暗想,現在的中國人也不少啊,那些小國的使臣看了准嚇一跳!不過對於幽王來說,這場面估計也震不住他吧。
這邊幽王和周士昭同韋文彬寒暄著,一同進宮見皇上去了,莘菲則是同趙宣琳一起到慈寧宮去見太后。
再次回到慈寧宮,莘菲不禁感嘆自己真的在這裡有過太多回憶了,好的,不好的,再怎麼樣也都過去了,這次回來有趙宣琳在身邊,莘菲還是比較安心的。
剛到慈寧宮的正門,太后娘娘就扶著皇后的手在那翹首以盼了,趙宣琳在身邊宮女的攙扶下剛下宮車,抬眼就看見了太后娘娘,就再也顧不得什麼禮儀不禮儀的了,提起裙子就奔向太后,太后則也甩脫了皇后的手,張開雙臂將飛奔過來的趙宣琳緊緊地摟在了懷裡。
“哀家苦命的兒啊……叫哀家想得心都痛了……”這一刻的太后完全沒有了平日裡的老謀深算和狠戾,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慈母罷了。
趙宣琳早已泣不成聲,窩在太后懷裡抽噎著,“母后,娘,琳兒好想您……您身子還好嗎?”
太后一邊點頭一邊哽咽,“母后很好,可憐我的兒了……委屈你了……”
莘菲在一邊看得直心酸,想想自己也很久沒有見到韓張氏了,而且也再沒可能見到自己現代的母親,想著就悲從中來,也不禁落下淚來,怕人看著,趕緊拿袖在袖裡的帕子悄悄地拭淚。
倒是韓麗芸先開口勸解道,“母后,皇妹大老遠的回來,您怎麼還讓皇妹這麼站在宮門口吃冷風呢,咱們還是快快進去了坐著好好聊吧。”
趙宣琳從太后懷裡抽出身來,用帕子拭了拭淚,“皇嫂安好!”
太后破涕為笑,“是呢,哀家老糊塗了,快,琳兒,隨母后進去細細地聊。”這是太后才看到趙宣琳身後站著的莘菲,眼神里的不知是什麼樣的情緒一閃而過,才說道,“莘菲也回來了,這孩子,到了江南越發水靈了。”
莘菲恭敬地給太后和皇后行禮道,“太后娘娘安好!皇后娘娘安好!”
太后笑道,“好,好,都進來吧,咱們細細地聊著。”
說罷只顧緊緊攙著趙宣琳的手,快步進了正殿,皇后韓麗芸落在後面,看著莘菲,笑道,“世人都說江南的山水養人,果然是不錯的,看看,妹妹就像母后說的那樣,越發水靈了!”
莘菲客氣地說道,“娘娘繆贊了,娘娘才是國之芳華,越發端麗了!”
韓麗芸呵呵一笑,要來挽莘菲的手,莘菲躬身不著意地躲了開來,“娘娘先請!”
韓麗芸一怔,隨即恢復正常,說笑著和莘菲一起也進了正殿。
太后攜了趙宣琳的手上了丹陛之上的鳳座,皇后韓麗芸坐在了左方的下首,莘菲坐在了韓麗芸的下首。
太后當年毅然決然將趙宣琳嫁去江南,當然一方面是為了給當時的四皇子趙宣洵爭奪太子之為增加砝碼,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將自己的親生女兒當作了朝廷的人質送去幽王身邊,雖然名分上是正妃,但是掌管後宮多年的太后怎麼會不知道這其中的苦楚。
而趙宣琳作為大昊王朝的尊貴的公主,生來就被灌輸過了為國為家的觀念,儘管心中百般不願,她還是順從了自己作為一個公主的使命,嫁去了江南,成為花名在外的幽王的正妃,守著幽王的美人如雲的後院。
因此,此番母女二人相見時分外的不同,太后娘娘滿心的愧疚,趙宣琳則更多的是至親面前的宣洩,母女二人執手相看淚眼,說不盡,道不完的私房話。
韓麗芸見此,便起身太后告了罪,拉著莘菲出了正殿,將這難得的空間留給了鳳座上的母女倆。
莘菲跟著韓麗芸走出正殿,正好迎面吹來一陣微風,初春的微風涼而不冷,反倒給人一股清新之感。
韓麗芸站在正殿外面的長廊邊,望著殿外的成片的爆著花骨朵的花海,久久不曾說話。
莘菲站在韓麗芸的身後,也久久沒有開口說話,時隔幾月而已,在莘菲看來,自己同眼前的這個女子似乎是已經隔開了千山萬水,再也無法觸及了。
最後,還是韓麗芸說道,“莘菲,你別怪我,在這個位子久了,好多事我也是身不由己!”
莘菲欠了欠身子,“娘娘說什麼,恕莘菲愚鈍,不懂,莘菲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本心!”
韓麗芸霍地轉過身來,“你!……”
莘菲平靜地看著她,眼神溫和平淡,無怨無尤。
二人對視良久,最後,韓麗芸長嘆了一聲,不再說話了。
似乎是過了許久,才有宮女過來傳二人進殿。
殿內太后與趙宣琳都紅腫著眼睛,但顯然已經都收拾好了情緒,見莘菲進來,太后笑道,“叫你笑話了,哀家與琳兒太久沒見了,一時有些嘮叨了。”
莘菲欠身,“公主在江南每每同莘菲提起太后,都是滿心的掛念,今日得見,自然是要多說會了。”
太后點頭,“這次你們去江南,做得很不錯,皇帝都跟哀家說過了,那個什麼一國兩制的提法是你想出來的嗎?”
莘菲答道,“是莘菲和侯爺一同討論出來的。”莘菲並不想將這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想了想又說道,“今兒趁這個機會,莘菲還想向太后娘娘討個示下,侯爺自從去了江南,因為江南潮濕,腿疾常犯,常常痛得無法去衙門裡辦公。莘菲也遍尋江南名醫,均言侯爺下半生將不良於行,莘菲想求太后娘娘垂憐,允侯爺賦閒在家,好好養傷!”
周士昭對莘菲說道,“娘子,你就不用管了,剩下的我來才處理。”
莘菲點點頭,儘管她並不願意在自己的手上結束一條活生生的人命,但是紫葉的所作所為也太讓人難以接受了,索性將她交給周士昭去辦,眼不見心不煩吧。
紫櫻和紫槐二人將紫葉帶了下去。古嬤嬤這才帶著紫篆重新打掃整理了正房,鋪了床,才請周士昭和莘菲二人安歇了。
第二日,周士昭帶著紫櫻紫槐和紫葉出門而去,莘菲知道是要去處理掉紫葉,她也沒有過問。
這日,莘菲接到侯府老太夫人的家信,信上報了平安之外,還報了個喜訊,那就是二奶奶李氏生了個大胖小子,這個消息也讓連日來心情陰鬱的莘菲也高興了起來,直拉著古嬤嬤商量著送什麼禮好。
晚間周士昭回來也帶來一個消息,朝廷的旨意下來了,宣幽王進京朝見,周士昭陪同進京,莘菲便將家信也給周士昭看了,二人都很高興,這下既可以回京把幽王的事告一段落,也可以回侯府了,離開還不到三個月,莘菲就覺得像是過了很久一樣,在江南,沒有上頭的太夫人、老太夫人這些個長輩,雖說比較自由,但是時間一長,還是想念妙姐兒和朗哥兒了。
一旦知道要回京,莘菲便歸心似箭了,立馬開始著手準備回京的事宜。幽王府那邊也傳來消息,幽王準備十日後動身。
莘菲得到消息,先是去了日升雜貨,在顧三的打理下,日升雜貨的生意是蒸蒸日上,將全城的雜貨鋪都給壓了下去,顧三為了鋪子的正常運行,不得不採取了莘菲說的限購,就這樣,鋪子裡每天的人還都是滿滿的。
莘菲很滿意顧三的能力,顧三也上交了鋪子一月以來的進帳,竟然有整整一萬兩有餘,莘菲不禁乍舌,原來一個小雜貨鋪也能這麼掙錢嗎?
莘菲將自己要回京的事也告訴給了顧三,這個鋪子她很放心的交給了顧三,顧三交的一萬兩銀票中,莘菲留了兩千兩給顧三作以後運作的成本。
然後,莘菲又抽空去了自己的兩處莊子,兩處莊子都在緊張有序地正常運營著,莘菲託了彩衣坊的老顧掌柜的幫自己照看著兩處莊子。
剩下的幾日,莘菲都在指揮著丫鬟們收拾東西,打包行李。
也不知道是不是還會再回來,莘菲從心底想著應該是不會再回來的,因為畢竟一國兩制這個提法是周士昭提出的,朝廷肯定會顧忌周士昭與幽王的關係,幽王回江南之後,朝廷肯定會另外選派官員過來接替節度使一職,莘菲已經想好了,回去之後就勸周士昭辭官退隱,遠離朝堂。
走之前,莘菲又去了趟幽王府見趙宣琳,趙宣琳自然也是要跟著幽王進京的,姐妹二人興致勃勃地給太后皇后挑了禮物。
大昊歷五十三年春,東風送暖,大地回春。
皇曆上書曰:農曆二月十八,宜出行,宜納彩宜祈福,是個難得一見的好日子。正好這天,也是幽王和周士昭夫妻倆進京的日子。
艷陽高照、街上行人漸熾,江州北城門忽然出現一支整齊的隊伍,十六名全身戎裝、佩著腰刀的禁軍,護侍著一輛漆得鎧亮的馬車駛了過來。
清一色高大神駿的白馬,馬鞍華美,馬上的衛士身著的盔甲比起邊軍的服裝不知精美多少倍。
周士昭協同莘菲二人坐了一輛華蓋馬車,後邊跟著四輛馬車,兩輛坐著紫菱古嬤嬤等人,兩輛裝著行李什麼的。
那十六名禁軍護衛著馬車過來,棉簾掀了開來,露出幽王含笑的臉,“大人,夫人,咱們一道啟程吧!”
周士昭點頭,“自然,還要借王爺殿下的護衛。”
幽王笑道,“不過是個門臉罷了。”
說罷一行人才正式啟程。
周士昭與莘菲這邊輕車簡從,幽王那邊卻是聲勢浩大,陣容華麗。還有幽王的麾下十萬大軍押後二十里跟隨,幽王也不是傻瓜,自然不能就這麼進京,自己的親衛軍隊隨從,心裡也比較有底。
一路上,莘菲要麼同周士昭在車裡說說話,看看書,要麼就是去趙宣琳的車架上,二人下下棋什麼的,時間過得也快!
雖說在趕路,但幽王這個主是個典型的享受主義者,所以路上走走停停,見美景便賞景,見美食便品美食,倒也舒服自在,莘菲倒是一點也沒有感受到旅途之苦。
終於到了京城,大隊人馬集結於正德門外,派來迎接幽王的,是禮部的官員,叫韋文彬,還的確是文質彬彬的,顯得頗懂禮節,不過聽幽王跟他聊了幾句後發現,這個人雖然看起來文氣,做起事情來卻是很乾練。他曾在浙江做過縣令,政績卓越,後來由於朝廷開放科舉,他當時只是個秀才,這縣令還是幾年跟隨一名地方大員後面做幕僚時,代理的縣令。後來參加了科舉,一舉中的,已逝的先皇慧眼識才,提拔他到禮部任職。平時就處理迎接外番別國的使臣的事情。
韋文彬帶來的一干大臣,來到正德門,那裡早有錦衣衛保護,還有一些吹鼓手等人,雖然這只是先頭的小迎接,但是京城轟動,老百姓把這正德門圍得水泄不通,人頭簇簇,不下萬人。莘菲隔著車上的紗簾掃了一眼,心裡暗想,現在的中國人也不少啊,那些小國的使臣看了准嚇一跳!不過對於幽王來說,這場面估計也震不住他吧。
這邊幽王和周士昭同韋文彬寒暄著,一同進宮見皇上去了,莘菲則是同趙宣琳一起到慈寧宮去見太后。
再次回到慈寧宮,莘菲不禁感嘆自己真的在這裡有過太多回憶了,好的,不好的,再怎麼樣也都過去了,這次回來有趙宣琳在身邊,莘菲還是比較安心的。
剛到慈寧宮的正門,太后娘娘就扶著皇后的手在那翹首以盼了,趙宣琳在身邊宮女的攙扶下剛下宮車,抬眼就看見了太后娘娘,就再也顧不得什麼禮儀不禮儀的了,提起裙子就奔向太后,太后則也甩脫了皇后的手,張開雙臂將飛奔過來的趙宣琳緊緊地摟在了懷裡。
“哀家苦命的兒啊……叫哀家想得心都痛了……”這一刻的太后完全沒有了平日裡的老謀深算和狠戾,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慈母罷了。
趙宣琳早已泣不成聲,窩在太后懷裡抽噎著,“母后,娘,琳兒好想您……您身子還好嗎?”
太后一邊點頭一邊哽咽,“母后很好,可憐我的兒了……委屈你了……”
莘菲在一邊看得直心酸,想想自己也很久沒有見到韓張氏了,而且也再沒可能見到自己現代的母親,想著就悲從中來,也不禁落下淚來,怕人看著,趕緊拿袖在袖裡的帕子悄悄地拭淚。
倒是韓麗芸先開口勸解道,“母后,皇妹大老遠的回來,您怎麼還讓皇妹這麼站在宮門口吃冷風呢,咱們還是快快進去了坐著好好聊吧。”
趙宣琳從太后懷裡抽出身來,用帕子拭了拭淚,“皇嫂安好!”
太后破涕為笑,“是呢,哀家老糊塗了,快,琳兒,隨母后進去細細地聊。”這是太后才看到趙宣琳身後站著的莘菲,眼神里的不知是什麼樣的情緒一閃而過,才說道,“莘菲也回來了,這孩子,到了江南越發水靈了。”
莘菲恭敬地給太后和皇后行禮道,“太后娘娘安好!皇后娘娘安好!”
太后笑道,“好,好,都進來吧,咱們細細地聊著。”
說罷只顧緊緊攙著趙宣琳的手,快步進了正殿,皇后韓麗芸落在後面,看著莘菲,笑道,“世人都說江南的山水養人,果然是不錯的,看看,妹妹就像母后說的那樣,越發水靈了!”
莘菲客氣地說道,“娘娘繆贊了,娘娘才是國之芳華,越發端麗了!”
韓麗芸呵呵一笑,要來挽莘菲的手,莘菲躬身不著意地躲了開來,“娘娘先請!”
韓麗芸一怔,隨即恢復正常,說笑著和莘菲一起也進了正殿。
太后攜了趙宣琳的手上了丹陛之上的鳳座,皇后韓麗芸坐在了左方的下首,莘菲坐在了韓麗芸的下首。
太后當年毅然決然將趙宣琳嫁去江南,當然一方面是為了給當時的四皇子趙宣洵爭奪太子之為增加砝碼,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將自己的親生女兒當作了朝廷的人質送去幽王身邊,雖然名分上是正妃,但是掌管後宮多年的太后怎麼會不知道這其中的苦楚。
而趙宣琳作為大昊王朝的尊貴的公主,生來就被灌輸過了為國為家的觀念,儘管心中百般不願,她還是順從了自己作為一個公主的使命,嫁去了江南,成為花名在外的幽王的正妃,守著幽王的美人如雲的後院。
因此,此番母女二人相見時分外的不同,太后娘娘滿心的愧疚,趙宣琳則更多的是至親面前的宣洩,母女二人執手相看淚眼,說不盡,道不完的私房話。
韓麗芸見此,便起身太后告了罪,拉著莘菲出了正殿,將這難得的空間留給了鳳座上的母女倆。
莘菲跟著韓麗芸走出正殿,正好迎面吹來一陣微風,初春的微風涼而不冷,反倒給人一股清新之感。
韓麗芸站在正殿外面的長廊邊,望著殿外的成片的爆著花骨朵的花海,久久不曾說話。
莘菲站在韓麗芸的身後,也久久沒有開口說話,時隔幾月而已,在莘菲看來,自己同眼前的這個女子似乎是已經隔開了千山萬水,再也無法觸及了。
最後,還是韓麗芸說道,“莘菲,你別怪我,在這個位子久了,好多事我也是身不由己!”
莘菲欠了欠身子,“娘娘說什麼,恕莘菲愚鈍,不懂,莘菲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本心!”
韓麗芸霍地轉過身來,“你!……”
莘菲平靜地看著她,眼神溫和平淡,無怨無尤。
二人對視良久,最後,韓麗芸長嘆了一聲,不再說話了。
似乎是過了許久,才有宮女過來傳二人進殿。
殿內太后與趙宣琳都紅腫著眼睛,但顯然已經都收拾好了情緒,見莘菲進來,太后笑道,“叫你笑話了,哀家與琳兒太久沒見了,一時有些嘮叨了。”
莘菲欠身,“公主在江南每每同莘菲提起太后,都是滿心的掛念,今日得見,自然是要多說會了。”
太后點頭,“這次你們去江南,做得很不錯,皇帝都跟哀家說過了,那個什麼一國兩制的提法是你想出來的嗎?”
莘菲答道,“是莘菲和侯爺一同討論出來的。”莘菲並不想將這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想了想又說道,“今兒趁這個機會,莘菲還想向太后娘娘討個示下,侯爺自從去了江南,因為江南潮濕,腿疾常犯,常常痛得無法去衙門裡辦公。莘菲也遍尋江南名醫,均言侯爺下半生將不良於行,莘菲想求太后娘娘垂憐,允侯爺賦閒在家,好好養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