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左傳》
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
——《史記》
——仁義之戰
楚國,天下第一強國。古人的話說:天下莫強於楚。
當時的天下,從北到南,沒有一個國家是楚國的對手。
兩軍擊鼓,同時衝鋒。
不是狼入羊群,是狼群吃羊。宋軍本來戰鬥力就不行,人還比楚國少,這個仗怎麼打?不用發揮想像力,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宋軍慘敗,大將公子盪戰死,宋襄公被重重包圍,若不是公孫固率領親兵拼死相救,宋襄公就又該去楚國的籠子裡站著了。即便這樣,公孫固保護宋襄公殺出重圍的時候,宋襄公大腿上已經挨了一槍,血流如注,趴在車上。好在宋襄公的馬不錯,一路奔逃。半路上遇上子魚率軍接應,才把宋襄公救了回去。再看宋軍,十死七八,襄公的親軍衛隊無一逃生。還好,公孫固沒有陣亡。
宋襄公狼狽逃回睢陽之後,子魚立即布置守城,準備迎戰楚軍。
好在,這次楚軍根本沒有準備攻城,押著俘虜,帶著戰利品,渡河回國了。
泓之戰,宋軍慘敗。這是宋國軍隊上次被鄭莊公全殲之後,又一次毀滅性的失敗。
“狗日的宋公,白痴啊。”“怎麼攤上這麼個弱智國君啊?”“怎麼上次楚王沒把他給做成人肉包子啊?”
宋國上下,一片罵聲。
一場慘敗,多少人家失去了兒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兄弟、失去了父親,大家能不罵宋襄公嗎?
那麼,宋襄公是怎麼看的呢?他後悔嗎?他羞愧嗎?
“仁義的人打仗,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二毛。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藉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可是決不會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宋襄公說,仁義啊,仁義到底啊。
什麼是二毛?二毛就是頭髮斑白的人。那三毛呢?頭髮全白的人。十毛呢?就是一塊錢。
“主公啊,打仗是不能講仁義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幫助我們。大仗就是殺人,怎麼能不忍心呢?”子魚講了一通道理,歸結起來,就是戰場上不能心懷慈悲。
“不,寧可打敗仗,我要仁義。”宋襄公說。
子魚哭了。
——仁義的兩面性
對於宋襄公,歷史上向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基本上,儒家一派是讚揚的,不僅讚揚,而且捧上了天,類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不過,先在這裡說明的是,儒家祖師爺孔子一直拒絕對此進行評價,顯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或者說他也是不贊成宋襄公的。《左傳》中有大量評語來評價所發生的事件,而對於宋襄公這件事,竟然沒有片言隻語的評論,這很說明問題。
下面,先聽聽唱讚歌的。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這是《春秋公羊傳》的評語,什麼意思?君子褒揚宋襄公不進攻沒有列好隊的敵人,遇上戰爭還不忘記大禮。宋襄公是有仁德的君主啊,可惜沒有輔佐的賢臣。即便是文王來作戰,恐怕也就是這個樣子吧。
把宋襄公比成周文王,還有比這更高的讚揚嗎?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這是《史記》里的話,司馬遷借“君子”之口來表揚宋襄公:君子們讚揚宋襄公,認為中國缺少禮義,而宋襄公很懂得禮讓。
那個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更是把宋襄公當作楷模,他這樣說:“霸王之道,皆本於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意思是這樣的:要成為霸王,根本在於仁義,所以宋襄公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破壞了仁義而取勝,不如遵循仁義而戰敗。
“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這就是大儒董仲舒的高見,與後世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何其的神機暗合啊。
中國兩千多年來被外族欺辱,董大儒功不可沒。
再來看看反面意見。
除了子魚之外,孫子大概是第一個反對宋襄公的人,《孫子兵法》開卷就寫道:“兵者,詭道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些話,基本上就是寫給宋襄公看的。
之後的兵家,都與孫子一脈相承。
韓非也嘲弄宋襄公,稱之“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
然而幾千年來說得最過癮也最直接的還是毛主席,毛主席教導我們:“這是蠢豬式的仁義。”
仁義,對敵人仁義,就是對自己的人不仁義。
不就是這樣嗎?
對敵人仁義,敵人嘲笑你,自己人怨恨你,這樣的仁義有什麼意義呢?
歌中唱道:毛主席的話我最愛聽。
宋襄公的大腿上那一槍不僅僅扎到了皮,也扎到了肉,還扎到了骨頭。那年頭沒有消炎藥也沒有消毒水,還沒有華佗給他刮骨療傷。就算有華佗,宋襄公也不是關雲長。所以,宋襄公的腿一直好不了,發痛、發癢、化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睡覺也只能一個側面。儘管如此,宋襄公從來不後悔自己的仁義之舉。
轉眼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春天來了,該發芽的發芽,該發情的發情,該發炎的當然也要發炎。換句話說,宋襄公的傷情更加惡化了。
“我要死了嗎?”宋襄公經常會問自己,他覺得自己大概好不了了。
這一天,正當宋襄公又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人來報:“主公,晉國公子重耳求見。”
平時,求見的人很多,宋襄公基本上都不見。這次,他見不見?
“安排國宴。”宋襄公下令,不僅見,而且要高規格地見,為什麼?
在回答宋襄公的問題之前,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重耳怎麼跑到宋國來了?
——告密者的下場
重耳在齊國的小日子過得十分滋潤,有老婆沒孩子,有朋友沒敵人,多好的日子?
重耳的老婆叫姜氏,漂亮說不上,但是很賢惠很溫柔,又體貼人,而且學識出眾,重耳很喜歡她。
齊桓公剛死的那陣子,重耳還擔心是不是好日子到頭了,可是後來咋沒咋地,馬照跑舞照跳,國家大妓院的生意還是那麼紅火。重耳覺得人生不過如此,有吃有喝有老婆伺候,還求什麼?折騰什麼?
所以,重耳決定就這麼在齊國過下去了,當個小地主也沒什麼不好。
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
——《史記》
——仁義之戰
楚國,天下第一強國。古人的話說:天下莫強於楚。
當時的天下,從北到南,沒有一個國家是楚國的對手。
兩軍擊鼓,同時衝鋒。
不是狼入羊群,是狼群吃羊。宋軍本來戰鬥力就不行,人還比楚國少,這個仗怎麼打?不用發揮想像力,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宋軍慘敗,大將公子盪戰死,宋襄公被重重包圍,若不是公孫固率領親兵拼死相救,宋襄公就又該去楚國的籠子裡站著了。即便這樣,公孫固保護宋襄公殺出重圍的時候,宋襄公大腿上已經挨了一槍,血流如注,趴在車上。好在宋襄公的馬不錯,一路奔逃。半路上遇上子魚率軍接應,才把宋襄公救了回去。再看宋軍,十死七八,襄公的親軍衛隊無一逃生。還好,公孫固沒有陣亡。
宋襄公狼狽逃回睢陽之後,子魚立即布置守城,準備迎戰楚軍。
好在,這次楚軍根本沒有準備攻城,押著俘虜,帶著戰利品,渡河回國了。
泓之戰,宋軍慘敗。這是宋國軍隊上次被鄭莊公全殲之後,又一次毀滅性的失敗。
“狗日的宋公,白痴啊。”“怎麼攤上這麼個弱智國君啊?”“怎麼上次楚王沒把他給做成人肉包子啊?”
宋國上下,一片罵聲。
一場慘敗,多少人家失去了兒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兄弟、失去了父親,大家能不罵宋襄公嗎?
那麼,宋襄公是怎麼看的呢?他後悔嗎?他羞愧嗎?
“仁義的人打仗,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二毛。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藉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可是決不會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宋襄公說,仁義啊,仁義到底啊。
什麼是二毛?二毛就是頭髮斑白的人。那三毛呢?頭髮全白的人。十毛呢?就是一塊錢。
“主公啊,打仗是不能講仁義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幫助我們。大仗就是殺人,怎麼能不忍心呢?”子魚講了一通道理,歸結起來,就是戰場上不能心懷慈悲。
“不,寧可打敗仗,我要仁義。”宋襄公說。
子魚哭了。
——仁義的兩面性
對於宋襄公,歷史上向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基本上,儒家一派是讚揚的,不僅讚揚,而且捧上了天,類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不過,先在這裡說明的是,儒家祖師爺孔子一直拒絕對此進行評價,顯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或者說他也是不贊成宋襄公的。《左傳》中有大量評語來評價所發生的事件,而對於宋襄公這件事,竟然沒有片言隻語的評論,這很說明問題。
下面,先聽聽唱讚歌的。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這是《春秋公羊傳》的評語,什麼意思?君子褒揚宋襄公不進攻沒有列好隊的敵人,遇上戰爭還不忘記大禮。宋襄公是有仁德的君主啊,可惜沒有輔佐的賢臣。即便是文王來作戰,恐怕也就是這個樣子吧。
把宋襄公比成周文王,還有比這更高的讚揚嗎?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這是《史記》里的話,司馬遷借“君子”之口來表揚宋襄公:君子們讚揚宋襄公,認為中國缺少禮義,而宋襄公很懂得禮讓。
那個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更是把宋襄公當作楷模,他這樣說:“霸王之道,皆本於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意思是這樣的:要成為霸王,根本在於仁義,所以宋襄公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破壞了仁義而取勝,不如遵循仁義而戰敗。
“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這就是大儒董仲舒的高見,與後世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何其的神機暗合啊。
中國兩千多年來被外族欺辱,董大儒功不可沒。
再來看看反面意見。
除了子魚之外,孫子大概是第一個反對宋襄公的人,《孫子兵法》開卷就寫道:“兵者,詭道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些話,基本上就是寫給宋襄公看的。
之後的兵家,都與孫子一脈相承。
韓非也嘲弄宋襄公,稱之“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
然而幾千年來說得最過癮也最直接的還是毛主席,毛主席教導我們:“這是蠢豬式的仁義。”
仁義,對敵人仁義,就是對自己的人不仁義。
不就是這樣嗎?
對敵人仁義,敵人嘲笑你,自己人怨恨你,這樣的仁義有什麼意義呢?
歌中唱道:毛主席的話我最愛聽。
宋襄公的大腿上那一槍不僅僅扎到了皮,也扎到了肉,還扎到了骨頭。那年頭沒有消炎藥也沒有消毒水,還沒有華佗給他刮骨療傷。就算有華佗,宋襄公也不是關雲長。所以,宋襄公的腿一直好不了,發痛、發癢、化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睡覺也只能一個側面。儘管如此,宋襄公從來不後悔自己的仁義之舉。
轉眼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春天來了,該發芽的發芽,該發情的發情,該發炎的當然也要發炎。換句話說,宋襄公的傷情更加惡化了。
“我要死了嗎?”宋襄公經常會問自己,他覺得自己大概好不了了。
這一天,正當宋襄公又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人來報:“主公,晉國公子重耳求見。”
平時,求見的人很多,宋襄公基本上都不見。這次,他見不見?
“安排國宴。”宋襄公下令,不僅見,而且要高規格地見,為什麼?
在回答宋襄公的問題之前,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重耳怎麼跑到宋國來了?
——告密者的下場
重耳在齊國的小日子過得十分滋潤,有老婆沒孩子,有朋友沒敵人,多好的日子?
重耳的老婆叫姜氏,漂亮說不上,但是很賢惠很溫柔,又體貼人,而且學識出眾,重耳很喜歡她。
齊桓公剛死的那陣子,重耳還擔心是不是好日子到頭了,可是後來咋沒咋地,馬照跑舞照跳,國家大妓院的生意還是那麼紅火。重耳覺得人生不過如此,有吃有喝有老婆伺候,還求什麼?折騰什麼?
所以,重耳決定就這麼在齊國過下去了,當個小地主也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