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不,不是天意。”宋襄公突然提高了嗓門,把子魚嚇一跳,心說這兄弟不會在楚國變神經病了吧。再看宋襄公,正在那裡運氣,然後蹦出後面的半句話:“是仁義。仁義無敵啊。”
弄了半天,還沒忘記仁義無敵。
子魚傻眼了,照例,聽見仁義二字他就會傻眼。早知道仁義這麼管用,自己何必費這麼大功夫呢?
“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左傳》)子魚心說,看來,這次的教訓還不夠,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
——宋襄公出擊
不管怎樣,宋襄公回到了宋國,繼續當他的國君。而子魚規規矩矩當自己的臣子,沒有一點不服氣的意思。
冬去春來,春暖花開。還好,宋襄公打消了當盟主的荒唐念頭。
“還好還好,這個春天還不錯。”回想起去年春天在鹿上之會,子魚還有些哭笑不得,好在,今年春天還過得安生。
可是,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你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念叨。你一念叨,事情就來了。
三月三十日,春天的最後一天。
“報主公,鄭侯前往楚國朝拜楚王。”宋國駐鄭國辦事處的官員前來報告鄭國的動態,類似的諸侯動態經常會有。
“什麼?這個不要臉的東西,竟然去朝拜楚國?”宋襄公大聲說,在所有諸侯當中,他最痛恨的不是楚成王,而是鄭文侯。當初自己被關在籠子裡,鄭文侯嘲弄自己是個猴子,還向自己吐口水。那時候,宋襄公就在暗中發誓,一旦出了籠子,一定要找鄭文公算帳。
子魚就在旁邊,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馬拉戈巴茲,讓他去舔楚王的屁股,不行,我要出兵討伐,滅了鄭國。”果不其然,宋襄公終究沒有能夠熬過這個春天。
子魚苦笑,該來的真是躲不掉。
《左傳》記載: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夏天,宋國軍隊討伐鄭國。
表面上看,宋軍人多車多,似乎實力更強。但是,歷史已經證明並且還將證明的是,宋國確實打不過鄭國。
可是,俗話說:有山靠山,有水吃水。認個乾媽,就要吃奶;認個乾爹,就要撒嬌。
鄭國並不怕宋國,可是想想看,既然認了楚國作大哥,何不請大哥出來擺平?白叫你大哥了?
於是,鄭國一面防守,一面向楚國求救。
楚國會救嗎?
這樣的事情,楚國都不用商量,直接就決定出兵了。沒事還想打你呢,你自己找事,為什麼不打你?楚成王讓使者告訴鄭國:“別急,先頂著,秋收之後,楚國大軍討伐宋國。”
為什麼不當時就出兵?楚成王也知道宋國那點戰鬥力,鄭國頂到秋收一點問題也沒有。
事實證明楚成王是正確的,宋襄公親自率領的宋軍在鄭國從夏天到秋天,用趙本山的話說:咋沒咋地。
沒把鄭國怎麼樣也就罷了,還耽誤了秋收。
耽誤了秋收也就罷了,還把楚國鬼子給引過來了。
楚國人夠狠,不救鄭國,直接殺奔宋國。以楚國的實力,自然犯不著玩什麼圍宋救鄭的把戲,為什麼要這樣呢?楚國人很壞,遲遲不出兵的目的就是想讓宋國人和鄭國人消耗一些兵力。如今,如果出兵鄭國,就算打敗了宋國,也沒什麼太大好處。相反,直接出兵宋國,就可以在宋國就地開搶,好處多多啊。
沒辦法,宋襄公緊急從鄭國撤軍。好在鄭國沒有追他們,鄭國人壞著呢,他們還想讓宋國人跟楚國人拼命呢。
總之,一人一個心眼,誰也不是善類。
說來說去,只有宋襄公是個缺心眼。
——泓之戰
宋軍一路撤退,撤到了宋國的泓(今河南省柘城縣),然後等待楚軍的到來。
“主公,楚軍強大,我看,不如跟他們講和。”大司馬公孫固建議,大司馬是什麼?國防部長。
“什麼?講和?兄弟,這是我們的主場,怕什麼?”宋襄公不肯,想起在楚國被關進籠子裡那段日子,他就咬牙切齒。
“可是,我們只有四百乘戰車,楚軍六百乘;我們的戰士長期不打仗,楚軍都是能征善戰的戰士,憑什麼與他們抗衡?”
“仁義,仁義無敵,知道不?”
公孫固也沒話說了,仁義這個東西,就像鬼神一樣,摸不著看不見,說它行它就行,不行也行。
既然勸說無效,公孫固之好準備後事——派人回睢陽通知子魚,一面準備守城,一面派軍隊在半路等待接應宋國的敗軍。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十一月一日,光棍節。
泓。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泓之戰開始了。
泓水之東,宋軍戰車四百乘,宋襄公親自指揮,列陣。
泓水之西,楚軍戰車六百乘,楚國國防部長成得臣指揮,準備渡河。
楚軍顯然沒有把宋軍在眼裡,按常理,渡河作戰,必須趁早過河,先於對方列陣,以防對方半渡攻擊。可是,成得臣完全不在乎,似乎宋襄公還在楚國的籠子裡。
宋軍列陣結束的時候,楚軍還在渡河。
公孫固猛然之間看到了取勝的機會,就像下圍棋,劣勢之下看到了逆轉的勝負手。
“主公,敵眾我寡,趁他們還在渡河,人馬未齊,現在發起攻擊,一定可以戰勝他們。”公孫固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議,聲音竟然有些顫抖。
機會啊,敵人輕敵給了我們機會,這樣的機會真是求之不得。
“不可。”宋襄公輕輕地說,甚至沒有看公孫固一眼。
公孫固失望地搖搖頭。
過了一陣,楚軍全部過河,但是亂亂鬨鬨,正在整理隊列,部署陣型。
“主公,趁敵人混亂,出擊吧。”公孫固再次提出建議,他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
“未可。”宋襄公擺擺手,意思是等半天了,這一下就不能等了嗎?見公孫固還要說,宋襄公不高興了:“兄弟,你這人這麼不厚道呢?沒看見人家還沒布好陣嗎?”
公孫固要哭了。
終於,楚軍準備好了。
仁義的慘敗
更新時間2009-4-25 11:18:23 字數:6929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弄了半天,還沒忘記仁義無敵。
子魚傻眼了,照例,聽見仁義二字他就會傻眼。早知道仁義這麼管用,自己何必費這麼大功夫呢?
“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左傳》)子魚心說,看來,這次的教訓還不夠,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
——宋襄公出擊
不管怎樣,宋襄公回到了宋國,繼續當他的國君。而子魚規規矩矩當自己的臣子,沒有一點不服氣的意思。
冬去春來,春暖花開。還好,宋襄公打消了當盟主的荒唐念頭。
“還好還好,這個春天還不錯。”回想起去年春天在鹿上之會,子魚還有些哭笑不得,好在,今年春天還過得安生。
可是,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你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念叨。你一念叨,事情就來了。
三月三十日,春天的最後一天。
“報主公,鄭侯前往楚國朝拜楚王。”宋國駐鄭國辦事處的官員前來報告鄭國的動態,類似的諸侯動態經常會有。
“什麼?這個不要臉的東西,竟然去朝拜楚國?”宋襄公大聲說,在所有諸侯當中,他最痛恨的不是楚成王,而是鄭文侯。當初自己被關在籠子裡,鄭文侯嘲弄自己是個猴子,還向自己吐口水。那時候,宋襄公就在暗中發誓,一旦出了籠子,一定要找鄭文公算帳。
子魚就在旁邊,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馬拉戈巴茲,讓他去舔楚王的屁股,不行,我要出兵討伐,滅了鄭國。”果不其然,宋襄公終究沒有能夠熬過這個春天。
子魚苦笑,該來的真是躲不掉。
《左傳》記載: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夏天,宋國軍隊討伐鄭國。
表面上看,宋軍人多車多,似乎實力更強。但是,歷史已經證明並且還將證明的是,宋國確實打不過鄭國。
可是,俗話說:有山靠山,有水吃水。認個乾媽,就要吃奶;認個乾爹,就要撒嬌。
鄭國並不怕宋國,可是想想看,既然認了楚國作大哥,何不請大哥出來擺平?白叫你大哥了?
於是,鄭國一面防守,一面向楚國求救。
楚國會救嗎?
這樣的事情,楚國都不用商量,直接就決定出兵了。沒事還想打你呢,你自己找事,為什麼不打你?楚成王讓使者告訴鄭國:“別急,先頂著,秋收之後,楚國大軍討伐宋國。”
為什麼不當時就出兵?楚成王也知道宋國那點戰鬥力,鄭國頂到秋收一點問題也沒有。
事實證明楚成王是正確的,宋襄公親自率領的宋軍在鄭國從夏天到秋天,用趙本山的話說:咋沒咋地。
沒把鄭國怎麼樣也就罷了,還耽誤了秋收。
耽誤了秋收也就罷了,還把楚國鬼子給引過來了。
楚國人夠狠,不救鄭國,直接殺奔宋國。以楚國的實力,自然犯不著玩什麼圍宋救鄭的把戲,為什麼要這樣呢?楚國人很壞,遲遲不出兵的目的就是想讓宋國人和鄭國人消耗一些兵力。如今,如果出兵鄭國,就算打敗了宋國,也沒什麼太大好處。相反,直接出兵宋國,就可以在宋國就地開搶,好處多多啊。
沒辦法,宋襄公緊急從鄭國撤軍。好在鄭國沒有追他們,鄭國人壞著呢,他們還想讓宋國人跟楚國人拼命呢。
總之,一人一個心眼,誰也不是善類。
說來說去,只有宋襄公是個缺心眼。
——泓之戰
宋軍一路撤退,撤到了宋國的泓(今河南省柘城縣),然後等待楚軍的到來。
“主公,楚軍強大,我看,不如跟他們講和。”大司馬公孫固建議,大司馬是什麼?國防部長。
“什麼?講和?兄弟,這是我們的主場,怕什麼?”宋襄公不肯,想起在楚國被關進籠子裡那段日子,他就咬牙切齒。
“可是,我們只有四百乘戰車,楚軍六百乘;我們的戰士長期不打仗,楚軍都是能征善戰的戰士,憑什麼與他們抗衡?”
“仁義,仁義無敵,知道不?”
公孫固也沒話說了,仁義這個東西,就像鬼神一樣,摸不著看不見,說它行它就行,不行也行。
既然勸說無效,公孫固之好準備後事——派人回睢陽通知子魚,一面準備守城,一面派軍隊在半路等待接應宋國的敗軍。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十一月一日,光棍節。
泓。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泓之戰開始了。
泓水之東,宋軍戰車四百乘,宋襄公親自指揮,列陣。
泓水之西,楚軍戰車六百乘,楚國國防部長成得臣指揮,準備渡河。
楚軍顯然沒有把宋軍在眼裡,按常理,渡河作戰,必須趁早過河,先於對方列陣,以防對方半渡攻擊。可是,成得臣完全不在乎,似乎宋襄公還在楚國的籠子裡。
宋軍列陣結束的時候,楚軍還在渡河。
公孫固猛然之間看到了取勝的機會,就像下圍棋,劣勢之下看到了逆轉的勝負手。
“主公,敵眾我寡,趁他們還在渡河,人馬未齊,現在發起攻擊,一定可以戰勝他們。”公孫固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議,聲音竟然有些顫抖。
機會啊,敵人輕敵給了我們機會,這樣的機會真是求之不得。
“不可。”宋襄公輕輕地說,甚至沒有看公孫固一眼。
公孫固失望地搖搖頭。
過了一陣,楚軍全部過河,但是亂亂鬨鬨,正在整理隊列,部署陣型。
“主公,趁敵人混亂,出擊吧。”公孫固再次提出建議,他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
“未可。”宋襄公擺擺手,意思是等半天了,這一下就不能等了嗎?見公孫固還要說,宋襄公不高興了:“兄弟,你這人這麼不厚道呢?沒看見人家還沒布好陣嗎?”
公孫固要哭了。
終於,楚軍準備好了。
仁義的慘敗
更新時間2009-4-25 11:18:23 字數:6929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