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一個就是當時,里根在做美國總統的時候,有一次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這是人類的悲劇。這我們都知道,有一些美國的太空人,正要上去的時候,其中還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女教師,全世界都看到電視直播,上去以後突然爆炸了,爆炸以後,突然大家都很沉默,全人類沉默,後來大家非常悲哀。那天晚上我覺得,里根做得非常有藝術性,他那天晚上半夜的時候,他在電視裡發表講話,說:我知道美國人都沒有睡,我今天講話是對孩子們的,我知道你們的父母親,能夠明白這一點,但是,孩子們可能受不了,我要給你們講一講,什麼是勝利,什麼是失敗。所以第二天美國好多報紙說,從里根昨天晚上的講話,我們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是一次失敗吧,是一次失敗,但是為什麼那麼悲壯,為什麼所有的教堂的鐘聲都鳴響,為什麼那天所有的國家,都對於那個天空,表示一種由衷的敬意,而且沒有任何人,覺得我們應該終止這個實驗。就在爆炸以後,沒多久,報名做太空人的人數是幾百倍的增長,什麼道理,失敗和成功就這麼複雜的,融合在一起了,這裡邊為什麼讓美國記者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呢,《老人與海》的偉大結構,就是我就覺得這個未知結構走向偉大,這個偉大結構,隱隱然地又挑起了,人們的一種內心的感覺。
我到歐洲去旅行的時候,在聯合國歐洲總部,在日內瓦那兒有一個宮,在那個宮裡邊,看到西班牙畫家在那兒,畫了兩幅畫,它那是要求和平的,給世界各國的元首們看,要求和平,他畫了個什麼畫呢?這兩幅畫我當時心裡怦然一動,一個就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戰爭結束的時候,勝利者的圖像,一幅是失敗者的圖像,勝利者的圖像是在慶祝勝利,他們的元帥受到人們的歡呼。但是更多的是元帥背後,是抬了很多很多烈士的棺材,棺材後面跟著烈士的母親,白髮蒼蒼,寒風蕭蕭,你看到這幅畫是勝利者,但這個勝利者包含著多少的血淚;另外一個就是戰爭失敗的現場,失敗了,這個地方失敗了,但是,很多人面對屍體的時候,握著拳頭,仰望蒼天,你知道他們會有一次發奮圖強,讓你感覺到,就某一種事情要延續下去。這兩幅畫就是都表現出一種勝利和失敗,僅僅交融在一起的,難分難解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在聯合國的歐洲總部,它可能是給世界各國的元首一種警示,你們是到底追求什麼結果,但是讓我們這樣的人在那兒呢,也仍然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他組建了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就是,讓人類納入到了一種兩難,哪個作品,能夠讓人納入兩難的,它就有可能通向偉大。它不是簡單的一個結論,如果僅僅說,僅僅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的話,那就完全不是如此了,你說我們要和平,這個話是對的,但是作為一個作品來說,這就太簡單了,不光是我們要和平,或者我們要復仇,這個話也對,要復仇,這個來說就太簡單了。所以它是一種兩難結構的出現,讓人投入到一種深深的思考,這種深深的思考出現在一個作品當中,勉強講起來就可以說是未知結構,未知結構也可以說成是兩難結構,這是一樣的,兩難就是說我得不出一個結論的時候,兩難結構。
這裡邊有一個邏輯要出現了,一個什麼邏輯呢?就是按照我們中國習慣的觀眾,和習慣的思維,有一句話,你自己還兩難,你寫出來讓讀者怎麼辦?你怎麼還沒想明白就寫出來,那麼,大師們就回答,如果我想明白了我還寫它幹什麼?文學作品和其他不一樣,如果想的很明白的東西,我還寫文學作品幹嗎?我專門要和讀者去尋找,人類難以想明白的問題,這裡邊有一個邏輯上的差異,大家其實能夠品評,哪一種是更符合藝術的本性,藝術的本性和哲學的本性,和我們一般的社會科學的本性有差異,有很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好,這是我舉的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呢,我想舉一個,曾經在很多年以前,我們在座的,我們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大概還有一點印象,很多年前我們北京,曾經上演過的一個戲,叫《伽利略傳》,那是德國的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所創作的,叫《伽利略》傳。當時是有戲劇大師黃佐臨來導演的,這個大家可能還有印象,我想講講這個作品,來說明它的未知結構是什麼,未知結構是什麼,為什麼這個作品如此精彩。
伽利略被很多人寫過,但是在我看來布萊希特寫得最成功。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科學。比如他在街上買到了一個,北歐一個國家所發明的,玩具式的望遠鏡,然後根據這個眼鏡他改造,改造成了一個,非常好地天文望遠鏡,而且他在用天文望遠鏡看天體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哥白尼的理論是對的,於是他就提出了自己的天體理論。那麼,提出天體理論以後,這個和教會的思維是完全不對的,於是他就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處罰。那麼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個我們看起來,是很大的一個考驗。就是你究竟是堅持真理,還是要保住生命,我們簡單的思維是這樣的,你究竟是堅持真理還是要保住生命,我們非常希望他堅持真理,被火燒死。但是伽利略的情形不是這樣,他懺悔了,他在宗教裁判所的嚴刑逼供下。我的有一篇文章專門講到,按照我們的分析,他一定是被嚴刑逼供了,他當時是70多歲,年紀非常老了,年紀很大了,而且又有關節炎。在這種情況下,他懺悔了,他的懺悔使得義大利的科學家們很難過,我們的大師也懺悔了,而且後來的歷史證明,由於他的這次懺悔,義大利的科學後來一直一蹶不振,就在伽利略懺悔之前,義大利科學發展很好,他懺悔以後義大利的科學就一直一蹶不振了,而且人類的科學也由於他的懺悔而延遲了。那麼,人們就會問,伽利略的這次懺悔對不對。
布萊希特後來寫下也是非常好玩,伽利略儘管懺悔了,但是他又被流放了,流放在北方的一個森林裡邊,沒有人去理他,怕事的人不去理他,原來的朋友也不去理他。因為你在朋友們看來,是一個變節分子,你怎麼懺悔了,他非常非常地寂寞。但是,就在寂寞當中,他又寫出了一本更偉大的,天文學的著作,面對這個更偉大的天文學的著作,傳到他的學生手裡,學生就困惑了。他當初是該不該懺悔了,如果不懺悔的話,他肯定死了,死了的話就沒有後面的這個作品了,如果懺悔的話,他儘管有了作品,但是對於科學家的,人格和氣節來說,總是打了一個問號。所以,他的學生,在這個戲的最後,他的學生們在研究一個數學上的問題,在數學上最近的距離是直線。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近的距離到底是直線呢?還是曲線?我的老師,肯定是走了一條曲線,如果是直線的話,他斷了這條線。人生和數學有點不一樣,有的直線可以讓這條線條中斷,不得不走曲線,但是曲線能通到目標,直線不能通到目標。在人生道路上到底曲線更好,還是直線更好呢?布萊希特沒有結論,他站在伽利略可以接受的一面,他同情伽利略的懺悔的這一方面,來講話了。但是同時他又認為,伽利略有沒有可能是科學上的巨人,人格上的小人,有沒有可能,他也提出了這個問號。
我到歐洲去旅行的時候,在聯合國歐洲總部,在日內瓦那兒有一個宮,在那個宮裡邊,看到西班牙畫家在那兒,畫了兩幅畫,它那是要求和平的,給世界各國的元首們看,要求和平,他畫了個什麼畫呢?這兩幅畫我當時心裡怦然一動,一個就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戰爭結束的時候,勝利者的圖像,一幅是失敗者的圖像,勝利者的圖像是在慶祝勝利,他們的元帥受到人們的歡呼。但是更多的是元帥背後,是抬了很多很多烈士的棺材,棺材後面跟著烈士的母親,白髮蒼蒼,寒風蕭蕭,你看到這幅畫是勝利者,但這個勝利者包含著多少的血淚;另外一個就是戰爭失敗的現場,失敗了,這個地方失敗了,但是,很多人面對屍體的時候,握著拳頭,仰望蒼天,你知道他們會有一次發奮圖強,讓你感覺到,就某一種事情要延續下去。這兩幅畫就是都表現出一種勝利和失敗,僅僅交融在一起的,難分難解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在聯合國的歐洲總部,它可能是給世界各國的元首一種警示,你們是到底追求什麼結果,但是讓我們這樣的人在那兒呢,也仍然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他組建了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就是,讓人類納入到了一種兩難,哪個作品,能夠讓人納入兩難的,它就有可能通向偉大。它不是簡單的一個結論,如果僅僅說,僅僅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的話,那就完全不是如此了,你說我們要和平,這個話是對的,但是作為一個作品來說,這就太簡單了,不光是我們要和平,或者我們要復仇,這個話也對,要復仇,這個來說就太簡單了。所以它是一種兩難結構的出現,讓人投入到一種深深的思考,這種深深的思考出現在一個作品當中,勉強講起來就可以說是未知結構,未知結構也可以說成是兩難結構,這是一樣的,兩難就是說我得不出一個結論的時候,兩難結構。
這裡邊有一個邏輯要出現了,一個什麼邏輯呢?就是按照我們中國習慣的觀眾,和習慣的思維,有一句話,你自己還兩難,你寫出來讓讀者怎麼辦?你怎麼還沒想明白就寫出來,那麼,大師們就回答,如果我想明白了我還寫它幹什麼?文學作品和其他不一樣,如果想的很明白的東西,我還寫文學作品幹嗎?我專門要和讀者去尋找,人類難以想明白的問題,這裡邊有一個邏輯上的差異,大家其實能夠品評,哪一種是更符合藝術的本性,藝術的本性和哲學的本性,和我們一般的社會科學的本性有差異,有很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好,這是我舉的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呢,我想舉一個,曾經在很多年以前,我們在座的,我們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大概還有一點印象,很多年前我們北京,曾經上演過的一個戲,叫《伽利略傳》,那是德國的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所創作的,叫《伽利略》傳。當時是有戲劇大師黃佐臨來導演的,這個大家可能還有印象,我想講講這個作品,來說明它的未知結構是什麼,未知結構是什麼,為什麼這個作品如此精彩。
伽利略被很多人寫過,但是在我看來布萊希特寫得最成功。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科學。比如他在街上買到了一個,北歐一個國家所發明的,玩具式的望遠鏡,然後根據這個眼鏡他改造,改造成了一個,非常好地天文望遠鏡,而且他在用天文望遠鏡看天體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哥白尼的理論是對的,於是他就提出了自己的天體理論。那麼,提出天體理論以後,這個和教會的思維是完全不對的,於是他就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處罰。那麼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個我們看起來,是很大的一個考驗。就是你究竟是堅持真理,還是要保住生命,我們簡單的思維是這樣的,你究竟是堅持真理還是要保住生命,我們非常希望他堅持真理,被火燒死。但是伽利略的情形不是這樣,他懺悔了,他在宗教裁判所的嚴刑逼供下。我的有一篇文章專門講到,按照我們的分析,他一定是被嚴刑逼供了,他當時是70多歲,年紀非常老了,年紀很大了,而且又有關節炎。在這種情況下,他懺悔了,他的懺悔使得義大利的科學家們很難過,我們的大師也懺悔了,而且後來的歷史證明,由於他的這次懺悔,義大利的科學後來一直一蹶不振,就在伽利略懺悔之前,義大利科學發展很好,他懺悔以後義大利的科學就一直一蹶不振了,而且人類的科學也由於他的懺悔而延遲了。那麼,人們就會問,伽利略的這次懺悔對不對。
布萊希特後來寫下也是非常好玩,伽利略儘管懺悔了,但是他又被流放了,流放在北方的一個森林裡邊,沒有人去理他,怕事的人不去理他,原來的朋友也不去理他。因為你在朋友們看來,是一個變節分子,你怎麼懺悔了,他非常非常地寂寞。但是,就在寂寞當中,他又寫出了一本更偉大的,天文學的著作,面對這個更偉大的天文學的著作,傳到他的學生手裡,學生就困惑了。他當初是該不該懺悔了,如果不懺悔的話,他肯定死了,死了的話就沒有後面的這個作品了,如果懺悔的話,他儘管有了作品,但是對於科學家的,人格和氣節來說,總是打了一個問號。所以,他的學生,在這個戲的最後,他的學生們在研究一個數學上的問題,在數學上最近的距離是直線。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近的距離到底是直線呢?還是曲線?我的老師,肯定是走了一條曲線,如果是直線的話,他斷了這條線。人生和數學有點不一樣,有的直線可以讓這條線條中斷,不得不走曲線,但是曲線能通到目標,直線不能通到目標。在人生道路上到底曲線更好,還是直線更好呢?布萊希特沒有結論,他站在伽利略可以接受的一面,他同情伽利略的懺悔的這一方面,來講話了。但是同時他又認為,伽利略有沒有可能是科學上的巨人,人格上的小人,有沒有可能,他也提出了這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