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 Page 18-----------------------
在實行決裂。李大釗還特別註明,所謂 “白首”和“老輩雲者”,非指年齡 而言,乃指精神而言;非由個人而言,乃由社會而言。 “老當益壯,同樣在 敬服之列;如若少年頹喪,那也同樣應予詬病。” 李大釗創造青春中華的理想,產生於反袁鬥爭中。辛亥革命後發生袁世 凱復辟帝制這樣一種嚴重事件,說明中國社會內部存在著一種頑固的腐朽勢 力,存在著一種傳統的惰性,在民族精神上還缺少與民主共和制度相適應與 創造一個新國家所需要的素質。李大釗於是在《民彝與政治》一文寫作之後, 特地又寫作了一篇 《青春》,在回國後發表於1916年9月出版的 《新青年》 上。 《新青年》是由陳獨秀主編的當時影響最大的刊物,是推動新文化運動 的一面旗幟。李大釗在這個刊物發表重要文章,正說明他當時的思想主張已 經匯入中國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洪流。 《青春》是一篇哲學性論文,是李大釗所提出的創造理想的青春中華的 理論基礎。在李大釗這篇文章中, “青春”既有年齡的涵義,又有季節的涵 義,但更主要的卻是哲學的涵義。李大釗首先從宇宙談起,認為宇宙是無始 無終的。宇宙能夠永遠不停地運動,這正是它青春的一個過程。它這種過程 無盡,也就是青春無盡。李大釗由宇宙的青春無盡,進而又推到地球、人類、 國家、民族和人生。他說: “推而言之,乃至生死、盛衰、陰陽、否泰、剝 復、屈信、消長、盈虛、吉凶、禍福、青春白首、健壯頹老之輪迴反覆、連 續流轉、無非青春之進程。而此無初無終無限無極、無方無體之機軸,亦即 無盡之青春也。”宇宙到底是有始有終的還是無始無終的?宇宙、地球、人 類社會和自然界它整個進程的“機軸”是什麼?是怎樣存在、怎樣起作用的? 這些問題,不是本書所要討論的。李大釗對於這些問題所作的回答,也並非 是圓滿無誤的。即使對於宇宙的認識和解釋,也並沒有達到我們今天的科學 水平。但是,我們所要探討的是:李大釗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地談問題?他的 主旨究竟是什麼? 李大釗當時之所以要寫 《青春》並且使“青春”一詞的涵義哲學化,用 它來就國家、民族、青年、人生等問題,發表一系列看法,其根本原因,就 在於這個偉人實在是救國心切!愛國情殷!急劇變化而又錯綜複雜的客觀形 勢,實在需要他的聲音,需要他來回答一系列迫切尖銳的問題。 李大釗 《青春》歸根到底是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中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當前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況?它到底是 青春的國家、青春的民族,還是白首的國家、白首的民族?對於這個問題, 自從鴉片戰爭中國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景況不妙後,事實上早就存在著, 並一直有著激烈的爭論。其中有的人,就從來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切“國 粹”是萬古常青的,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就是這類人的代表。有的人甚至以為 盲目地保存發揚中國的一切舊事物就是正宗的愛國,而相反,卻把革命家孫 中山以及其他一切為了中國的進步發展企圖除舊布新的人,統統誣之為不愛 國。很顯然,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理想的青春中華的 “再造”問題,從前 提上就根本不能成立。 李大釗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確 “各有其生命”。有青春之民 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國家,斯有白首之國家。那麼,我們的民族 與國家,究竟是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國家呢,還是白首的民族、白首的國家 呢?李大釗認為,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面對客觀現實,而決不能有所 忌諱。在當時,有的人一聽說中國衰落,國勢陵夷,殘骸枯骨,滿目黯然;
----------------------- Page 19-----------------------
這樣的國家,要想不亡,怕辦不到,於是就變色裂眥,勃然大怒,認為簡直 是對中華民族的侮辱。李大釗卻說,請這樣的人 “勿怒也。”因為,“吾之 國族,已閱長久之歷史,而此長久之歷史,積塵重壓,以桎梏其生命而臻於 衰敝者,又寧容諱?”在當時的世界潮流面前,中國這個民族,到底是一種 什麼狀況?李大釗主張,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 “不諱”。一個民族,已經陷 於衰敗危機當中,為什麼還忌諱呢? 第二,自己的國族,既然已陷於衰敗當中,那麼,作為國人,特別是愛 國有志青年,應該怎麼辦呢?——這恰恰是李大釗文章最重要的邏輯、最有 力的邏輯。 李大釗青春的哲學觀,就是要人對此作正確的理解和回答。因為按照這 種哲學觀,無論是民族社會還是人生自然,青春與白首之間,新生與衰老之 間,都是一個無盡的過程。而且,人們如果能夠獲得青春之 “機軸”,掌握 它、利用它,即使是白首的人,白首的民族,又都可以重新獲得無盡之青春。 所以,李大釗在反對人們諱言中國落後、不敢面對現實的同時,又反對一些 人常犯的毛病,即一看中國落後,又灰心喪氣,失去信心。對於這種落後狀 態,李大釗說,青年們 “又何作傷”?對於處於衰老狀態的民族究竟應該怎 麼辦?李大釗說: “吾輩青年之謀所以致之回春為之再造者,又應以何等信 心與願力從事,而克以著效?”回答是: “此則系乎青年之自覺如何耳!” 青年們自覺,就是要認識到一個民族具有青春活力的極端重要性。李大 釗說: “由歷史考之,新興之國族與陳腐之國族遇,陳腐者必敗;朝氣橫溢 之生命力與死灰沉滯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滯者必敗;青春之國民與白首之國 民遇,白首者必敗。此殆天演公例,莫忽能逃者也。”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 屢遭失敗,是整個國家民族的素質問題、國力問題?還僅僅是個別人的問題? 李大釗通過歷史考察,得出概括的理性結論。青年們認清這一道理,也就理 解了中華需要煥發青春和青春必須依靠 “再造”的深刻涵義。 青年們自覺,必須立志為青春中國之再生而奮鬥。讓人們不諱承認中國 衰老落後,決不是李大釗的最終目的。他之所以讓人們不諱中國是白首的國 族,其積極的用意就是要讓人們下決心立志改變這種落後。他說: “吾族青 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於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 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吾族今後之能否立足於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苟延殘 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中國在當時風雨飄搖之中,人們如果成天 只在那裡引經據典,齦齦辯證中國之不當死與永遠不死,而不是痛下決心去 除舊布新,作青春理想之創造,那麼,其結果至多是白首中國的“苟延殘喘” 而已,而決不會有理想的新中華的誕生! 第三,青年們如果願意擔當起創造新中國的重任,那就必須對人生之義 有一種徹底的自覺,使自己獲得無盡的青春。為此,就必須: 1.必須循今日主義,立即從我做起。在愛國救國問題上,李大釗最反對 把個人的責任排除在外,也最反對空嘆咨嗟,脫離實踐。他指出,凡是衝決 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的民族,都 “莫不惟青年之是望”。中華民國 剛剛建立,“中華”二字是什麼意思呢?“中者,宅中位正之謂也”。但是, 青年們的 “大任”,不僅應為空間上能使“中華為天下之中而遂足”,而且 應於時間上也真正體現 “中”之本旨。人類歷史古往今來在時間上看“變遷 何極”!但我們中華青年卻應有這樣的決心,“於今歲之青春,畫為中點”, 從而,將 “中以前之歷史”,視為“白首之歷史,陳死人之歷史”,而“中
在實行決裂。李大釗還特別註明,所謂 “白首”和“老輩雲者”,非指年齡 而言,乃指精神而言;非由個人而言,乃由社會而言。 “老當益壯,同樣在 敬服之列;如若少年頹喪,那也同樣應予詬病。” 李大釗創造青春中華的理想,產生於反袁鬥爭中。辛亥革命後發生袁世 凱復辟帝制這樣一種嚴重事件,說明中國社會內部存在著一種頑固的腐朽勢 力,存在著一種傳統的惰性,在民族精神上還缺少與民主共和制度相適應與 創造一個新國家所需要的素質。李大釗於是在《民彝與政治》一文寫作之後, 特地又寫作了一篇 《青春》,在回國後發表於1916年9月出版的 《新青年》 上。 《新青年》是由陳獨秀主編的當時影響最大的刊物,是推動新文化運動 的一面旗幟。李大釗在這個刊物發表重要文章,正說明他當時的思想主張已 經匯入中國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洪流。 《青春》是一篇哲學性論文,是李大釗所提出的創造理想的青春中華的 理論基礎。在李大釗這篇文章中, “青春”既有年齡的涵義,又有季節的涵 義,但更主要的卻是哲學的涵義。李大釗首先從宇宙談起,認為宇宙是無始 無終的。宇宙能夠永遠不停地運動,這正是它青春的一個過程。它這種過程 無盡,也就是青春無盡。李大釗由宇宙的青春無盡,進而又推到地球、人類、 國家、民族和人生。他說: “推而言之,乃至生死、盛衰、陰陽、否泰、剝 復、屈信、消長、盈虛、吉凶、禍福、青春白首、健壯頹老之輪迴反覆、連 續流轉、無非青春之進程。而此無初無終無限無極、無方無體之機軸,亦即 無盡之青春也。”宇宙到底是有始有終的還是無始無終的?宇宙、地球、人 類社會和自然界它整個進程的“機軸”是什麼?是怎樣存在、怎樣起作用的? 這些問題,不是本書所要討論的。李大釗對於這些問題所作的回答,也並非 是圓滿無誤的。即使對於宇宙的認識和解釋,也並沒有達到我們今天的科學 水平。但是,我們所要探討的是:李大釗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地談問題?他的 主旨究竟是什麼? 李大釗當時之所以要寫 《青春》並且使“青春”一詞的涵義哲學化,用 它來就國家、民族、青年、人生等問題,發表一系列看法,其根本原因,就 在於這個偉人實在是救國心切!愛國情殷!急劇變化而又錯綜複雜的客觀形 勢,實在需要他的聲音,需要他來回答一系列迫切尖銳的問題。 李大釗 《青春》歸根到底是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中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當前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況?它到底是 青春的國家、青春的民族,還是白首的國家、白首的民族?對於這個問題, 自從鴉片戰爭中國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景況不妙後,事實上早就存在著, 並一直有著激烈的爭論。其中有的人,就從來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切“國 粹”是萬古常青的,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就是這類人的代表。有的人甚至以為 盲目地保存發揚中國的一切舊事物就是正宗的愛國,而相反,卻把革命家孫 中山以及其他一切為了中國的進步發展企圖除舊布新的人,統統誣之為不愛 國。很顯然,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理想的青春中華的 “再造”問題,從前 提上就根本不能成立。 李大釗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確 “各有其生命”。有青春之民 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國家,斯有白首之國家。那麼,我們的民族 與國家,究竟是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國家呢,還是白首的民族、白首的國家 呢?李大釗認為,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面對客觀現實,而決不能有所 忌諱。在當時,有的人一聽說中國衰落,國勢陵夷,殘骸枯骨,滿目黯然;
----------------------- Page 19-----------------------
這樣的國家,要想不亡,怕辦不到,於是就變色裂眥,勃然大怒,認為簡直 是對中華民族的侮辱。李大釗卻說,請這樣的人 “勿怒也。”因為,“吾之 國族,已閱長久之歷史,而此長久之歷史,積塵重壓,以桎梏其生命而臻於 衰敝者,又寧容諱?”在當時的世界潮流面前,中國這個民族,到底是一種 什麼狀況?李大釗主張,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 “不諱”。一個民族,已經陷 於衰敗危機當中,為什麼還忌諱呢? 第二,自己的國族,既然已陷於衰敗當中,那麼,作為國人,特別是愛 國有志青年,應該怎麼辦呢?——這恰恰是李大釗文章最重要的邏輯、最有 力的邏輯。 李大釗青春的哲學觀,就是要人對此作正確的理解和回答。因為按照這 種哲學觀,無論是民族社會還是人生自然,青春與白首之間,新生與衰老之 間,都是一個無盡的過程。而且,人們如果能夠獲得青春之 “機軸”,掌握 它、利用它,即使是白首的人,白首的民族,又都可以重新獲得無盡之青春。 所以,李大釗在反對人們諱言中國落後、不敢面對現實的同時,又反對一些 人常犯的毛病,即一看中國落後,又灰心喪氣,失去信心。對於這種落後狀 態,李大釗說,青年們 “又何作傷”?對於處於衰老狀態的民族究竟應該怎 麼辦?李大釗說: “吾輩青年之謀所以致之回春為之再造者,又應以何等信 心與願力從事,而克以著效?”回答是: “此則系乎青年之自覺如何耳!” 青年們自覺,就是要認識到一個民族具有青春活力的極端重要性。李大 釗說: “由歷史考之,新興之國族與陳腐之國族遇,陳腐者必敗;朝氣橫溢 之生命力與死灰沉滯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滯者必敗;青春之國民與白首之國 民遇,白首者必敗。此殆天演公例,莫忽能逃者也。”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 屢遭失敗,是整個國家民族的素質問題、國力問題?還僅僅是個別人的問題? 李大釗通過歷史考察,得出概括的理性結論。青年們認清這一道理,也就理 解了中華需要煥發青春和青春必須依靠 “再造”的深刻涵義。 青年們自覺,必須立志為青春中國之再生而奮鬥。讓人們不諱承認中國 衰老落後,決不是李大釗的最終目的。他之所以讓人們不諱中國是白首的國 族,其積極的用意就是要讓人們下決心立志改變這種落後。他說: “吾族青 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於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 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吾族今後之能否立足於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苟延殘 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中國在當時風雨飄搖之中,人們如果成天 只在那裡引經據典,齦齦辯證中國之不當死與永遠不死,而不是痛下決心去 除舊布新,作青春理想之創造,那麼,其結果至多是白首中國的“苟延殘喘” 而已,而決不會有理想的新中華的誕生! 第三,青年們如果願意擔當起創造新中國的重任,那就必須對人生之義 有一種徹底的自覺,使自己獲得無盡的青春。為此,就必須: 1.必須循今日主義,立即從我做起。在愛國救國問題上,李大釗最反對 把個人的責任排除在外,也最反對空嘆咨嗟,脫離實踐。他指出,凡是衝決 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的民族,都 “莫不惟青年之是望”。中華民國 剛剛建立,“中華”二字是什麼意思呢?“中者,宅中位正之謂也”。但是, 青年們的 “大任”,不僅應為空間上能使“中華為天下之中而遂足”,而且 應於時間上也真正體現 “中”之本旨。人類歷史古往今來在時間上看“變遷 何極”!但我們中華青年卻應有這樣的決心,“於今歲之青春,畫為中點”, 從而,將 “中以前之歷史”,視為“白首之歷史,陳死人之歷史”,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