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Page 15-----------------------

  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也就是主張擁袁抗日,促袁抗日,一致對外,而 不是反袁抗日,倒袁抗日。他文章中說: “吾國民應以敏銳之眼光,沉毅之 實力,策政府之後,以為之盾。”他同時也警告政府, “無權以命我國民屈 順於敵”;袁政府如 “不願為亡國之政府,則宜及早覺悟其復古之非,棄民 之失,速與天下更始。”但是,事實證明,袁世凱不但沒有覺悟,與民更始, 反而更加緊復辟帝制。李大釗從嚴酷的事實中,終於認清了袁世凱反動的真 面目。1915年下半年開始,李大釗又勇敢地站到了反袁鬥爭最前列。 1916年1月,李大釗從日本回上海策劃反袁鬥爭,在太平洋舟中寫下一 首古體詩,以表明他鬥爭的情懷與意志。詩中寫道: “浩淼水東流,客心空 太息。神州悲板蕩,喪亂安所極。八表正同昏,一夫終竊國。黯黯五采旗, 自茲少顏色。逆賊稽徵討,機勢今已熟。義聲起雲南,鼓鼙動河北。”詩最 後說: “相期吾少年,匡時宜努力。男兒尚雄飛,機失不可得。”李大釗在 詩中明確有地稱袁世凱是 “一夫竊國”,是必須征討的“逆賊”,而且時機 已成熟,決不可遲疑。從詩中,還看到李大釗那種一往無前,不畏荊棘,匡 時努力的英雄氣概。李大釗這次上海之行,未得預期成果,不久返回日本。 李大釗回到日本後,積極參與籌劃組織留日學生總會召開的兩次大會。 第一次是1916年4月2日,召開為反袁而殉國死難的烈士的追祭大會,同時 籌商聲援民軍計劃,當場還發動捐款。參加大會的不僅有留學生,而且有僑 商各界。大會發表通電,致北京、上海的各報館與各界,令袁世凱立即退位。 第二次大會是1916年5月7日召開的,是為了國恥紀念。會上回顧了一年前 日本為“二十一條”對華發出最後通牒而中國政府終於屈服之恥,並且反對 中國駐日使館私設管理留學事務所以控制學生,尤其反對使館還聘日本人作 為理事。兩次大會,都發表了 《對友邦宣告書》,聲明自己的活動方針與政 治主張;並發動捐款,會後即寄往國內正在浴血奮戰的護國軍與民軍的前線。 在反袁鬥爭中,李大釗還擔任 《民彝》的主編,並親自撰寫一篇重要文 章—— 《民彝與政治》。文章深刻系統地批判袁世凱的復辟罪行,批判他英 雄史觀——歷史唯心主義,封建禁欲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同時,進一步深 入闡明革命民主主義。李大釗這種批判,代表著當時反袁的最高理論水平。 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李大釗東京留學,在課業的學習上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在課堂以外 的學習上卻取得很大收穫。由於課外活動的影響,第一學年11科的成績平均 分數66.9分,排列第40名,列為丙等。但從課外的成績來看,李大釗的收 獲就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擬的。 在兩年多時間裡,李大釗寫作並發表9篇論文,共約10萬字。除上述三 篇外,還有 《風俗》、《政治對抗力之養成》、《國情》、《厭世心與自覺 心》、 《青春》等。這些文字,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價值,都不是考 試分數所能衡量的。在 《風俗》一文中,主要是對袁世凱進行道德批判。袁 世凱也曾痛心疾首,說社會風氣不好,但究其原因,他卻認為是下面搞壞的。 李大釗看法相反,認為道德人心之所以敗壞,首先是上面搞壞的,是 “執政 之人”搞壞的。 “施其暴也,上之所好,下必有甚,逞其殺也。盈廷皆爭權 攘利之傑,承顏盡寡廉鮮恥之客。鉤心斗角,詐變機譎。” “與人以術不以 誠,取士以才不以德。不仁不孝,乃受崇獎;有氣有節,則遭擯斥。意向既 示,靡然向風,少年不以學問為本,士夫但以勢利為榮。讒諂面諛,青蠅惑 耳;直言讜論,寒蟬銷聲。”袁世凱為首的政治中樞到了這一地步,道德人

  ----------------------- Page 16-----------------------

  心當然陷於敗壞。李大釗號召愛國有志之士,我盡我責,以挽救社會風氣。 《在政治對抗力之養成》中,主要批判袁世凱的極端專制主義,號召人民自 覺其固有之權威,形成自己的對抗力,使極端主義不能得逞。在 《國情》中, 主要批判袁世凱的客卿們以民主制度不適合中國 “國情”為由,從而主張實 行封建專制的論謬。由此可見,李大釗這一時期的文章,主要是批判袁世凱 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正是通過這些批判,使李大釗在思想上政治上進一步迅 速成長,成為當時著名的激進民主主義者,成為留學生中的重要理論家和革 命家。

  ----------------------- Page 17-----------------------

  八、創造理想的青春中華 由於反袁鬥爭的形勢發展,1916年5月中旬,李大釗結束了兩年多的留 學生活,回到上海,寓於孫洪伊處。 孫洪伊、湯化龍讓李大釗提前回國,主要是為迎接反袁鬥爭勝利後的新 形勢。袁世凱的敗亡,當時看來,已成定局。問題是袁世凱敗亡之後,中國 如何發展。在反袁鬥爭中,以梁啓超、蔡鍔為代表的一派勢力,起到很大作 用,並得到很大發展;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一派勢力,也得到一定的恢 復和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袁世凱手下的兩員大將段祺瑞與馮國璋, 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復辟帝制,從而撈到政治資本,並發展了自己的勢力, 其後,則分別形成皖系與直系兩大軍閥勢力。袁世凱以復群封建帝制而遭到 失敗,受到全國人民的唾棄、怒罵與批判,這本身就表明民主主義思潮的深 入人心與強大力量,從而,也更有利於民主精神的進一步發展與高揚。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去。6月9日,孫中山致電繼任總統的黎元 洪,請恢復袁氏所廢的約法,尊重國會,摒除一切僭制妄作。6月29日,黎 元洪申令,仍遵行民國 《臨時約法》,並定於8月1日續行召集國會。7月 12日,廢止袁氏為加強獨裁統治所炮製的《懲辦國賊條例》及《附亂自首特 赦令》,莊嚴宣布:所有本年7月2日以前因政治犯罪被拘禁者一律釋放, 其通緝各案,亦一律撤銷。7月16日,又廢除了袁世凱進行思想文化統治, 扼殺輿論的那個 《報紙條例》。這樣,就在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使袁世 凱統治下造成的政治迫害,全都得到了解放,並徹底廢除了他那反動統治工 具——一系列的法律。這樣,使中國的政治形勢,一時發生重大的變化,使 人民產生一種信心與樂觀。李大釗在 《北京之回春》、《元宵痛史》中,反 映了這種變化和氣氛。他說: “他且不論,即就新年之景象而言,據久居北 京者云: ‘今歲與去年已大不相同,去年則人懷戒懼,今年則共慶昇平。以 昔視今,苦樂懸絕。’此是以見專制之害惡,共和之幸福矣。”“洪憲劫後, 吾人尚有此新紀元,撫今思昔,感慨何如矣。” 李大釗當時的樂觀自信,還表現在他主持的 《晨鐘報》上,表現在他一 些著名論文中。這就是 《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與《青春》。 《晨鐘報》是梁啓超、湯化龍所辦的一張大報,剛回國的李大釗被任為 編輯部主任。 《晨鐘之使命》,實際是該報的發刊詞,並明確提出,它的使 命是創造理想的青春中華。他說: “今者,白髮之中華垂亡,青春之中華未 孕;舊稘 (qī,同 “期”,一周年)之黃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將來。際茲方 死方生、方毀方成、方破壞方建設、方廢落方開敷之會,吾儕振此 ‘晨鐘’, 斯與我憤慨悲壯之青年,活潑潑地之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奮進,徑造自 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 《晨鐘之使命》,對於中華一切 事物的觀察,分為兩個方面,即白首的、衰老的、陳舊的、腐朽的和青春的、 朝氣的、新生的、向上的。李大釗認為,新的中華創造,就是上述兩方面斗 爭和交替的過程,而在當時,恰恰還是前者占據著主要地位,所以使中華民 族暮氣沉沉,死水一潭,缺少生氣和活力。但是,由於反袁鬥爭的勝利,青 春中華的創造,已經有新希望。李大釗這篇文章,既反映著對於中國國情的 深刻理性認識,又反映著當時人們的一種樂觀自信。它標誌著中國在向現代 化前進過程中,青年新覺醒的時代已經到來,標誌著人們的愛國思想正在發 生一種新的質的飛躍,與那種封建的、盲目的、拒新守舊的所謂愛國思想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