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必須明確指出的是,在“GDP中心”的發展觀中,江XX只管撈取GDP年增長率8%的“功績”,而絕不承擔酸雨對生態系統、人體健康、以及建築、文物造成的損失,江也更不會從“經濟成果”中扣除城鄉居民因為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疾病的醫療費用。

  據統計,由於耕地被占用,目前中國失地農民總數在4000萬人左右,每年還要新增200多萬人。2005年2月潘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轉述專家估計,由於廣大西部和生態脆弱地區難於承載現有人口,全國22個省市需要遷出1.86億人,而能夠接納人口的廣東、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浙江、福建、黑龍江、海南等省市最多只能接納3000萬人。屆時全國將有1.5億人口淪為生態難民。

  瑞士達弗斯“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世界各國環境質量可持續指數顯示,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名列倒數14,居第123位。

  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崛起的世紀”。可問題是,經過江xx時代的瘋狂掠奪與破壞所留下的生態資源還能夠支撐起中華民族這條東方的巨龍嗎?

  2、即將枯竭的水資源

  之所以要單獨談談水資源,不僅僅是因為水資源本身和國民經濟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更因為水資源不象其它生存資源,如礦產乃至木材都可以進口,水資源基本上必須自給自足。在歷史上,水資源的耗盡就意味著文明的消失。

  中國人均淡水資源排在世界第88位,僅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6-1/5。但1995年水利部的檢查表明,中國700餘條河流中水質良好的僅剩32.2%,到2000年受污河流比上世紀80年代增加了1倍以上;2003年,全國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超出水環境容量60%以上;90%流經城市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

  此外,中國的“母親河”黃河中下游早就開始出現斷流,2004年甚至出現黃河源頭的鄂陵湖出水口斷流!這條曾經讓中華民族引為自豪的巨龍,如今已快變成奄奄一息的季節性內陸河了。據考察,在黃河源頭,由於過度放牧破壞了植被,草場退化沙化、鼠害猖獗、濕地萎縮、湖泊乾涸……生態惡化觸目驚心。不僅如此,“母親河”還要負責接納污水排放總量44億立方米(2003年),河道1/3水生生物因污染絕跡。

  黃河如此,那麼長江呢?專家考察後得出的結論是:長江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長江源頭正逐漸乾枯,近10年來,沱沱河每年流量下降約20%。沱沱河和通天河流域干化、沙化、荒漠化問題日益嚴重。近20年來,江源地區荒漠面積增加20%以上。長江的泥沙問題上正在向黃河看齊,同時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排污水道,每年承接全國污水排放量的40%,2003年達到164億噸左右。

  由於生態惡化,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地區的瑪多、治多和曲麻菜等縣,如今越來越多逐水草而居的高原牧民開始淪為“生態難民”。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個地區曾經是全國首富。至於生態惡化的原因,幾乎每個牧民都能隨口道出:草原過度超載,“吃了子孫的飯”。說到底禍根就是江xx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這一地區的生態持續惡化不僅遺禍當地,還直接對長江、黃河流域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江XX任中共總書記的第5年,1994年7月中旬,淮河發生了一次特大污染事故。總量2億噸的污染團順流而下,摧毀了中下游全部淡水養殖業,安徽北部的工業停擺,近百萬人無水可喝……污染團所到之處,河面滿布泡沫和死魚,水體呈黑褐色,奇腥惡臭,儼然一條臭河、死河。

  從前民謠有雲“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而如今,沿淮居民甚至不敢接觸被污染的河水。這裡由水污染引起的癌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發病率高出10倍以上。但就七大江河水污染排名而言,淮河僅僅是第三,前有更為嚴重的遼河與海河,後有與之不相上下的黃河。中國水污染的狀況,從淮河可以略見一斑。

  2004年,江XX即將全面退出中國政治舞台。此時的淮河經過十年治理污染,投資已達人民幣數百億元,污染治理得如何呢?

  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污染團,總量超過5億噸的黑色污染水團全長133公里,一時滿河黑暗,伏屍(魚蝦蟹)千里。10年治理不僅沒有改善,反而使污染愈演愈烈。

  有記者前去考察發現,沿淮大量的工廠或明或暗的排污依舊。即使安裝了污水處理設備並通過檢驗合格的廠家,也僅僅是應付檢查時才不得不啟用污水處理設備——因為處理污水要增加成本。自江xx以下,大小官員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政績”:產值和利稅。

  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接受了一家媒體記者採訪時說出了心裡話:“很多事,就是不聽你招呼,你怎麼辦?‘蓮花味精’是世界最大的味精廠,也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污染源,你能封了它嗎?你要它按照國家標準治污,它的利潤就跑了,就這麼回事。”

  也就是說,工廠的生態環境成本,由沿淮居民、漁民買單了。其實這正是江XX的“高速”經濟發展政策的真實體現。

  不但如此,2003年有75%湖泊的水環境退化,出現富營養化,尤以巢湖、滇池、太湖為重。水污染也不僅僅限於江河湖泊,2003年近岸海域超四類海水水質占21.5%。據《工人日報》2004年6月4日報導,由於渤海沿岸的化學工業及生活廢水嚴重污染,以及多條匯入渤海的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渤海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海洋檢測專家警告說,渤海的環境污染已到了臨界點。除非及時整治遏止污染,渤海將在10年後變成“死海”。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200年時間。至於積沉在海底的污染物,將存在更長時間。

  經國家海洋局檢測,渤海水體中的無機鹽、活性磷酸鹽、銅、COD、石油、鋅等全部超標;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素有“漁倉”美譽的渤海幾乎已經無可捕撈。另外,上世紀80年代美麗富饒的珠江口海域如今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因污染造成海水嚴重富營養化,致使赤潮現象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 400餘個城市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在32個百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受長期缺水的困擾,情況還在繼續惡化。甚至連上海都已被聯合國評為未來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上海守著長江、黃浦江,卻沒有乾淨水可喝,屬於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黃浦江的水來自太湖,而太湖2004年檢測結果是 “湖體各湖區水質均劣於五類標準”。

  儘管如此,由於江xx時代不計代價的“高速經濟增長”,中國的工業用水仍然大幅超出發達國家的10~20倍多,中國每萬元GDP用水量為103立方米,而美國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所謂的“先進生產力”,正是揮霍本已面臨枯竭的生態資源而拼出來的。

  由於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得土地表面嚴重下沉,許多城市的下面逐漸形成巨大的漏斗區。目前華北平原出現世界罕見的漏斗區,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河北有的城市中心已下沉1.6米之多。簡單概括地講: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經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在北京等地甚至在已經使用千米以下不可動用的地下水。表面上看這裡都市繁華,高樓林立,殊不知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已不足人均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但是地方當局全然不顧迫在眉睫的危機,仍然追求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