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住歡喜,但因為和珅竟敢參與宮廷內部的機密,心中更是嫌惡他。但面子上要過

  得去,免不了說幾句感激的話,把他送了出去。回進宮來,心中暗暗罵道:"這個

  老奸賊,又到我這裡賣弄玄虛。好吧,將來叫你嘗嘗我的手段。"和珅卻以為自己

  巴結上了新皇帝,一路上沾沾自喜。

  第二天,乾隆帝果然下諭詔說:

  "朕即位之初,便對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周花甲的年數,便把皇位傳給太子,

  不敢和聖祖在位六十一年之數相同。如今已是乾隆六十年,朕已遵照列祖成例,

  把太子的名字寫好,預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面。

  立刻派人到正大光明殿去,把儲藏太子名字的金盒取下來,當著滿朝文武大

  臣的面兒打開。上面寫道:"冊立皇十五子嘉郡王顒琰為太子,以乾隆六十一年為

  嘉慶元年。"承宣官當殿把詔書讀過,文武百官,一齊跪賀,退下朝來,又趕到毓

  慶宮去給太子賀喜。和珅在朝賀的人員中,更顯得得意洋洋。太子見了他,一如

  既往。

  眼看就到了傳位的日子,和珅察覺到嘉慶帝對他不太喜歡,有事常把劉墉、

  董浩、紀昀召去商量,這幾個人都是他的死對頭,心中十分不舒服。但他想即使

  皇上退位當了太上皇以後,那說話也是算數的,仗著太上皇的勢力,新皇上也無

  奈我何。將來太上皇過世,我就來個辭官不做,頤養天年。

  為了不讓嘉慶帝立刻執掌大權,他暗暗地慫恿乾隆帝傳位不傳璽,對嘉慶帝

  加以限制。

  皇上果然聽了和珅的話,元旦這天早朝,舉行禪讓大禮,宣布乾隆皇帝退位,

  皇太子顒琰繼位,改年號為嘉慶。當宣布授璽時,麻煩出來了,軍機大臣和珅站

  出來宣讀乾隆諭旨:"朕於今日傳位於皇太子顒琰,猶思傳璽一節乃為最要,特定

  日後另行慶典。"這道諭旨一出,整個太和殿亂做一團,亂鬨鬨的議論聲打破了這

  里往日的威嚴。剛坐上皇帝御座的顒琰不知如何是好,一時呆呆地愣在那裡。

  這時聽到大臣中一聲高喊:

  "當今安有無大寶之天子?"

  聲音一出,亂鬨鬨的太和殿立刻安靜下來。人們尋聲而去,此人正是內閣大

  學士劉墉。

  押班主按禮儀的禮部尚書紀昀,剛才看授璽一節沒有按他事先起草的授受禮

  舉行,一時也沒有了主意,這時看劉墉站了出來,心裡立刻鎮靜了,當即宣布:

  "傳璽另行頒禮,與祖制有違,待禮部奏請皇上,傳璽一體舉行,賀禮暫停。"太

  和殿裡又亂了起來。

  紀曉嵐走出太和殿,劉墉緊跟了出來,他倆要一同入寧壽宮覲見太上皇。

  見到乾隆,二人一同跪拜,紀曉嵐說道:"啟奏陛下,傳璽一節改行頒禮,群

  臣議論紛揚,言說不合古制,紀昀以禮部之責,奏請陛下授璽,陛下英明萬古,

  早做決斷,以平文武百官之議。"乾隆對這乃早有預料,坐在那裡不急不忙,也不

  講話。他其實心裡清楚,哪有傳位不傳璽的道理?只是禁不住和珅的竄掇,對執

  掌了六十年的國璽戀戀不捨,在前一日寫下了諭詔。到今天早晨,心想這樣做實

  在太不合適,心中又猶豫起來。

  劉墉、紀曉嵐兩人跪在地上不起,隆帝也不說話。於是劉墉奏道:"陛下臨御

  六十載,親政愛民,國泰民安。今日陛下不能絕繫戀王位之心,則傳禪可止。傳

  禪而不與大寶,則天下聞之,謂陛下何如?蒙請陛下聖裁?"事已至此,乾隆也十

  分尷尬:不傳位吧,已經不行了;當個逍遙自在的太上皇吧,又捨不得手中的權

  力;不傳大寶,這傳禪大典就無法舉行下去,也招架不住這幫老臣的勸諫,眼前

  的劉墉、紀昀,是自己寵愛的老臣,急得不要命地力爭,再堅持下去,豈不逼得

  天下大亂?

  思慮再三,最後乾隆同意交出玉璽,但同時給嘉慶定下手諭:所有一切奏章,

  都須送朕閱看,既便是軍國大事,也須由嘉慶皇帝去請過太上皇訓,才可以執行。

  太和殿裡早已經等急了,大臣們一看劉墉和紀昀真的把大寶從寧壽宮抱了出

  來,立刻變得鴉雀無聲,個個目瞪口呆,只聽禮部尚書紀曉嵐說道:"宣太上皇聖

  旨。"文武百官立刻跪下聽旨:"朕原想在禪禮之日,親手傳璽,不料近日欠安,

  不能親行頒禮,擬頒禮遲行。又思傳位不傳大寶,史無前例,特賜傳璽之禮一體

  舉行,自今而後,朕不再御太和殿。欽此。"聖旨宣畢,大臣們立刻歡呼:"太上

  皇萬歲,萬萬歲!"傳禪之禮隨之告畢,一場中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鬧劇,就這樣

  拉下了幃幕。

  嘉慶帝登極以後,心中十分感激劉墉和紀曉嵐,以寶冊元老對待,而除治和

  珅的念頭,一天更比一天強烈。

  轉眼到了嘉慶四年的正月初三,乾隆死在乾清宮。初四,嘉慶便降下諭旨:

  褫去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銜,命他與福康安晝夜守在直殯殿,不得擅自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