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在報紙的文章出來的三天後,朴飛主持的電視台《觀察》欄目第一次播出了在看守所採訪陳步森的VCR,並對本案作了初步報導。報紙的文章加上電視上的錄像對樟坂人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報社和電視台收到了大量讀者和觀眾的來信,觀點從懷疑完全倒向支持陳步森的一邊。可以說陳步森在電視上的簡短露面產生了很大的效果,因為它很直觀地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痛悔的人和他善良的臉。這張臉很好地詮釋了報紙上的那篇長文章,使一切變得可信。基督教竟然產生了那麼大的力量,使一個人消彌了對死亡的恐懼,這對於樟坂人來說,真是一件新鮮事兒。
就在輿論向陳步森一邊倒的時候,有一個人提出了令人詫異的相反的觀點。觀點本身並不奇怪,而是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奇怪,作為本案當事人陳步森的表姐夫,陳三木沒有站在妻子一邊支持陳步森,反而跳出來提出了一個重要疑問:如果陳步森的懺悔是真實的,為什麼被害人仍然要設計誘捕他?為什麼長達半年的相處並沒有建立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的信任?她完全可以領著他去自首,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為什麼沒有發生如此感人的一幕?原因很簡單:這是個騙局,他們並沒有建立互信,一切都是假的。連報導都是偏頗的,為什麼我們只見到有關陳步森的報導?而沒有關於被害人冷薇的報導?所以說,這是一個偏頗的騙局。
朴飛深受刺激。他在自己主持的欄目上回應:他先後三次登門試圖採訪冷薇,無論是用文字還是影像,卻連續三次遭到拒絕。她不願對此事發表任何談話。陳三木由此在報紙上發表感言說,因此對於本案的報導是偏頗的,至少有一半的事實不清,已知的一半也無法證明是真實的。
陳三木為什麼會開始對自己的表弟無情打擊,緣於他和周玲關糸的微妙變化。在陳步森進到精神病院和冷薇相處的時候,他和周玲卻分居了。恰好在陳步森被捕的那一天,陳三木和周玲正式結束了十五年的婚姻。陳三木對陳步森本來就印象不好,他和周玲的觀點相左更是常事兒,所以,他倒向另一邊是自然的,不如說他們婚姻的破裂,使陳步森得以名正言順地表達自己對陳步森案的看法。
這十五年的婚姻是混亂的婚姻,他們結婚了十五年,也爭吵了十五年。他們從來不為柴米油鹽爭吵,他們爭吵的話題常常讓人望而生畏:比如究竟有沒有上帝的問題?或者說上帝在人間以什麼方式存在?陳三木認為,上帝是存在的,但絕對不會像他的老婆那樣,他對他的老婆熱心宗教事務煩不勝煩,作為一個享有知名度的文化學者,三十七歲就榮升教授,不到五十歲就上了博導的人,陳三木在老婆的面前卻經常享受不到優越感,反而常常有挫敗感:這些聚在一起的基督徒有許多是市場賣魚的,路上蹬車的,還有一些是剛識字的老太太,可是他們卻天天在討論信仰和生命的話題,所以周玲不像一般的女人那樣對丈夫的論題高山仰止,反而常常認為陳三木結婚多年不肯信主,只能在門外望梅止渴。
十六.爆炸性的新聞(3)
有一次陳三木正在家裡給研究生上課,討論的話題是“終極價值”。陳三木說終極價值就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的一種體認,是通過對彼岸世界的觀照來獲得對此岸世界的體認。結果學生展開了激烈爭論。他們時而論到海德格爾,時而談到尼采,爭論的焦點在於彼岸世界如果不能達到,那它是否是真實的存在?如果不是,那只能證明人是一種會想像的動物而不能說明任何別的問題。這時,在一邊煮菜的周玲突然插進來說,你們別聽他瞎掰,他淨扯那沒用的。陳三木受了刺激,說,那你說說,什麼是沒用的?什麼是有用的?周玲說,沒有什麼終極價值,那是虛的,我跟他結婚那麼多年,他都沒給我解釋清楚什麼叫終極價值,要我說,生命是第一位的,先有樹的生命,才有關於樹的書,你們要會愛人,就什麼都懂了,就像一個小孩子二話不說,端起一杯果汁就喝,你瞧,果汁就和他有了生命的關糸,他哪兒知道這果汁有什麼營養素啊?就吃唄。如果像你們老師那樣,一直對著這果汁說上半天不喝,果汁是果汁,他是他,說上一萬年也還一樣,一點關糸沒有,有什麼用?學生們聽了周玲的話很興奮,有一個學生就說,師母啊,你為什麼懂這麼多啊?他們知道周玲只上過幼師。周玲就把兩個杯子往桌上一擺,說,這兩個杯子是我造的,你叫這個杯子知道另一個杯子的事情,它能知道嗎?不能,除非我告訴它。學生豁然開朗。
陳三木嚴重受挫。這樣的交鋒在後來的五年中愈演愈烈。先前周玲還極力用愛心試圖拉陳三木信主,後來演變成較量。陳三木和周玲的關糸越來越微妙,無論周玲如何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條,如何對陳三木關心得無微不至,陳三木都無法對妻子產生一種愛意,因為她時不時會說出一些高深莫測的話來,讓他產生挫敗感。尤其是在他的學生面前丟臉,讓陳三木臉上最掛不住。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要她說話,喜歡跟周玲聊天。夜裡,陳三木再也無法正常地和她作愛,有一次他剛爬上她的身體,就萎縮了,因為陳三木突然想起了她說的那些話,立即就泄了氣。他不知道妻子怎麼會贏得學生的信任,陳三木知道周玲的那一套全是在聖經學來的,所以一度陳三木並不排斥聖經,還常常引用聖經。但他無論如何引用,都不如妻子說得明白,他在學生面前繞了半天的話,周玲只要幾句就點通了。這不由得讓陳三木產生奇怪的妒忌。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逸出了周玲的視野:陳三木對周玲的愛是建立在他的自信上面的,現在他的自信喪失了,愛也就隨之消褪。有一天,周玲帶學生出差去外地參加音樂比賽,她回來拿遺忘的機票時,看見了令人不能相信的一幕:一個她從未見過的年輕姑娘坐在陳三木腿上。
陳三木顯得很鎮靜。他對周玲攤牌,說他其實早就在考慮和她離婚的事情。他現在就向周玲正式提出離婚。
周玲向蘇雲起求助,當著他的面慟哭起來,為自己當初選擇婚姻的不慎痛哭。因為當時蘇雲起曾經讓周玲等待,要證實陳三木確已信主才能結婚,因為不同信仰的人不能同負一軛。現在,周玲忍受了十五年的時間,還是得了個破碎的結果。
但她還想作最後努力。陳三木也因為自己先和那女人來往,覺得對不起周玲,所以和她暫時中止了來往。有一天周玲對陳三木說,你跟我到教會去聚會吧,讓上帝來療治我們的傷痛。
這是陳三木和周玲結婚十五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跟她上教會。陳三木總是認為,他需要對基督教典籍研究透了才願意上教堂。今天,由於很特殊的原因,或者說陳三木也有挽救自己婚姻的想法,就跟周玲一起到了教堂。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陳三木徹底了結了他的婚姻。接照基督徒的習慣,他們常常公開把自己犯的罪拿到公眾中來認,求信徒們為他們代禱。陳三木沒想到周玲把他和那個女人的事情,在眾目睽睽之下全部說出來。當時蘇雲起也在場。陳三木目瞪口呆。蘇雲起說,陳博士,我們都犯了罪,只要我們承認我們的罪,這罪就得赦免。陳三木立即說,對不起,我今天不是來認罪的,因為我不認為我有罪。
就在輿論向陳步森一邊倒的時候,有一個人提出了令人詫異的相反的觀點。觀點本身並不奇怪,而是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奇怪,作為本案當事人陳步森的表姐夫,陳三木沒有站在妻子一邊支持陳步森,反而跳出來提出了一個重要疑問:如果陳步森的懺悔是真實的,為什麼被害人仍然要設計誘捕他?為什麼長達半年的相處並沒有建立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的信任?她完全可以領著他去自首,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為什麼沒有發生如此感人的一幕?原因很簡單:這是個騙局,他們並沒有建立互信,一切都是假的。連報導都是偏頗的,為什麼我們只見到有關陳步森的報導?而沒有關於被害人冷薇的報導?所以說,這是一個偏頗的騙局。
朴飛深受刺激。他在自己主持的欄目上回應:他先後三次登門試圖採訪冷薇,無論是用文字還是影像,卻連續三次遭到拒絕。她不願對此事發表任何談話。陳三木由此在報紙上發表感言說,因此對於本案的報導是偏頗的,至少有一半的事實不清,已知的一半也無法證明是真實的。
陳三木為什麼會開始對自己的表弟無情打擊,緣於他和周玲關糸的微妙變化。在陳步森進到精神病院和冷薇相處的時候,他和周玲卻分居了。恰好在陳步森被捕的那一天,陳三木和周玲正式結束了十五年的婚姻。陳三木對陳步森本來就印象不好,他和周玲的觀點相左更是常事兒,所以,他倒向另一邊是自然的,不如說他們婚姻的破裂,使陳步森得以名正言順地表達自己對陳步森案的看法。
這十五年的婚姻是混亂的婚姻,他們結婚了十五年,也爭吵了十五年。他們從來不為柴米油鹽爭吵,他們爭吵的話題常常讓人望而生畏:比如究竟有沒有上帝的問題?或者說上帝在人間以什麼方式存在?陳三木認為,上帝是存在的,但絕對不會像他的老婆那樣,他對他的老婆熱心宗教事務煩不勝煩,作為一個享有知名度的文化學者,三十七歲就榮升教授,不到五十歲就上了博導的人,陳三木在老婆的面前卻經常享受不到優越感,反而常常有挫敗感:這些聚在一起的基督徒有許多是市場賣魚的,路上蹬車的,還有一些是剛識字的老太太,可是他們卻天天在討論信仰和生命的話題,所以周玲不像一般的女人那樣對丈夫的論題高山仰止,反而常常認為陳三木結婚多年不肯信主,只能在門外望梅止渴。
十六.爆炸性的新聞(3)
有一次陳三木正在家裡給研究生上課,討論的話題是“終極價值”。陳三木說終極價值就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的一種體認,是通過對彼岸世界的觀照來獲得對此岸世界的體認。結果學生展開了激烈爭論。他們時而論到海德格爾,時而談到尼采,爭論的焦點在於彼岸世界如果不能達到,那它是否是真實的存在?如果不是,那只能證明人是一種會想像的動物而不能說明任何別的問題。這時,在一邊煮菜的周玲突然插進來說,你們別聽他瞎掰,他淨扯那沒用的。陳三木受了刺激,說,那你說說,什麼是沒用的?什麼是有用的?周玲說,沒有什麼終極價值,那是虛的,我跟他結婚那麼多年,他都沒給我解釋清楚什麼叫終極價值,要我說,生命是第一位的,先有樹的生命,才有關於樹的書,你們要會愛人,就什麼都懂了,就像一個小孩子二話不說,端起一杯果汁就喝,你瞧,果汁就和他有了生命的關糸,他哪兒知道這果汁有什麼營養素啊?就吃唄。如果像你們老師那樣,一直對著這果汁說上半天不喝,果汁是果汁,他是他,說上一萬年也還一樣,一點關糸沒有,有什麼用?學生們聽了周玲的話很興奮,有一個學生就說,師母啊,你為什麼懂這麼多啊?他們知道周玲只上過幼師。周玲就把兩個杯子往桌上一擺,說,這兩個杯子是我造的,你叫這個杯子知道另一個杯子的事情,它能知道嗎?不能,除非我告訴它。學生豁然開朗。
陳三木嚴重受挫。這樣的交鋒在後來的五年中愈演愈烈。先前周玲還極力用愛心試圖拉陳三木信主,後來演變成較量。陳三木和周玲的關糸越來越微妙,無論周玲如何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條,如何對陳三木關心得無微不至,陳三木都無法對妻子產生一種愛意,因為她時不時會說出一些高深莫測的話來,讓他產生挫敗感。尤其是在他的學生面前丟臉,讓陳三木臉上最掛不住。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要她說話,喜歡跟周玲聊天。夜裡,陳三木再也無法正常地和她作愛,有一次他剛爬上她的身體,就萎縮了,因為陳三木突然想起了她說的那些話,立即就泄了氣。他不知道妻子怎麼會贏得學生的信任,陳三木知道周玲的那一套全是在聖經學來的,所以一度陳三木並不排斥聖經,還常常引用聖經。但他無論如何引用,都不如妻子說得明白,他在學生面前繞了半天的話,周玲只要幾句就點通了。這不由得讓陳三木產生奇怪的妒忌。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逸出了周玲的視野:陳三木對周玲的愛是建立在他的自信上面的,現在他的自信喪失了,愛也就隨之消褪。有一天,周玲帶學生出差去外地參加音樂比賽,她回來拿遺忘的機票時,看見了令人不能相信的一幕:一個她從未見過的年輕姑娘坐在陳三木腿上。
陳三木顯得很鎮靜。他對周玲攤牌,說他其實早就在考慮和她離婚的事情。他現在就向周玲正式提出離婚。
周玲向蘇雲起求助,當著他的面慟哭起來,為自己當初選擇婚姻的不慎痛哭。因為當時蘇雲起曾經讓周玲等待,要證實陳三木確已信主才能結婚,因為不同信仰的人不能同負一軛。現在,周玲忍受了十五年的時間,還是得了個破碎的結果。
但她還想作最後努力。陳三木也因為自己先和那女人來往,覺得對不起周玲,所以和她暫時中止了來往。有一天周玲對陳三木說,你跟我到教會去聚會吧,讓上帝來療治我們的傷痛。
這是陳三木和周玲結婚十五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跟她上教會。陳三木總是認為,他需要對基督教典籍研究透了才願意上教堂。今天,由於很特殊的原因,或者說陳三木也有挽救自己婚姻的想法,就跟周玲一起到了教堂。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陳三木徹底了結了他的婚姻。接照基督徒的習慣,他們常常公開把自己犯的罪拿到公眾中來認,求信徒們為他們代禱。陳三木沒想到周玲把他和那個女人的事情,在眾目睽睽之下全部說出來。當時蘇雲起也在場。陳三木目瞪口呆。蘇雲起說,陳博士,我們都犯了罪,只要我們承認我們的罪,這罪就得赦免。陳三木立即說,對不起,我今天不是來認罪的,因為我不認為我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