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自然是痛快淋漓的,但似乎也仍然沒有解決問題,只要有新的對象,看客們也還要看下去。但魯迅本也沒有試圖為人們提供完滿的結局與答案。他的任務僅僅是以徹底的懷疑精神,將人的生存困境揭示給人們看。——在《鑄劍》這個古老的傳說里,魯迅所要注入的時代精神與個人的生命體驗,恐怕也正是這樣的現代懷疑精神。

  二

  當魯迅以懷疑的眼光去審視古代神話、傳說,某些歷史記載時,就突發異想:如果把這些中國傳統中的神話英雄、聖人、賢人,從神聖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將其還原為常人、凡人,又將如何?——在我看來,《故事新編》諸篇就是魯迅這一奇思怪想的產物。於是,就有了許多奇怪的事情發生,並且有了許多奇怪的相遇。

  先說《補天》。一打開這篇小說,你就會被一個宏大的結構與絢麗的場面所吸引——

  粉紅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著許多條石綠色的浮雲,星便在那後面忽明忽滅的眼。天邊的血紅的雲彩里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如流動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邊,卻是一個生鐵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地上都嫩綠了,便是不很換葉的松柏也顯得格外的嬌嫩。桃紅和青白色的斗大的雜花,在眼前還分明,到遠處可就成為斑斕的煙靄了。

  ……(女媧)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

  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曲線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濃成一段純白。

  請注意這裡的色彩配置:“粉紅……血紅……桃紅……肉紅……淡玫瑰(紅)”;“石綠……嫩綠……”;“生鐵一般的冷而且白……青白……純白”。——色彩如此鮮艷神異,層次如此豐富,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這在魯迅作品中並不多見。請注意畫面的動感:“忽明忽滅”的星……“流動”的金球……斑斕的“煙靄”的飄浮……天空“突然失色”……身體曲線“消融”在閃爍的“光海”——這是生命的韻律,更是精神的飛動,卻正是魯迅藝術的神韻所在。

  這或許表現了魯迅對女媧所代表的人類與民族的創世精神的一種嚮往與燦爛想像。但他卻在這幅神異的圖景中插入女媧的無聊感,仿佛要著意地撕開一個裂口,形成一種內在的緊張。即使是在展開詩意的想像時,他也要面對現實:他更重視與強調的是,與造人、創世的偉業必然相伴隨的種種精神苦悶:這或許是一個將民族創世神話還原為真實的創造過程的努力。

  於是,在女媧的胯間,出現了“怪模怪樣”的用什麼包了身子的“小東西”,以及古衣冠的小丈夫。這是人類與民族的始母和她的創造物——委瑣、自私,只知相互殘殺的“人”的相遇,女媧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氣”,原先創造的喜悅與意義也因此消釋殆盡。

  女媧終於在無聊與怠倦中倒下。一群“伶俐”的人自稱“女媧的嫡系”,“躲躲閃閃的攻到女媧死屍的身邊,就在死屍的肚皮上扎了寨,因為這一處最豐腴”。——這最後一筆將小說開始時創造的神奇完全顛覆,它深刻地揭示了女媧(以及一切創造者)的歷史命運:他們為後代犧牲,死後連死屍也要被利用。魯迅將先驅者的創造業績置於這樣的荒誕的情勢之中,自是含著說不盡的悲涼。

  《奔月》的選材是不尋常的,也是深刻的:不寫傳說中“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的“古英雄”后羿〔14〕當年射落九個太陽,射死封豕長蛇,為民除害的赫赫戰功,卻著力鋪寫后羿完成了歷史功業,褪去了身上英雄的神光,成為一個普通的凡人“以後”,他的遭遇和心境。彤弓高懸,門庭冷落,人們早已將他遺忘、廢棄,后羿重提當年勇事時,老婆子甚至認為他是“騙子”;還要面對學生的背叛、暗害,以至愛妻的逃離:這遭遇是殘酷的。尤其可怕的是,后羿是以“戰士”作為自己生命存在方式的,在他掃蕩了世間一切奇禽怪獸以後,就陷入了“無對象”的困境,連自己(以及妻子)的基本生存都難以維持,在瑣屑的生活的糾纏之下,造成了自身精神的平庸化,無以擺脫內心的無聊和倦怠,以及由背叛、遺棄所引起的心境的孤獨與悲涼:英雄豈只無用武之地,更是無著落,無歸宿。小說結尾,后羿聽說嫦娥獨自奔月,憤怒地拿起了射日弓和箭——

  他一手拈弓,一手捏著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個滿弓,正對著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著,眼光直射,閃閃如岩下電,鬚髮開張飄動,像黑色火,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見他當年射日的雄姿。

  這神來一筆,使全篇文氣為之一振,深刻地寫出了這位當年的英雄於絕望中掙扎出來的內心渴望,卻依然不能抹去小說關於“先驅者的歷史命運”的思考與無情揭示給讀者的心靈的重壓。

  《理水》也有兩副筆墨,寫出了兩個世界:以文化山為中心的,由考察大員、官場學者以及小民奴才組成的“聰明人”的世界,充滿了光怪陸離的色彩;而夏禹和他的同事,以及鄉下人組成的黑色的世界,則完全是一個人間下層社會,禹“面目黧黑,衣服破舊”,“不穿襪子,滿腳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儼然一個平民實幹家。而他的同事則如“黑瘦的乞丐”,窮困、艱苦而又“鐵鑄”般堅定,“不動,不言,不笑”,默默地支持著這個世界。魯迅用簡練、凝重的筆觸寫出了對他自小就深受薰染的、存在於普通百姓中的“大禹卓苦勤勞之風”的嚮往。在某種意義上,這裡也寄託著魯迅的理想。但魯迅始終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不僅真實地寫出了兩個世界的對立(在小說的開頭,文化山上的學者是連夏禹的存在都是不承認的),更寫出了二者的“合一”。在小說第四節,夏禹突然被稱為“禹爺”了,而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