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有沒有價值。其實,在現實中,對很多東西要做嚴格的文體分類是有困難的。

  比如我的這本書。

  人們說,紀實文學離不開真人真事,雖然它允許「有限的虛構」,屬於文學,但其虛構的來源必須是真人真事。紀實文學是靠事實來寫作的。

  我的這部「紀實文學」是自述,也是自傳,用隨筆的形式再現我的生活和我的思想。它是偏重於記錄我的心靈的。

  這部作品所記錄的就是我的真實經歷與心路里程。

  傅雷先生說:「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要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消你能不斷的自拔與更新。」

  我只希望:我的這部作品所描繪、所歌詠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經歷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戰跡……是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歷險記,是貝多芬式的一闋大交響樂。」

  常常感悟生命是一個奇蹟,擁有一個健全的體魄更是奇蹟中的奇蹟。

  珍愛生命,也就不枉此生!

  人的一生有很多光明,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有的僅僅在眼前,而有的卻在心底。願讀者以我寫作時的虔敬的心情來打開這部著作!

  最後,讓我們以傅雷先生一九三七年的話來結束這個後記——人啊,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個時,你定會減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將永遠在絕望中再生了罷!

  祝願各位,珍愛生命!2004年1月8日晚上 第一稿 於深圳羅湖家中

  2004年10月1日晚上 第二稿 於深圳羅湖家中

  2005年6月10日星期五 第三稿 於深圳羅湖家中(註:本書記載的基本上只是2004年1月之前的生活和思想。)

  後 記(1)

  彭 彪這是一位追夢的女孩。她得到太多人的關懷與愛護。

  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殘聯的領導,為她的成長開闢了耕耘的園地。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雜誌社王干主編和腳印副主編的鼎力推薦,是中國殘聯宣文部王濤副主任和四川綿陽殘聯主席陳霽先生的及時關注和對殘疾少年的深情厚愛,是我校陳建老師和出版社張浩編輯的辛勤努力,使本書的出版得以順利進行。

  作為本書作者張悉妮所在學校的校長,我太了解這孩子成長的艱辛與收穫的幸運了。故寫下些許文字以為此書的後記。

  張悉妮今年剛滿十五歲。她是失聰者,但她並沒有失去聰明與智慧;她是殘疾人,然而她的心理是如此的健康,令許多健全的人也會感到慚愧。她作為三個自建網站的版主,被譽為「電腦高手」、「網上才女」;她因為有一部七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問世,又有了「少女作家」的稱號。她就是深圳市東湖中學初三(8)班的共青團員——張悉妮。一、足立人生記得她從小學畢業慕名選擇東湖中學時,是由父母親一起陪伴她到我們學校的。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她是「聾」的,與她交談,她只是笑,但眼睛裡發出的是智慧的光芒。我以為她「內向」,其實是她聽不見我說什麼,她也不能說什麼。等我知道她是失聰者,我不免要勸她父母親送她去上特殊學校。但他們執意要來東湖中學,使我不免躊躇,擔心她不能適應普通中學的學習生活。倒是張悉妮給我的近三千字的一封信深深打動了我。那封信的標題是《一道難題的啟示》,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她對知識的渴望與不懈追求,對不幸命運的奮力抗爭。入學考試時有一道數學題沒能解出來,為此她積極探討解題的方案,甚至為此訪問了多名中外的學者,那種孜孜不倦的態度,上下求索的過程,舉一反三的效果,與著名的端木教授的女兒完成美國學生作業的方式異曲同工——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我想,不屈從命運,敢於向自己挑戰的孩子必定前途無量。一個人不可能很完美,但關鍵是他是否能發揮自己的長處,進而把短處也變成長處。有失必有得,張悉妮雖然失去了聽力,可是她的視力很好,她的智力超群,她可以埋頭讀書,更多的讀書,她可以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知識,能像貝多芬和海倫·凱勒那樣,扼住自己厄運的喉嚨。作為一個教育培養人的學校,我們應該給予她和正常孩子同等的求學機會。於是我欣然接納了這個特殊的學生,儘管她是「暫住」的,且是「失聰」的,屬於「平民階層」的子女,我已經永遠地記住了她的名字。我們把她安排到對學生特別疼愛、文學修養又特別好的葉青老師的班上。二、愛的創造誰能想像十年前她陷入的一場災難?三歲時,由於醫療事故,她雙耳皆聾,以至於也成了「啞巴」。在她孤獨的童年記憶里,如何認知世界,娛樂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難題。她「曾經試過各種交流,每天趴在窗口看日出日落,看行人流水,看星星月亮,自己哄自己睡覺,也曾試過自己每天玩盤跳棋、軍棋,但這都不解決問題。」從小失聰,這確實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幸運的是她有著難得的好爸爸好媽媽,他們為她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傾注了無限關愛。他們放棄了再生一個子女,以免冷落了聾女;他們放棄了在內地平穩的中等收入的工作來到深圳,為的是能掙更多的錢為女兒治病;她母親甚至放棄了自己熱愛的律師職業,為的是能全心全意,按自己的「教程」讓女兒恢復聽力,學會講話,學會讀書;他們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到處奔波尋找平價而又能讓女兒安心讀書的學校。而最讓父母揪心的是,無論大人怎樣費盡心機,連逼帶哄,小孩就是小孩,除了好吃和貪玩,讓她模仿大人口型開口說話,真是難上加難。她的母親想著自己犧牲了一切來培養孩子,卻是收效甚微,經常以淚洗面,幾次都想放棄努力。如果真的放棄了,那麼今天的張悉妮可能永遠還是處於又聾又啞的混沌狀態。她自己回顧說:「我媽開始教我說話,送我去語訓中心,送我到老婆婆家……奔波,搬家,做工,弄錢,疼我,打我,把我一個人丟到外面;艱難的康復,艱難的入學,走過噩夢和好夢,走過昨天,今天,也將走過明天。」她成功了,這首先要歸功於拳拳父母心——他們的愛心、決心、信心、耐心。愛給予了一切,創造了一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