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諸位將領,可曾有人見到那李左車麼?”韓信忽然問道。眾將都道未曾遇見。韓信面色嚴肅,對眾人說:“有人能活捉廣武君李左車,賞千金!”眾將聽了,無不牢記在心。
常言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三天之後的一個黃昏,一位將領押著一個衣衫不整的人走進了韓信的軍帳。“將軍,屬下捉到李左車了!”
韓信正在低頭寫著什麼,猛抬頭,只見那個被五花大綁的人面目清秀,中等身材,身上衣衫雖然髒亂,卻掩不住他眉宇間的睿智。“你是李左車麼?”韓信問道。
“在下正是。”那人平聲靜氣地應道。
韓信又召來部下將領,令曾見過李左車的人辨認,果然不錯。眾人見了,以為韓信定會立斬此人,都盯著韓信,只等那一聲令下。卻見韓信迅速下座,來到李左車面前,親自為他解去綁索,一邊說:“在下不識先生,失禮了!”
一邊又引著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則面西而陪。那種謙恭模樣,儼然是學生拜見老師。眾人大惑不解,直愣看著。
“在下想北進攻打燕國,東進伐齊,先生看在下該如何進行?”坐定之後,韓信和聲細語地問李左車,把身子挺得直直的。李左車沉吟片刻,推辭道:“在下乃是一個兵敗國亡的階下囚,哪裡有資格來謀劃大事呢!”
韓信誠懇地看著李左車:“早在戰國時期,百里奚先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後來他到了秦國,秦國卻成為天下的霸主。這並不是由於百里奚在虞國時是個蠢材,而到了秦國則成了賢才,是由於國君對他的態度不同,能不能接受他的建議。”
說到這裡,韓信頓了一下,見李左車的臉色溫和了許多,又接著道:“您向成安君陳余獻計的事我都聽說了。倘若真的讓成安君採納了您的計策,我韓信恐怕已成了俘虜了。只是因為他不接受先生的意見,我才能侍奉在先生身邊向先生求教啊!如今,我要全心全意聽從先生的計策,請先生不要再推辭了。”
李左車的眉宇完全舒展開了,他稍做思忖,便道:“眼下將軍渡過西河,降伏魏王,活捉夏說後又東下井陘口,一夜之間擊垮二十多萬趙軍,殺掉陳余,可以說是名揚海內、威震天下了。許多百姓停止耕作,只想到你軍中來聽從你的號令。然而,多日的戰爭,百姓勞苦不堪,士兵也疲憊至極,實在很難再讓他們去攻伐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想調動疲憊之軍去駐紮在燕國城池之下,其結果必定是想打打不了,要攻又攻不下,軍中實情就會暴露在敵前,威力也就減弱了。如此曠日持久,軍糧就會耗盡。到那時,連燕國這樣弱小的國家都不肯屈服,齊國那樣的大國就會據守一方而逞一時之強。這麼一來,燕齊兩國都與漢軍對峙,相持不下,漢王和項王的勝負也難見分曉。自古以來,善於用兵的人,從不以自己的短處去對付別人的長處,而是要以自己之長擊別人之短。”
韓信全神貫注地聽著,像是要吞下李左車的每一句話。他又問:“既如此,我該怎麼辦?”
◎蕭何讓家族人從軍的用意
“眼下的你,不如按兵不動,暫作休整,一邊鎮守趙地一邊安撫百姓,使得附近百姓天天自願來犒賞將士。過後,擺出攻燕的架式,派能言善辯的說客拿著一封信去向燕國炫耀自己的功績,燕國弱小,不敢不聽從你的招降。燕國一旦歸服,即可東臨齊國,如此,縱使有智多星,也不知該怎樣為齊國謀劃了。這樣,天下大功告成。所以,人們所說的用兵之道要先造聲勢,後再行動,就是這個道理。”
“說得太妙了!”韓信由衷地讚嘆,“我就依先生之計行事!”
幾十天後,燕王臧荼投降。韓信報知漢王,並且請求加封張耳為趙王,漢王心中歡喜,自然答應了。
那日隨何遵漢王之命到了九江,九江王英布已把隨何來意猜了個八九不離十。他每日裡只是命太宰招待隨何,讓隨何住在客館裡,自己避而不見。
到了第三天,隨何實在等不及了,就對太宰說:“在下奉漢王之命而來,目的是為了拜謁大王,大王卻託故不見,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依在下看來,大王的意思無疑是楚強漢弱,內心猶豫不定。但是,又何妨見見我呢?如果在下所說合乎大王心意,大王就聽,不合,就把在下及同來二十人梟首示眾,獻給楚王,豈不是快事麼?”
太宰只好向英布言明,英布想:既如此,我還怕什麼?我英布在天下也算是堂堂英傑,如此迴避既不是長法,也讓人笑話。第二天,英布召見了隨何。隨何坐在英布左側,委婉地問:“漢王讓我到此,只是來看望大王近日貴體可好,順便問問大王為什麼只與楚王親近呢?”
英布道:“本王曾是楚王屬下,楚王之臣,怎能不與楚王相親呢?”隨何微微一笑:“說起來大王與楚王都是諸侯,如今大王卻北面事楚,想來是覺得楚王強大,可以依託吧?但是,我記得楚國討伐齊國時,項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將生命置之度外。在這種情況下,大王理應親自率眾為項王作先鋒。然而,當時大王卻只撥了四千人馬去助楚王,這是為什麼?難道真心為臣的人會如此敷衍塞責麼?再說,不久前漢王攻入彭城時,項王正在齊地作戰,匆忙之間來不及回防,大王距離彭城那麼近,早該統兵相救,但大王可有一個人渡淮河去麼?坐視成敗,無動於衷,難道大王想依賴楚國,竟會如此袖手旁觀麼?所以,大王名義上以楚為主,並不是真心的,沒有什麼真實行動。眼下楚王太忙,來不及顧及這些,但他心中沒有數麼?一旦項王動怒怪罪,前來聲討大王,不知大王該如何應對?”
那英布低首不語,一副沉思模樣。隨何見狀,心中暗喜,又接著說:“大王以為眼下是楚強漢弱,所以內心雖不服楚王卻依然沒有背叛他。古人云,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大王想過沒有,那楚王雖暫時強大,卻因違背盟約,弒義帝,成為天下逆人,哪裡還會有好勢頭。如今漢王維護公理,仗義討逆,招集諸侯,以成皋滎陽為據點,高築堡壘,廣積糧草,阻擋楚兵西進。那楚軍雖人數眾多,但勞師襲遠,缺少外援,勢必轉弱,進退兩難,還有什麼可依賴的?如果楚國戰勝了漢軍,各諸侯就會人人自危而互相援救,這麼一來,楚軍的強盛,倒恰恰會招致天下的軍隊都來對付它。所以,楚國形勢沒有漢國有利。我以為,大王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結好,卻把自己託付給行將滅亡的楚國,實在令人困惑不解。相比之下,大王的兵力確實不足以消滅楚軍,但是,大王如果起兵反叛楚國,項王必會留下來對付九江軍。只要能拖住項王幾個月,漢王就可萬無一失奪取天下。我請大王立即歸漢,漢王肯定會劃一塊土地給大王,大王不就能在九江之上再有一方樂土了麼?”
英布喜形於色,說道:“看來,我恭敬不如從命了!”
當下,他向使者允諾要叛楚歸漢,只是提出一個要求:暫時不能走漏風聲,以防過早驚動項王。
常言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三天之後的一個黃昏,一位將領押著一個衣衫不整的人走進了韓信的軍帳。“將軍,屬下捉到李左車了!”
韓信正在低頭寫著什麼,猛抬頭,只見那個被五花大綁的人面目清秀,中等身材,身上衣衫雖然髒亂,卻掩不住他眉宇間的睿智。“你是李左車麼?”韓信問道。
“在下正是。”那人平聲靜氣地應道。
韓信又召來部下將領,令曾見過李左車的人辨認,果然不錯。眾人見了,以為韓信定會立斬此人,都盯著韓信,只等那一聲令下。卻見韓信迅速下座,來到李左車面前,親自為他解去綁索,一邊說:“在下不識先生,失禮了!”
一邊又引著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則面西而陪。那種謙恭模樣,儼然是學生拜見老師。眾人大惑不解,直愣看著。
“在下想北進攻打燕國,東進伐齊,先生看在下該如何進行?”坐定之後,韓信和聲細語地問李左車,把身子挺得直直的。李左車沉吟片刻,推辭道:“在下乃是一個兵敗國亡的階下囚,哪裡有資格來謀劃大事呢!”
韓信誠懇地看著李左車:“早在戰國時期,百里奚先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後來他到了秦國,秦國卻成為天下的霸主。這並不是由於百里奚在虞國時是個蠢材,而到了秦國則成了賢才,是由於國君對他的態度不同,能不能接受他的建議。”
說到這裡,韓信頓了一下,見李左車的臉色溫和了許多,又接著道:“您向成安君陳余獻計的事我都聽說了。倘若真的讓成安君採納了您的計策,我韓信恐怕已成了俘虜了。只是因為他不接受先生的意見,我才能侍奉在先生身邊向先生求教啊!如今,我要全心全意聽從先生的計策,請先生不要再推辭了。”
李左車的眉宇完全舒展開了,他稍做思忖,便道:“眼下將軍渡過西河,降伏魏王,活捉夏說後又東下井陘口,一夜之間擊垮二十多萬趙軍,殺掉陳余,可以說是名揚海內、威震天下了。許多百姓停止耕作,只想到你軍中來聽從你的號令。然而,多日的戰爭,百姓勞苦不堪,士兵也疲憊至極,實在很難再讓他們去攻伐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想調動疲憊之軍去駐紮在燕國城池之下,其結果必定是想打打不了,要攻又攻不下,軍中實情就會暴露在敵前,威力也就減弱了。如此曠日持久,軍糧就會耗盡。到那時,連燕國這樣弱小的國家都不肯屈服,齊國那樣的大國就會據守一方而逞一時之強。這麼一來,燕齊兩國都與漢軍對峙,相持不下,漢王和項王的勝負也難見分曉。自古以來,善於用兵的人,從不以自己的短處去對付別人的長處,而是要以自己之長擊別人之短。”
韓信全神貫注地聽著,像是要吞下李左車的每一句話。他又問:“既如此,我該怎麼辦?”
◎蕭何讓家族人從軍的用意
“眼下的你,不如按兵不動,暫作休整,一邊鎮守趙地一邊安撫百姓,使得附近百姓天天自願來犒賞將士。過後,擺出攻燕的架式,派能言善辯的說客拿著一封信去向燕國炫耀自己的功績,燕國弱小,不敢不聽從你的招降。燕國一旦歸服,即可東臨齊國,如此,縱使有智多星,也不知該怎樣為齊國謀劃了。這樣,天下大功告成。所以,人們所說的用兵之道要先造聲勢,後再行動,就是這個道理。”
“說得太妙了!”韓信由衷地讚嘆,“我就依先生之計行事!”
幾十天後,燕王臧荼投降。韓信報知漢王,並且請求加封張耳為趙王,漢王心中歡喜,自然答應了。
那日隨何遵漢王之命到了九江,九江王英布已把隨何來意猜了個八九不離十。他每日裡只是命太宰招待隨何,讓隨何住在客館裡,自己避而不見。
到了第三天,隨何實在等不及了,就對太宰說:“在下奉漢王之命而來,目的是為了拜謁大王,大王卻託故不見,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依在下看來,大王的意思無疑是楚強漢弱,內心猶豫不定。但是,又何妨見見我呢?如果在下所說合乎大王心意,大王就聽,不合,就把在下及同來二十人梟首示眾,獻給楚王,豈不是快事麼?”
太宰只好向英布言明,英布想:既如此,我還怕什麼?我英布在天下也算是堂堂英傑,如此迴避既不是長法,也讓人笑話。第二天,英布召見了隨何。隨何坐在英布左側,委婉地問:“漢王讓我到此,只是來看望大王近日貴體可好,順便問問大王為什麼只與楚王親近呢?”
英布道:“本王曾是楚王屬下,楚王之臣,怎能不與楚王相親呢?”隨何微微一笑:“說起來大王與楚王都是諸侯,如今大王卻北面事楚,想來是覺得楚王強大,可以依託吧?但是,我記得楚國討伐齊國時,項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將生命置之度外。在這種情況下,大王理應親自率眾為項王作先鋒。然而,當時大王卻只撥了四千人馬去助楚王,這是為什麼?難道真心為臣的人會如此敷衍塞責麼?再說,不久前漢王攻入彭城時,項王正在齊地作戰,匆忙之間來不及回防,大王距離彭城那麼近,早該統兵相救,但大王可有一個人渡淮河去麼?坐視成敗,無動於衷,難道大王想依賴楚國,竟會如此袖手旁觀麼?所以,大王名義上以楚為主,並不是真心的,沒有什麼真實行動。眼下楚王太忙,來不及顧及這些,但他心中沒有數麼?一旦項王動怒怪罪,前來聲討大王,不知大王該如何應對?”
那英布低首不語,一副沉思模樣。隨何見狀,心中暗喜,又接著說:“大王以為眼下是楚強漢弱,所以內心雖不服楚王卻依然沒有背叛他。古人云,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大王想過沒有,那楚王雖暫時強大,卻因違背盟約,弒義帝,成為天下逆人,哪裡還會有好勢頭。如今漢王維護公理,仗義討逆,招集諸侯,以成皋滎陽為據點,高築堡壘,廣積糧草,阻擋楚兵西進。那楚軍雖人數眾多,但勞師襲遠,缺少外援,勢必轉弱,進退兩難,還有什麼可依賴的?如果楚國戰勝了漢軍,各諸侯就會人人自危而互相援救,這麼一來,楚軍的強盛,倒恰恰會招致天下的軍隊都來對付它。所以,楚國形勢沒有漢國有利。我以為,大王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結好,卻把自己託付給行將滅亡的楚國,實在令人困惑不解。相比之下,大王的兵力確實不足以消滅楚軍,但是,大王如果起兵反叛楚國,項王必會留下來對付九江軍。只要能拖住項王幾個月,漢王就可萬無一失奪取天下。我請大王立即歸漢,漢王肯定會劃一塊土地給大王,大王不就能在九江之上再有一方樂土了麼?”
英布喜形於色,說道:“看來,我恭敬不如從命了!”
當下,他向使者允諾要叛楚歸漢,只是提出一個要求:暫時不能走漏風聲,以防過早驚動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