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項王緊忙打開信函,頓時鐵青了臉。只見上面寫著一行大字:“漢王正在攻三秦!”
“大王,齊有田榮,趙有陳余,漢王已到陽夏,快做決策吧!”左右見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項王一下子也拿不定主意了——是向東征齊,還是向西討漢?田榮首叛,十分可惡,不殺不足以平心頭之恨;漢王奸滑,是當今天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不除不能解後顧之憂,但他沒有分身術,該怎麼辦呢?
恰在這時,一個儒生模樣的人走進來,恭恭敬敬呈給項王一封函,謙恭地道:“張良恭奉大王信函一封,小人奉命謹奉!”
項王心頭討厭張良,知道此函肯定與漢王有關,就忍著心頭之火打開了。
大王足下,近聞有齊、趙、漢等地叛亂,十分不安,此輩反叛之舉,實在於大王初定天下不利。臣為韓王臣子,亦是大王之臣,今有一言敬獻:凡面臨紛亂,定要提綱挈領,分清輕重緩急後再一一處之。如陳余之亂,乃是大王分封不公,若他與張耳同等待遇則不會有今日。漢王回攻三秦,亦是在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三秦後,漢王自會停息。至于田榮作亂,實在是以下犯上,罪該萬死。此人不除,不足以平眾憤,請大王三思而後行。
不知為什麼,項王認為張良說得還十分在理。他最後決定,先放下趙、漢,集中全力攻齊。
此後不久,一條噩耗傳遍天下——義帝被人殺死在長江之中。眾人皆驚。
俗話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心。項王密害義帝的消息還是在天下傳開了。
此前一個月光景,漢王派出了原韓王之孫韓信領兵略韓。這韓信與大將軍韓信同名,也是個有勇有謀的公子。臨行前,漢王對他說:“項羽殺了韓王,韓地無主。如若你攻下韓地,就封你為韓王。”
韓信道:“項王暴虐,騙殺韓王,此仇不報,韓國宗室難以面對世人。只是我勢單力弱,還望大王相助。”
漢王當即撥出一部分兵馬給韓信,要他好自為之。
韓信正要出征之際,張良從韓地來了。自從韓王韓成被項羽殺掉之後,張良十分痛苦。多年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就是恢復韓國。故國的一切令他魂牽夢繞,時時牽掛。原以為此番回到韓國後,能助韓王一臂之力,振興韓國,沒想到韓王連自己的封國都未到就死在了項羽手下。
在此之前,張良對項羽還有一分歉意。當年,是項梁給他一隊人馬讓他隨韓王而去的。項梁對他有恩,他卻輔助漢王許久。現在,他對項羽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如此暴虐不仁之君,最終難以擁有天下。所以,當漢王還攻三秦後,他送給項羽一封信,麻痹項羽,讓項羽放鬆對漢王的警惕。在一個月白風清之夜,他悄悄奔漢王而去。
見張良來到,漢王大喜。然而,聽說韓公子韓信要收復韓地張良立刻要求同去擊楚。漢王道:“你一番忠君為國之情可敬可嘉,然恢復韓國之本,在於消滅項羽。項羽不滅,亦難做到。我的目的正在於此。眼前,我身邊缺少謀臣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需要有人幫我一把,請留在我身邊吧。”
思忖良久,張良答應下來。漢王立即召集文武群臣,當眾宣布:“張良隨從本王日久,智謀可贊,忠心可嘉,特封張良為成信侯,從本王東去擊楚。”
有了張良在身邊,漢王多了一個心腹之臣。對著張良,漢王把自己心中的策略說了一遍,最後道:“大將軍韓信曾斷言這次東歸三秦,會一路順風馬到成功,如今都一一實現了,我想乘勝向東擊楚,如何?”
張良反問道:“大王此次東歸,僅僅是想收回三秦麼?”
漢王搖搖頭,笑了:“你是最知道我的志向的人。”
“既然大王決策東向的目標是為了爭奪天下,就應該實施一個重要的步驟。”張良似乎已經思慮許久了。
“請詳述。”漢王洗耳恭聽。
“自古以來,社與稷乃立國之本,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凡明君聖主在即位之初都要封土立社,以示有土。而稷為五穀長,應立稷而祭之。滅人之國,也一定要變置所滅國的社稷。因此,大王須除秦之社稷,更立漢之社稷。”漢王聽了,深深地點了點頭。他想,張良為我想得太遠了,也太有意義了。我雖有一統天下之志,但對於這些根本大禮知道的不多。張良的這個建議,對於我來說有兩層意思。其一,表明我名正言順地登上了關中王位。其二,暗示天下人,我終將一統天下。項羽就未曾想到這一著,其他人也沒有想到。項羽所繼續的只是楚國的正統而已。因此,這一舉措,就是在宣告要繼承秦皇即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時,對外也可有名正言順的理由:我做關中王,不過是落實懷王的約定,以此可以掩飾我的雄心,麻痹對手。有了張良助我,真是萬幸。
十幾天後,漢王選擇了良辰吉日,舉行了重大的儀式:廢除秦社稷,立下漢社稷。
◎一心對付敵人
從此,漢王同項羽正式抗衡的日子開始了。
項羽指使英布殺死義帝之舉已眾人皆知。
漢王此時並無太深的感觸,反正懷王是楚國國君,項羽弒主大逆不道,天下人自然會譴責他。
轉眼又是三月,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一切就緒之後,漢王率軍從臨晉渡過黃河,向東直指彭城而去。十幾天後,大軍來到洛陽。洛陽自古以來就有牡丹之城的美名,值此三月,更是繁花似錦。紅、白、粉、黃,各色牡丹開滿大街小巷,引得蝴蝶蜜蜂亂飛,嚶嚶嗡嗡,叫人沉醉。漢王無心賞花,一到城中就安撫百姓,召集三老,曉以大義,明以事理。眾人見漢王如此愛民,都十分歡喜。散去之後,卻有一個老人留下未走,靜靜坐在那兒注視著漢王。
漢王不由得看看這個老人,只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似乎有話要對他說。他忙走前幾步,謙遜地問:“請問長者尊姓大名?”
“不敢,小民姓董,乃是當地三老。”老人聲如洪鐘,不卑不亢。
“敢問董公高壽?”
“哈哈,謝大王,小民八十有二了。”
“老人家洪福齊天啊!敢問有何見教麼?”漢王笑著問。
“臣聽說過這麼幾條古訓,就是‘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這裡是說只有順從道德指引的人才能昌盛,凡是悖逆道德行事的人註定要滅亡。軍隊出師打仗,如果沒有正當的名義,肯定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如果能指明對方的非正義,敵人就容易戰勝了。現在,那項王恣行無道,流放且殺害了他過去的主子義帝,已經成為天下的獨夫賊子。講仁德的人,不必依靠武勇;講正義的人,不必依靠蠻力。項王既有此不義之舉,我方的三軍將士,應當為義帝穿素服,將項王的罪狀通報各諸侯。如果用這個名義征討項王,四海之內都將仰望大王的功德,這樣的義舉可同古代賢明的夏、殷、周相提並論。”
“大王,齊有田榮,趙有陳余,漢王已到陽夏,快做決策吧!”左右見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項王一下子也拿不定主意了——是向東征齊,還是向西討漢?田榮首叛,十分可惡,不殺不足以平心頭之恨;漢王奸滑,是當今天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不除不能解後顧之憂,但他沒有分身術,該怎麼辦呢?
恰在這時,一個儒生模樣的人走進來,恭恭敬敬呈給項王一封函,謙恭地道:“張良恭奉大王信函一封,小人奉命謹奉!”
項王心頭討厭張良,知道此函肯定與漢王有關,就忍著心頭之火打開了。
大王足下,近聞有齊、趙、漢等地叛亂,十分不安,此輩反叛之舉,實在於大王初定天下不利。臣為韓王臣子,亦是大王之臣,今有一言敬獻:凡面臨紛亂,定要提綱挈領,分清輕重緩急後再一一處之。如陳余之亂,乃是大王分封不公,若他與張耳同等待遇則不會有今日。漢王回攻三秦,亦是在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三秦後,漢王自會停息。至于田榮作亂,實在是以下犯上,罪該萬死。此人不除,不足以平眾憤,請大王三思而後行。
不知為什麼,項王認為張良說得還十分在理。他最後決定,先放下趙、漢,集中全力攻齊。
此後不久,一條噩耗傳遍天下——義帝被人殺死在長江之中。眾人皆驚。
俗話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心。項王密害義帝的消息還是在天下傳開了。
此前一個月光景,漢王派出了原韓王之孫韓信領兵略韓。這韓信與大將軍韓信同名,也是個有勇有謀的公子。臨行前,漢王對他說:“項羽殺了韓王,韓地無主。如若你攻下韓地,就封你為韓王。”
韓信道:“項王暴虐,騙殺韓王,此仇不報,韓國宗室難以面對世人。只是我勢單力弱,還望大王相助。”
漢王當即撥出一部分兵馬給韓信,要他好自為之。
韓信正要出征之際,張良從韓地來了。自從韓王韓成被項羽殺掉之後,張良十分痛苦。多年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就是恢復韓國。故國的一切令他魂牽夢繞,時時牽掛。原以為此番回到韓國後,能助韓王一臂之力,振興韓國,沒想到韓王連自己的封國都未到就死在了項羽手下。
在此之前,張良對項羽還有一分歉意。當年,是項梁給他一隊人馬讓他隨韓王而去的。項梁對他有恩,他卻輔助漢王許久。現在,他對項羽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如此暴虐不仁之君,最終難以擁有天下。所以,當漢王還攻三秦後,他送給項羽一封信,麻痹項羽,讓項羽放鬆對漢王的警惕。在一個月白風清之夜,他悄悄奔漢王而去。
見張良來到,漢王大喜。然而,聽說韓公子韓信要收復韓地張良立刻要求同去擊楚。漢王道:“你一番忠君為國之情可敬可嘉,然恢復韓國之本,在於消滅項羽。項羽不滅,亦難做到。我的目的正在於此。眼前,我身邊缺少謀臣的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需要有人幫我一把,請留在我身邊吧。”
思忖良久,張良答應下來。漢王立即召集文武群臣,當眾宣布:“張良隨從本王日久,智謀可贊,忠心可嘉,特封張良為成信侯,從本王東去擊楚。”
有了張良在身邊,漢王多了一個心腹之臣。對著張良,漢王把自己心中的策略說了一遍,最後道:“大將軍韓信曾斷言這次東歸三秦,會一路順風馬到成功,如今都一一實現了,我想乘勝向東擊楚,如何?”
張良反問道:“大王此次東歸,僅僅是想收回三秦麼?”
漢王搖搖頭,笑了:“你是最知道我的志向的人。”
“既然大王決策東向的目標是為了爭奪天下,就應該實施一個重要的步驟。”張良似乎已經思慮許久了。
“請詳述。”漢王洗耳恭聽。
“自古以來,社與稷乃立國之本,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凡明君聖主在即位之初都要封土立社,以示有土。而稷為五穀長,應立稷而祭之。滅人之國,也一定要變置所滅國的社稷。因此,大王須除秦之社稷,更立漢之社稷。”漢王聽了,深深地點了點頭。他想,張良為我想得太遠了,也太有意義了。我雖有一統天下之志,但對於這些根本大禮知道的不多。張良的這個建議,對於我來說有兩層意思。其一,表明我名正言順地登上了關中王位。其二,暗示天下人,我終將一統天下。項羽就未曾想到這一著,其他人也沒有想到。項羽所繼續的只是楚國的正統而已。因此,這一舉措,就是在宣告要繼承秦皇即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時,對外也可有名正言順的理由:我做關中王,不過是落實懷王的約定,以此可以掩飾我的雄心,麻痹對手。有了張良助我,真是萬幸。
十幾天後,漢王選擇了良辰吉日,舉行了重大的儀式:廢除秦社稷,立下漢社稷。
◎一心對付敵人
從此,漢王同項羽正式抗衡的日子開始了。
項羽指使英布殺死義帝之舉已眾人皆知。
漢王此時並無太深的感觸,反正懷王是楚國國君,項羽弒主大逆不道,天下人自然會譴責他。
轉眼又是三月,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一切就緒之後,漢王率軍從臨晉渡過黃河,向東直指彭城而去。十幾天後,大軍來到洛陽。洛陽自古以來就有牡丹之城的美名,值此三月,更是繁花似錦。紅、白、粉、黃,各色牡丹開滿大街小巷,引得蝴蝶蜜蜂亂飛,嚶嚶嗡嗡,叫人沉醉。漢王無心賞花,一到城中就安撫百姓,召集三老,曉以大義,明以事理。眾人見漢王如此愛民,都十分歡喜。散去之後,卻有一個老人留下未走,靜靜坐在那兒注視著漢王。
漢王不由得看看這個老人,只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似乎有話要對他說。他忙走前幾步,謙遜地問:“請問長者尊姓大名?”
“不敢,小民姓董,乃是當地三老。”老人聲如洪鐘,不卑不亢。
“敢問董公高壽?”
“哈哈,謝大王,小民八十有二了。”
“老人家洪福齊天啊!敢問有何見教麼?”漢王笑著問。
“臣聽說過這麼幾條古訓,就是‘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這裡是說只有順從道德指引的人才能昌盛,凡是悖逆道德行事的人註定要滅亡。軍隊出師打仗,如果沒有正當的名義,肯定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如果能指明對方的非正義,敵人就容易戰勝了。現在,那項王恣行無道,流放且殺害了他過去的主子義帝,已經成為天下的獨夫賊子。講仁德的人,不必依靠武勇;講正義的人,不必依靠蠻力。項王既有此不義之舉,我方的三軍將士,應當為義帝穿素服,將項王的罪狀通報各諸侯。如果用這個名義征討項王,四海之內都將仰望大王的功德,這樣的義舉可同古代賢明的夏、殷、周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