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韓王馬上明白了:項王是想去掉漢王的一個左膀右臂,名義卻打著為韓國的旗號。
“這個不難,我只要詔令張良則可。”
當韓王送信與張良,要他回到自己身邊時,張良立即就應允了。只是提出,要送漢王一程,數日就會。韓王與漢王情義不薄,對這個請求自然沒有話說。
誰知張良到了陽翟之後,左等韓王不來,右等韓王還不來,不禁焦急起來,猜想項王那兒又出了什麼變故。一切正如張良所料。
項王得知張良送漢王到褒中,心中大怒,責怨韓王放縱張良,不打算讓他歸國了。帶著大批從秦宮擄來的金銀珍寶及美女錦緞,項羽迤邐西行,直向彭城而去。隨軍而行的,還有手無縛雞之力的韓王。
項王見秉性耿直的韓王成天不說話,新怒舊煩一齊湧上來,一到彭城就改封韓王為侯王了。
韓王內心更鬱悶,如今復國無望,連自己的身份也不存在了。張良又不在身邊,苦悶無處可訴,只好借酒澆愁,一天到晚喝得迷迷糊糊的。這一切都被項羽瞅在眼中,他越看越煩,越想越怒,最後忍無可忍,令人一刀把韓王殺了。
什麼事情都是如此,一旦開了頭,就會接二連三來到。
項王殺了韓王之後,同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剛剛平靜下來的天下又出現了混亂。
◎齊、趙反叛了項羽
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卻無論如何不願遷往遼東,想回故地燕國,燕王藏荼自然不想再來個故國舊主,便自作主張把韓廣殺掉了。
那臧荼之所以敢殺韓廣,完全是因為他明白項羽對韓廣不滿,同時又侵害了他個人的利益。他膽敢對別王先斬後奏,就證明他膽大妄為。身為天下之王,此乃禍患,而非福分。此亂剛出不久,另一場紛亂又爆發了。齊、趙首先反叛了項羽。
話說漢王到達了南鄭,立即著手完善自己的人員配置。
自從入關以來,他就打定了主意——拜蕭何為丞相,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他來委派。從秦王那裡拉來的典章簿籍,這時派上了大用場。成竹在胸,蕭何幹起來條理清晰,用不著漢王再操心了。樊噲、周勃、夏侯嬰等皆為將。他們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日夜操練,忙得不亦樂乎。不知不覺之中,已是兩月有餘。這時候,士卒們中間卻升起了一種極不利於漢王的情緒。原來,漢王帶人最先入關,士卒們心中已形成一種統一的思想——沛公要做關中王,他們將隨沛公在關中生活。自古以來,關中生活富裕,又是古代聖賢之君的建都地,誰不留戀那兒?項羽分封沛公為漢王,讓沛公到南鄭建都,當時沛公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漢王一定會在近日內打回漢中的。許多諸侯的部下也追隨而至,大都存有這個想法。
誰知到了南鄭,漢王就忙得不亦樂乎,看那架式像是要下決心在南鄭紮根了,哪裡還有東歸之意。離開故鄉,到了這到處是嘰哩哇啦外鄉音的地方,土地潮濕,吃的都是水上產品,太不習慣了。一天天地過去,許多人思鄉情切,鬥志衰落下來。思鄉之情能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猶如瘟疫一般傳遍了漢王軍中。只要一閒下來,士卒們就三三兩兩地聚到一起,議論紛紛:
“漢王畏懼項王麼?為什麼不行動呢?”
“這樣的蠻夷之地要呆多久?家鄉的父老期待我們回去哩,這下倒好。”
“我想回家,越快越好。”
“在這個鬼地方,我遲早要憋死,不行!”有人開始偷偷逃走了。
……一個,兩個,數量一天天地增加。
消息不斷傳上來,漢王日夜苦思,卻不知如何是好。
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出宮,來到士卒中間。夜幕下,軍營一片安寧。昏黃燈光點點閃亮,和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這時候,一陣陣淒婉的簫聲吹來,悠悠地在空中飄蕩。這是士卒們吹奏的思鄉曲,幾乎每夜都有人吹起。有時候,還能聽到有粗獷的歌聲和簫聲——
“在那遙遠的東方,
有一個小小的村莊,
那兒有我白髮的爹娘,
有我流淚的婆娘……”
“唉——,他們哪裡理解我內心的苦衷呢?”每當此時此刻,漢王都情不自禁地嘆氣。項羽背約,他不能不來到南鄭。但是,沒有一刻他不想著回家。細心的人會注意到,他沒有大建宮殿和各種設施。在這裡,只是權宜之計。一方面,他要勵精圖治,積蓄力量;另一方面則要想方設法尋求最佳的反攻計策。然而,理解他的人太少了。士卒們逃走的不少,有人建議他採取嚴懲之法,強行禁止,他沒有採納。是自己力量不足讓士卒失望,怎麼能要求每個士兵都高瞻遠矚呢?
一天早晨,他剛剛起身,就有人入宮來拜見他。他傳令進來一看,原來是韓信,心中有些不快。這韓信乃是原韓國襄王之孫,頗有點自負。對這種出身貴族自命不凡的人,漢王內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厭煩。
韓信並不在意漢王對他歡迎不歡迎,張口道:“項王分封各位諸侯,都是平曠肥沃之地,惟有大王在此偏遠之所,這不明擺著是看不起大王麼?我看這名義上是封賞,實則是貶謫,自來南鄭已兩月有餘,將士們思歸心切,群情激奮,渴望大王揮師東歸。大王何不趁熱打鐵,奪取山河呢?如果只如大王這般穩坐釣魚船,時間一久,士卒們意志消沉,我們這些山東人就只有老死他鄉了。”
不少人已向漢王說過同樣的話,他不喜歡韓信帶著指教性質的口氣,他不樂意地回道:“將士們的心思我不知道麼?每天我都在將士中走動,聽得多了。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項羽正虎視眈眈注意著我們,稍有風吹草動正好給他抓個正著。一個項羽我們已經不敵,況且還有那麼多剛剛就國的諸侯王,誰敢不遵從項羽的號令?如今東去,等於白白送死!一旦時機成熟,我自會下令返回。”一天清晨,劉邦剛剛起床,忽然急匆匆走進一個軍士:“報告漢王,蕭丞相不見了!”
“怎麼可能!”漢王大驚失色,“消息確切麼?”
“大王,丞相今早出去時,我們親眼所見,但至今未回!”
漢王竭力讓自己穩定下來。過了一小會兒又問:“丞相是如何上路的?帶了何物?”
“丞相一人一騎急匆匆出城,什麼也沒帶。”軍士回答得十分肯定。“莫要驚慌,不會有事,立即派人找找看。”漢王說話間似乎心裡有了點底。
軍士應聲出門,漢王心裡卻一片混亂。蕭何多年來可謂是同甘共苦如同手足一般,決不會不辭而別。何況,目前是一個艱難時期,蕭何更不會舍他而去。但是,有什麼重要事情這麼急,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呢?張良已離他而去,若是再失掉蕭何,他真的不堪設想。
當天黃昏,各路尋找的人都回來了,沒有蕭何的音訊。第二天依然。
漢王寢食不安,不時走來走去,仿佛是熱鍋上的螞蟻。只要外面有人走動,他就急忙發問:“是丞相回來了麼?”
“這個不難,我只要詔令張良則可。”
當韓王送信與張良,要他回到自己身邊時,張良立即就應允了。只是提出,要送漢王一程,數日就會。韓王與漢王情義不薄,對這個請求自然沒有話說。
誰知張良到了陽翟之後,左等韓王不來,右等韓王還不來,不禁焦急起來,猜想項王那兒又出了什麼變故。一切正如張良所料。
項王得知張良送漢王到褒中,心中大怒,責怨韓王放縱張良,不打算讓他歸國了。帶著大批從秦宮擄來的金銀珍寶及美女錦緞,項羽迤邐西行,直向彭城而去。隨軍而行的,還有手無縛雞之力的韓王。
項王見秉性耿直的韓王成天不說話,新怒舊煩一齊湧上來,一到彭城就改封韓王為侯王了。
韓王內心更鬱悶,如今復國無望,連自己的身份也不存在了。張良又不在身邊,苦悶無處可訴,只好借酒澆愁,一天到晚喝得迷迷糊糊的。這一切都被項羽瞅在眼中,他越看越煩,越想越怒,最後忍無可忍,令人一刀把韓王殺了。
什麼事情都是如此,一旦開了頭,就會接二連三來到。
項王殺了韓王之後,同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剛剛平靜下來的天下又出現了混亂。
◎齊、趙反叛了項羽
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卻無論如何不願遷往遼東,想回故地燕國,燕王藏荼自然不想再來個故國舊主,便自作主張把韓廣殺掉了。
那臧荼之所以敢殺韓廣,完全是因為他明白項羽對韓廣不滿,同時又侵害了他個人的利益。他膽敢對別王先斬後奏,就證明他膽大妄為。身為天下之王,此乃禍患,而非福分。此亂剛出不久,另一場紛亂又爆發了。齊、趙首先反叛了項羽。
話說漢王到達了南鄭,立即著手完善自己的人員配置。
自從入關以來,他就打定了主意——拜蕭何為丞相,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他來委派。從秦王那裡拉來的典章簿籍,這時派上了大用場。成竹在胸,蕭何幹起來條理清晰,用不著漢王再操心了。樊噲、周勃、夏侯嬰等皆為將。他們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日夜操練,忙得不亦樂乎。不知不覺之中,已是兩月有餘。這時候,士卒們中間卻升起了一種極不利於漢王的情緒。原來,漢王帶人最先入關,士卒們心中已形成一種統一的思想——沛公要做關中王,他們將隨沛公在關中生活。自古以來,關中生活富裕,又是古代聖賢之君的建都地,誰不留戀那兒?項羽分封沛公為漢王,讓沛公到南鄭建都,當時沛公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漢王一定會在近日內打回漢中的。許多諸侯的部下也追隨而至,大都存有這個想法。
誰知到了南鄭,漢王就忙得不亦樂乎,看那架式像是要下決心在南鄭紮根了,哪裡還有東歸之意。離開故鄉,到了這到處是嘰哩哇啦外鄉音的地方,土地潮濕,吃的都是水上產品,太不習慣了。一天天地過去,許多人思鄉情切,鬥志衰落下來。思鄉之情能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猶如瘟疫一般傳遍了漢王軍中。只要一閒下來,士卒們就三三兩兩地聚到一起,議論紛紛:
“漢王畏懼項王麼?為什麼不行動呢?”
“這樣的蠻夷之地要呆多久?家鄉的父老期待我們回去哩,這下倒好。”
“我想回家,越快越好。”
“在這個鬼地方,我遲早要憋死,不行!”有人開始偷偷逃走了。
……一個,兩個,數量一天天地增加。
消息不斷傳上來,漢王日夜苦思,卻不知如何是好。
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出宮,來到士卒中間。夜幕下,軍營一片安寧。昏黃燈光點點閃亮,和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這時候,一陣陣淒婉的簫聲吹來,悠悠地在空中飄蕩。這是士卒們吹奏的思鄉曲,幾乎每夜都有人吹起。有時候,還能聽到有粗獷的歌聲和簫聲——
“在那遙遠的東方,
有一個小小的村莊,
那兒有我白髮的爹娘,
有我流淚的婆娘……”
“唉——,他們哪裡理解我內心的苦衷呢?”每當此時此刻,漢王都情不自禁地嘆氣。項羽背約,他不能不來到南鄭。但是,沒有一刻他不想著回家。細心的人會注意到,他沒有大建宮殿和各種設施。在這裡,只是權宜之計。一方面,他要勵精圖治,積蓄力量;另一方面則要想方設法尋求最佳的反攻計策。然而,理解他的人太少了。士卒們逃走的不少,有人建議他採取嚴懲之法,強行禁止,他沒有採納。是自己力量不足讓士卒失望,怎麼能要求每個士兵都高瞻遠矚呢?
一天早晨,他剛剛起身,就有人入宮來拜見他。他傳令進來一看,原來是韓信,心中有些不快。這韓信乃是原韓國襄王之孫,頗有點自負。對這種出身貴族自命不凡的人,漢王內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厭煩。
韓信並不在意漢王對他歡迎不歡迎,張口道:“項王分封各位諸侯,都是平曠肥沃之地,惟有大王在此偏遠之所,這不明擺著是看不起大王麼?我看這名義上是封賞,實則是貶謫,自來南鄭已兩月有餘,將士們思歸心切,群情激奮,渴望大王揮師東歸。大王何不趁熱打鐵,奪取山河呢?如果只如大王這般穩坐釣魚船,時間一久,士卒們意志消沉,我們這些山東人就只有老死他鄉了。”
不少人已向漢王說過同樣的話,他不喜歡韓信帶著指教性質的口氣,他不樂意地回道:“將士們的心思我不知道麼?每天我都在將士中走動,聽得多了。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項羽正虎視眈眈注意著我們,稍有風吹草動正好給他抓個正著。一個項羽我們已經不敵,況且還有那麼多剛剛就國的諸侯王,誰敢不遵從項羽的號令?如今東去,等於白白送死!一旦時機成熟,我自會下令返回。”一天清晨,劉邦剛剛起床,忽然急匆匆走進一個軍士:“報告漢王,蕭丞相不見了!”
“怎麼可能!”漢王大驚失色,“消息確切麼?”
“大王,丞相今早出去時,我們親眼所見,但至今未回!”
漢王竭力讓自己穩定下來。過了一小會兒又問:“丞相是如何上路的?帶了何物?”
“丞相一人一騎急匆匆出城,什麼也沒帶。”軍士回答得十分肯定。“莫要驚慌,不會有事,立即派人找找看。”漢王說話間似乎心裡有了點底。
軍士應聲出門,漢王心裡卻一片混亂。蕭何多年來可謂是同甘共苦如同手足一般,決不會不辭而別。何況,目前是一個艱難時期,蕭何更不會舍他而去。但是,有什麼重要事情這麼急,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呢?張良已離他而去,若是再失掉蕭何,他真的不堪設想。
當天黃昏,各路尋找的人都回來了,沒有蕭何的音訊。第二天依然。
漢王寢食不安,不時走來走去,仿佛是熱鍋上的螞蟻。只要外面有人走動,他就急忙發問:“是丞相回來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