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大王,切聽我一言。巴蜀雖然地勢險要,充滿艱險,但總要求生,不至於馬上送命。大王胸懷天下,大志尚未如願,能半途放棄麼?”
“項羽已君臨天下,分封諸王,連義帝都被他趕走了,局勢已定,我還能怎樣呢?”
沛公雖消了點氣,但仍然怒火滿腔,沒好氣地對蕭何道。“大王,那秦王江山一統多年不也亡了麼?何況剛稱王的項羽呢?”蕭何似乎話中有話。沛公不由得注視著他。
“如今局勢是項羽幾倍於我,兵強氣盛,我們去拼,無異於去白白送死。人死了,一切不都完了,大王甘心麼?”沛公此時已徐徐落座。
“當初,湯王、武王都曾事奉過暴君,一個是夏桀,一個是商紂。他們屈而不伸,無非是因時機未到。大王如到了蜀地,能蓄時待勢,克己為民,總有一天會回到關中,獲取天下,大王難道沒有這個自信麼?”
蕭何採用的是激將法。說畢,他看了看張良,張良會意:“蕭何所言極是。且我等尚未上路,分封之事也是項羽一人說了算,或許還有周旋的餘地。”
“有何高見麼?”
“項伯之言項羽十分尊重,如果能讓項伯進言,讓項羽加封漢中之地,就更好了。”
“項伯如何會聽我言?”沛公問。
“自古道:有錢能使鬼推磨。那項伯縱然是項羽叔父,也不會不重名利二字。大王如果厚賂項伯,定可成事。”
沛公想,張良深謀遠慮,凡事機智果斷又料事如神,聽他的不會有錯。項伯收到沛公派人送去的金銀珠寶,心中暗道:“項羽分封天下,給哪個少一點多一點沒多大妨礙,分給沛公多一點,不過給別人少一點罷了,有何不可為的?”
憑著叔侄之情,項伯為沛公說情。項羽想到沛公一路共行,也委實不易,竟答應了,在巴、蜀之外加封漢中郡。
沛公內心稍稍平衡了一些,仿佛平白揀了一個漢中郡。想到這一切都是張良之計所得,不由得內心感激不已,賜給張良黃金百鎰、珠二斗。
張良想到自鴻門宴以來的樁樁件件,暗嘆項伯對自己情深義重:“我雖救他一命,卻敵不過他救沛公一生。為了這份友情,項伯付出的太多了,說不定還有項氏家族。我不能虧待於他,把沛公賜我的珍寶金銀都送與他,也抵不過一份深情厚誼。”當即帶著珍寶送給了項伯,項伯推辭不掉,只好全部收下。四月初,草長鶯飛,萬物鬱鬱蔥蔥。各路侯王結束了慶賀活動,開始各自就國就位。漢王劉邦收拾停當,準備起程前往封國。一些仰慕漢王的將士暗中找到他,要共同去。漢王自然高興,心想:“我前時一些愛民之舉沒有白費。”陸陸續續,他前後收編了幾萬人馬——這些人都來自其他諸侯部下。
走到褒中,已是傍晚時分,漢王依舊令人安營紮寨,生火做飯,讓眾人休息一夜。
夜深人靜之時,張良悄然來到漢王帳中,漢王不知何意,連忙請他上坐,張良沉吟一會,道:“臣要與漢王告別了,明日就走。”
“這是為什麼?難道本王有虧待之處?”漢王大驚失色,立即坐直了身子。
“漢王多心了。臣與漢王情同手足,心靈相通,哪能說到這個!常言道:葉落歸根,張良本是韓人,雖漢王待我情深似海,我也應回歸韓王身邊。如今韓王初封,勢單力孤,我應盡一份輔佐之力,不得不告別漢王。”
漢王面呈戚然之狀,半晌才說:“既如此,我也不強行留你,只是你我相處日久,我又多是依仗於你,這叫我……”
張良連忙阻止漢王:“大王切勿如此這般誇讚,一切功績,全在大王英明及諸位將領機智忠心。”他轉向各將領道:“今後諸位定要竭心盡力效勞漢王,漢王不會虧待諸位的。人生一世,追隨漢王這等忠厚仁義之主,也不算虛度了。”
眾將領也是依依不捨,各敘別情,直到夜半時分方才一一散去。第二天早晨,漢王親自把張良送上東歸路。臨別時,張良乘著一個空隙匆匆對漢王耳語幾句。漢王聽後,一個勁兒點頭示意。至此,漢王才明白,張良是專程送他到此地。
張良漸行漸遠;漢王依然佇立凝望,直到張良的身影消失在東方的山路之中。
懷著惆悵之情,漢王率眾繼續前行。大約有一里路光景,後面一陣喧嚷,隊伍混亂起來,一員將領撥開眾人,飛快趕到了漢王身邊:
“報漢王,後面燃起了熊熊大火,有人把我們身後的棧道燒掉了!”
“知道了,繼續前行!”
漢王連頭也不回,只是督促眾人前行。
又走了幾里路,那個將領又趕上了漢王,怒氣沖沖道:“漢王,在下已打探得知,這棧道乃是張良所燒。”
“知道了,只往前走便是。”漢王依然不動聲色。左右的人一聽忍不住了,紛紛叫罵起來:“張良火燒棧道,不是在斷絕我們回來之道麼,難道叫我等一去不回?”
“後路已斷,我等何以再見父老鄉親?”
“張良是在替項羽打算麼?”
“漢王對他那等寬厚,他竟然過河拆橋,太絕情了!”
“怎能對得起他和漢王相處一場?”漢王默然無語,只由著眾人說去。
原來,這正是張良臨行前對漢王耳語之事,是他為漢王將來計劃的一條妙計。
項羽對漢王的種種戒備之心,沒有人比張良更為明白了。本來,早在霸上時他就打算好要回到韓王身邊。但是為了這條計策,他還是不動聲色地送到這裡。這燒棧道之舉,有兩個目的,一是給項羽看的,表示漢王自絕迴路,並無東歸之心,讓他放下心來。二是給各國諸侯看的——漢王之地道路已絕,若想進犯是難上加難。
不管左右如何叫罵詛咒張良,漢王依然自若。回首與張良相隨的樁樁件件,漢王內心充滿了感激: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張良也!張良邊行邊燒,一直把漢王走過的棧道燒光,才向陽翟而行,去等待韓王回國。
此時韓王仍在項王身邊,只能眼巴巴看著別的諸侯一一歸國,這裡有幾分別人所不知的緣由。
當初,項羽一路西行向關中進發時,韓王沒有及時追隨入關。當時,他勢單力孤,沒有什麼力量,即便追隨,也不能起到呼應的效果。但項王不管他什麼原因,只記得他並未相隨。雖然也分封了韓王。但是,他仍對此耿耿於懷,他召來韓王鐵著臉道:“入關滅秦,你沒什麼功勞,分封天下應該沒你的份。但念你是舊韓王,不能不封。然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韓王想:如果不封為韓王,我如何面對天下?又如何面對韓地百姓?又將來如何與項王相處?無論什麼條件,我都得答應他。於是,他低首道:“請項王明示。”
“你必須召回張良,讓他回到你身邊助你。有了張良相助,韓國會很快興旺起來,我才能放心把韓國交與你。”
“項羽已君臨天下,分封諸王,連義帝都被他趕走了,局勢已定,我還能怎樣呢?”
沛公雖消了點氣,但仍然怒火滿腔,沒好氣地對蕭何道。“大王,那秦王江山一統多年不也亡了麼?何況剛稱王的項羽呢?”蕭何似乎話中有話。沛公不由得注視著他。
“如今局勢是項羽幾倍於我,兵強氣盛,我們去拼,無異於去白白送死。人死了,一切不都完了,大王甘心麼?”沛公此時已徐徐落座。
“當初,湯王、武王都曾事奉過暴君,一個是夏桀,一個是商紂。他們屈而不伸,無非是因時機未到。大王如到了蜀地,能蓄時待勢,克己為民,總有一天會回到關中,獲取天下,大王難道沒有這個自信麼?”
蕭何採用的是激將法。說畢,他看了看張良,張良會意:“蕭何所言極是。且我等尚未上路,分封之事也是項羽一人說了算,或許還有周旋的餘地。”
“有何高見麼?”
“項伯之言項羽十分尊重,如果能讓項伯進言,讓項羽加封漢中之地,就更好了。”
“項伯如何會聽我言?”沛公問。
“自古道:有錢能使鬼推磨。那項伯縱然是項羽叔父,也不會不重名利二字。大王如果厚賂項伯,定可成事。”
沛公想,張良深謀遠慮,凡事機智果斷又料事如神,聽他的不會有錯。項伯收到沛公派人送去的金銀珠寶,心中暗道:“項羽分封天下,給哪個少一點多一點沒多大妨礙,分給沛公多一點,不過給別人少一點罷了,有何不可為的?”
憑著叔侄之情,項伯為沛公說情。項羽想到沛公一路共行,也委實不易,竟答應了,在巴、蜀之外加封漢中郡。
沛公內心稍稍平衡了一些,仿佛平白揀了一個漢中郡。想到這一切都是張良之計所得,不由得內心感激不已,賜給張良黃金百鎰、珠二斗。
張良想到自鴻門宴以來的樁樁件件,暗嘆項伯對自己情深義重:“我雖救他一命,卻敵不過他救沛公一生。為了這份友情,項伯付出的太多了,說不定還有項氏家族。我不能虧待於他,把沛公賜我的珍寶金銀都送與他,也抵不過一份深情厚誼。”當即帶著珍寶送給了項伯,項伯推辭不掉,只好全部收下。四月初,草長鶯飛,萬物鬱鬱蔥蔥。各路侯王結束了慶賀活動,開始各自就國就位。漢王劉邦收拾停當,準備起程前往封國。一些仰慕漢王的將士暗中找到他,要共同去。漢王自然高興,心想:“我前時一些愛民之舉沒有白費。”陸陸續續,他前後收編了幾萬人馬——這些人都來自其他諸侯部下。
走到褒中,已是傍晚時分,漢王依舊令人安營紮寨,生火做飯,讓眾人休息一夜。
夜深人靜之時,張良悄然來到漢王帳中,漢王不知何意,連忙請他上坐,張良沉吟一會,道:“臣要與漢王告別了,明日就走。”
“這是為什麼?難道本王有虧待之處?”漢王大驚失色,立即坐直了身子。
“漢王多心了。臣與漢王情同手足,心靈相通,哪能說到這個!常言道:葉落歸根,張良本是韓人,雖漢王待我情深似海,我也應回歸韓王身邊。如今韓王初封,勢單力孤,我應盡一份輔佐之力,不得不告別漢王。”
漢王面呈戚然之狀,半晌才說:“既如此,我也不強行留你,只是你我相處日久,我又多是依仗於你,這叫我……”
張良連忙阻止漢王:“大王切勿如此這般誇讚,一切功績,全在大王英明及諸位將領機智忠心。”他轉向各將領道:“今後諸位定要竭心盡力效勞漢王,漢王不會虧待諸位的。人生一世,追隨漢王這等忠厚仁義之主,也不算虛度了。”
眾將領也是依依不捨,各敘別情,直到夜半時分方才一一散去。第二天早晨,漢王親自把張良送上東歸路。臨別時,張良乘著一個空隙匆匆對漢王耳語幾句。漢王聽後,一個勁兒點頭示意。至此,漢王才明白,張良是專程送他到此地。
張良漸行漸遠;漢王依然佇立凝望,直到張良的身影消失在東方的山路之中。
懷著惆悵之情,漢王率眾繼續前行。大約有一里路光景,後面一陣喧嚷,隊伍混亂起來,一員將領撥開眾人,飛快趕到了漢王身邊:
“報漢王,後面燃起了熊熊大火,有人把我們身後的棧道燒掉了!”
“知道了,繼續前行!”
漢王連頭也不回,只是督促眾人前行。
又走了幾里路,那個將領又趕上了漢王,怒氣沖沖道:“漢王,在下已打探得知,這棧道乃是張良所燒。”
“知道了,只往前走便是。”漢王依然不動聲色。左右的人一聽忍不住了,紛紛叫罵起來:“張良火燒棧道,不是在斷絕我們回來之道麼,難道叫我等一去不回?”
“後路已斷,我等何以再見父老鄉親?”
“張良是在替項羽打算麼?”
“漢王對他那等寬厚,他竟然過河拆橋,太絕情了!”
“怎能對得起他和漢王相處一場?”漢王默然無語,只由著眾人說去。
原來,這正是張良臨行前對漢王耳語之事,是他為漢王將來計劃的一條妙計。
項羽對漢王的種種戒備之心,沒有人比張良更為明白了。本來,早在霸上時他就打算好要回到韓王身邊。但是為了這條計策,他還是不動聲色地送到這裡。這燒棧道之舉,有兩個目的,一是給項羽看的,表示漢王自絕迴路,並無東歸之心,讓他放下心來。二是給各國諸侯看的——漢王之地道路已絕,若想進犯是難上加難。
不管左右如何叫罵詛咒張良,漢王依然自若。回首與張良相隨的樁樁件件,漢王內心充滿了感激: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張良也!張良邊行邊燒,一直把漢王走過的棧道燒光,才向陽翟而行,去等待韓王回國。
此時韓王仍在項王身邊,只能眼巴巴看著別的諸侯一一歸國,這裡有幾分別人所不知的緣由。
當初,項羽一路西行向關中進發時,韓王沒有及時追隨入關。當時,他勢單力孤,沒有什麼力量,即便追隨,也不能起到呼應的效果。但項王不管他什麼原因,只記得他並未相隨。雖然也分封了韓王。但是,他仍對此耿耿於懷,他召來韓王鐵著臉道:“入關滅秦,你沒什麼功勞,分封天下應該沒你的份。但念你是舊韓王,不能不封。然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韓王想:如果不封為韓王,我如何面對天下?又如何面對韓地百姓?又將來如何與項王相處?無論什麼條件,我都得答應他。於是,他低首道:“請項王明示。”
“你必須召回張良,讓他回到你身邊助你。有了張良相助,韓國會很快興旺起來,我才能放心把韓國交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