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他老人家觀察到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回玉隆闊地區弘法利生的機緣已經成熟,於是命我回家鄉修建道場,教化民眾,利益眾生,並對札熙寺的發展鼎力相助,以報答他們患難與共的一份情義。
1994年春,法王如意寶在多康地區二十幾個州縣弘法期間,不辭辛苦專程到札熙寺,為那裡的僧侶和周邊信眾傳講佛法。當時法王如意寶的聲望如日中天,他蒞臨的每一處道場都成為藏地民眾虔敬頂戴之處。任何一座寺廟若能迎請到法王如意寶,都會感到無比的榮耀。法王如意寶的駕臨無疑是對札熙寺的重要護持。
1998年,札熙寺因所在地地表沉陷而遷往新址。寺廟大經堂竣工時,法王如意寶特賜名“吉祥顯密興盛洲”,祝福並授記了札熙寺日後的興盛。
佛法的弘揚不僅需要寺廟、道場這樣的物質載體,更需要系統聞思、通達三藏、持戒精嚴的僧才。在札熙寺經堂重建的同時,我提出建立佛學院的設想,得到法王如意寶的極力贊成。他說:“建設佛學院,不僅有利於札熙寺的長遠發展,而且有利於培養、輸送人才,弘揚佛法,普利天下。”
2003年,札熙寺佛學院落成,法王如意寶非常歡喜,對其將來的發展寄予厚望,在鄭重觀察緣起後,為佛學院命名“圓滿尊勝洲”。
如今,札熙寺及其佛學院的規模和影響力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如果沒有法王如意寶的支持,札熙寺不會有今天。如果哥寧活佛、根容堪布,還有其他的上師們活到今天,他們一定會欣慰的。
今天,我又站在了老札熙寺的殘垣斷壁前,一如我十四歲那年。
當時還堅持屹立在廢墟旁的哥寧活佛的小屋和寺廟的廚房,如今已不在了。根容堪布修復、法王如意寶講法的經堂也不在了。多吉秋炯仁波切的木屋只剩下搖搖欲墜的框架。
上師們都已離去。老一輩人幾乎走光了。我也從札熙寺最年輕的扎巴之一,變成了札熙寺的老喇嘛。
桑煙裊裊升起。圓滿尊勝洲佛學院的年輕僧侶們供起了護法。祈願違緣盡除,佛法廣弘,一切眾生悉得解脫。
似水流年中,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年輕人又回來,為了同一個囑託和心愿:護持佛法,護持眾生。
希阿榮博
2009年9月9日完成
第三章 放生問答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
十幾年前我在漢地弘法時,曾有居士向我提出有關放生的一些問題。當時的問答後來被整理成文字放到網上,但我一直沒有注意這些文字,這次成利措居士促成正式出版相關文章,請求我重新看一看《放生問答》,這一看發現不少問題。由於我當時漢語表達能力有限,並且時間倉促,聽眾和記錄者在理解上也有一點誤解,種種原因,使整理過的問答錄中某些內容模糊不清,沒有很好地解答提出的問題。於是,我對此作了糾正、補充,並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調整和刪減,希望修訂後的《放生問答》能更好地幫助大家澄清放生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問:什麼是放生?
答:放生,顧名思義,就是從屠刀下、牢籠中把動物解救出來,讓它們活下去,還它們以自由。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都可以放生。對一位大乘佛教徒來說,因為他關注的不僅是幫助其他生命遠離眼前的危險,他還希望眾生能夠從根本上擺脫死亡和痛苦,所以他不滿足於單純地把魚蝦放游江海、讓飛鳥回歸山林。他要充分利用放生的寶貴機會,通過佛教的放生儀軌,使被放的生命與佛法結上緣,在它們的相續中播下未來解脫的種子,這樣,這些生命便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問:放生的意義是什麼?
答:從被放生者的角度說,它暫時遠離了死亡的恐懼和痛苦,如果是按照佛教儀軌放生,則能聽聞到佛菩薩的名號、心咒、佛陀的教法,接觸到甘露水甚至系解脫,並由此因緣在未來究竟解脫一切痛苦。
從放生者的角度說,我們通過如理如法的放生培養菩提心,迅速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積極放生也是在創造善知識長久住世的殊勝緣起。
問:小乘與大乘在放生方面是否有區別?
答:阿底峽尊者說過,大小乘以發心別。小乘修行人深深體會到輪迴的痛苦,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從這種痛苦中擺脫出去,永斷生死,入於涅槃,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這個目的展開。小乘修行人不是沒有慈悲心,不是不關心其他生命的疾苦,只是他的慈悲心還沒有深廣到為了眾生離苦得樂而不顧自己是否解脫的程度。大乘修行人雖然也深刻體會到輪迴的痛苦,也對這輪迴中的一切毫無眷戀,但是他希望一切眾生究竟成佛,而不是自己獨自解脫。大小乘在發心上的這種差別也反映在放生中。
問:同樣的錢,我們怎麼樣更合理地用於放生?
答:不存在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只要是發心清淨、盡己所能去放生就好。不要抱著功利的心態去上供下施,比如花兩千塊錢放生一頭氂牛好呢,還是花同樣多的錢放生一百條魚好呢?是放這種魚好呢還是放那種魚好?這個真的很難說,關鍵看發心,要把幫助眾生解脫痛苦放在第一位。其實你在這樣比較權衡的時候,你關心的已經不純粹是氂牛或魚的福祉,你還很在意放生活動是否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你的目的,比如,完成承諾的放生數量或者獲得更大的功德。放生時一味追求數量,棄大舍貴、擇小選賤是不可取的。慈悲心、菩提心的首要層面是平等,如果只放個頭小、價格便宜的動物而故意避開那些大的、貴的,或者只挑好存活、生命力強的動物,就不平等了,很難圓滿四無量心、菩提心的修持。
總之,放生時最好不要帶著揀擇的心事先想好要買何品種,應當遇見什麼,就買什麼放生。
問:眾生如恆河沙一樣多,我們放生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能有多大意義呢?
答:首先,哪怕只能幫助一個生命減少痛苦,我們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都有意義。解救有情的生命需要具備因緣。佛陀雖然圓滿具足十力四無畏,也只能度化有因緣的眾生,就像陽光雖遍照世界而盲者卻看不見一樣。放生也是這樣,即使你富如帝釋天,也不可能買下所有的生命來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重要的是我們有這個發心,然後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眾生。
問:集體共修放生的意義?
答:集體共修放生的功德不是由所有參加的人平分,而是每人都能得到全體的功德,這在經書里是有記載的,比如大家共同放生一億條生命,凡是參加共修的人都能得到放生一億條生命的這份功德。這種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議,若再加上如理如法地發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一定能夠讓我們迅速清淨業障、積累廣大資糧。
問:放生時因條件所限,能否請別人替我放生?
答:如果發心清淨,真心隨喜,出錢請別人代為放生與自己親自放生,功德應該是一樣的,這麼做也是如法的。不過,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還是儘量親自放生,身語意三門圓滿之善業具有極大的利益,所以不可輕視。
1994年春,法王如意寶在多康地區二十幾個州縣弘法期間,不辭辛苦專程到札熙寺,為那裡的僧侶和周邊信眾傳講佛法。當時法王如意寶的聲望如日中天,他蒞臨的每一處道場都成為藏地民眾虔敬頂戴之處。任何一座寺廟若能迎請到法王如意寶,都會感到無比的榮耀。法王如意寶的駕臨無疑是對札熙寺的重要護持。
1998年,札熙寺因所在地地表沉陷而遷往新址。寺廟大經堂竣工時,法王如意寶特賜名“吉祥顯密興盛洲”,祝福並授記了札熙寺日後的興盛。
佛法的弘揚不僅需要寺廟、道場這樣的物質載體,更需要系統聞思、通達三藏、持戒精嚴的僧才。在札熙寺經堂重建的同時,我提出建立佛學院的設想,得到法王如意寶的極力贊成。他說:“建設佛學院,不僅有利於札熙寺的長遠發展,而且有利於培養、輸送人才,弘揚佛法,普利天下。”
2003年,札熙寺佛學院落成,法王如意寶非常歡喜,對其將來的發展寄予厚望,在鄭重觀察緣起後,為佛學院命名“圓滿尊勝洲”。
如今,札熙寺及其佛學院的規模和影響力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如果沒有法王如意寶的支持,札熙寺不會有今天。如果哥寧活佛、根容堪布,還有其他的上師們活到今天,他們一定會欣慰的。
今天,我又站在了老札熙寺的殘垣斷壁前,一如我十四歲那年。
當時還堅持屹立在廢墟旁的哥寧活佛的小屋和寺廟的廚房,如今已不在了。根容堪布修復、法王如意寶講法的經堂也不在了。多吉秋炯仁波切的木屋只剩下搖搖欲墜的框架。
上師們都已離去。老一輩人幾乎走光了。我也從札熙寺最年輕的扎巴之一,變成了札熙寺的老喇嘛。
桑煙裊裊升起。圓滿尊勝洲佛學院的年輕僧侶們供起了護法。祈願違緣盡除,佛法廣弘,一切眾生悉得解脫。
似水流年中,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年輕人又回來,為了同一個囑託和心愿:護持佛法,護持眾生。
希阿榮博
2009年9月9日完成
第三章 放生問答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
十幾年前我在漢地弘法時,曾有居士向我提出有關放生的一些問題。當時的問答後來被整理成文字放到網上,但我一直沒有注意這些文字,這次成利措居士促成正式出版相關文章,請求我重新看一看《放生問答》,這一看發現不少問題。由於我當時漢語表達能力有限,並且時間倉促,聽眾和記錄者在理解上也有一點誤解,種種原因,使整理過的問答錄中某些內容模糊不清,沒有很好地解答提出的問題。於是,我對此作了糾正、補充,並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調整和刪減,希望修訂後的《放生問答》能更好地幫助大家澄清放生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問:什麼是放生?
答:放生,顧名思義,就是從屠刀下、牢籠中把動物解救出來,讓它們活下去,還它們以自由。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都可以放生。對一位大乘佛教徒來說,因為他關注的不僅是幫助其他生命遠離眼前的危險,他還希望眾生能夠從根本上擺脫死亡和痛苦,所以他不滿足於單純地把魚蝦放游江海、讓飛鳥回歸山林。他要充分利用放生的寶貴機會,通過佛教的放生儀軌,使被放的生命與佛法結上緣,在它們的相續中播下未來解脫的種子,這樣,這些生命便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問:放生的意義是什麼?
答:從被放生者的角度說,它暫時遠離了死亡的恐懼和痛苦,如果是按照佛教儀軌放生,則能聽聞到佛菩薩的名號、心咒、佛陀的教法,接觸到甘露水甚至系解脫,並由此因緣在未來究竟解脫一切痛苦。
從放生者的角度說,我們通過如理如法的放生培養菩提心,迅速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積極放生也是在創造善知識長久住世的殊勝緣起。
問:小乘與大乘在放生方面是否有區別?
答:阿底峽尊者說過,大小乘以發心別。小乘修行人深深體會到輪迴的痛苦,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從這種痛苦中擺脫出去,永斷生死,入於涅槃,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這個目的展開。小乘修行人不是沒有慈悲心,不是不關心其他生命的疾苦,只是他的慈悲心還沒有深廣到為了眾生離苦得樂而不顧自己是否解脫的程度。大乘修行人雖然也深刻體會到輪迴的痛苦,也對這輪迴中的一切毫無眷戀,但是他希望一切眾生究竟成佛,而不是自己獨自解脫。大小乘在發心上的這種差別也反映在放生中。
問:同樣的錢,我們怎麼樣更合理地用於放生?
答:不存在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只要是發心清淨、盡己所能去放生就好。不要抱著功利的心態去上供下施,比如花兩千塊錢放生一頭氂牛好呢,還是花同樣多的錢放生一百條魚好呢?是放這種魚好呢還是放那種魚好?這個真的很難說,關鍵看發心,要把幫助眾生解脫痛苦放在第一位。其實你在這樣比較權衡的時候,你關心的已經不純粹是氂牛或魚的福祉,你還很在意放生活動是否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你的目的,比如,完成承諾的放生數量或者獲得更大的功德。放生時一味追求數量,棄大舍貴、擇小選賤是不可取的。慈悲心、菩提心的首要層面是平等,如果只放個頭小、價格便宜的動物而故意避開那些大的、貴的,或者只挑好存活、生命力強的動物,就不平等了,很難圓滿四無量心、菩提心的修持。
總之,放生時最好不要帶著揀擇的心事先想好要買何品種,應當遇見什麼,就買什麼放生。
問:眾生如恆河沙一樣多,我們放生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能有多大意義呢?
答:首先,哪怕只能幫助一個生命減少痛苦,我們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都有意義。解救有情的生命需要具備因緣。佛陀雖然圓滿具足十力四無畏,也只能度化有因緣的眾生,就像陽光雖遍照世界而盲者卻看不見一樣。放生也是這樣,即使你富如帝釋天,也不可能買下所有的生命來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重要的是我們有這個發心,然後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眾生。
問:集體共修放生的意義?
答:集體共修放生的功德不是由所有參加的人平分,而是每人都能得到全體的功德,這在經書里是有記載的,比如大家共同放生一億條生命,凡是參加共修的人都能得到放生一億條生命的這份功德。這種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議,若再加上如理如法地發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一定能夠讓我們迅速清淨業障、積累廣大資糧。
問:放生時因條件所限,能否請別人替我放生?
答:如果發心清淨,真心隨喜,出錢請別人代為放生與自己親自放生,功德應該是一樣的,這麼做也是如法的。不過,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還是儘量親自放生,身語意三門圓滿之善業具有極大的利益,所以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