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禪讓"禮舉行二十天後,湖廣總督畢沅觸了第一個霉頭.可能是被轄區內的白蓮教攪暈了頭吧,在向朝廷上的奏摺里,他雖然記住了新款抬格,卻不慎造錯了句子,句中皇帝先出現,"上皇"後出現.奏摺看在乾隆皇帝眼裡,頓時了不得.這位搞文字獄已是爐火純青的太上皇立馬火冒三丈,下令將畢沅交部議處,並特地下旨以儆效尤:"本年傳位大典,上年秋間即明降諭旨頒示中外:一切軍國大事,仍行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其外省題奏事件,並經軍機大臣奏定款式,通行頒布.畢沅並不遵照辦理,是何意見?"

  嘉慶的皇帝"蜜月期"才過了一半,乾隆就大煞風景地下了如此一道詔書,實在是將兒子的臉面掃了個一乾二淨.

  當初乾隆在宣布要"禪位"的時候,曾經大張旗鼓大費銀錢地修葺寧壽宮,說是要在退休後入住,可是當禪位儀式結束後,搬遷住處之事卻再也沒聽他提起過.老乾隆仍然占著"養心殿"這個法定皇帝的寢居之處,說:"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宣布自己住慣了不想搬,還要在這裡"訓政如常".無可奈何的嘉慶皇帝只得繼續老老實實地住在太子所居的毓慶宮裡.

  非但如此,印著"嘉慶"字樣的時憲歷雖已在全國通用,卻絕不允許進入紫禁城.在皇宮裡看不到嘉慶紀元的任何東西,只有"乾隆六十一年",就連鑄幣局鑄造的錢幣,也得是"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鑄一半.

  既然嘉慶皇帝不能過問任何軍國政務,那麼能不能主宰自己的後宮呢?答案仍然是:不能.

  在禪讓禮舉行三天後,也就是嘉慶元年的正月初四,嘉慶帝的結髮妻子喜塔臘氏被冊封為皇后.

  然而喜塔臘氏所得到的封后詔書卻與其它皇后不同,其內容很值得回味,開篇就是:"奉太上皇之命",隨後才是正文,"遣東閣大學士王傑為正使、禮部侍郎多永截止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嫡妃喜塔臘氏為皇后."

  得了一封出自公公俯允的封后詔書還不算什麼,更令新任皇后喜塔臘氏難堪的,是乾隆在自己正位中宮的大喜日子裡還同時替自己的丈夫封了一堆妃嬪.這倒也罷了,關鍵是太上皇帝乾隆老兒還特地選定,在兒子和媳婦的這個大喜日子裡大宴賓朋.只不過宴的不是來為皇帝皇后賀喜的賓朋,而是為老頭兒自己大辦"千叟宴".按照從前辦此類宴席的慣例,這個日子選得很有點出奇.因為既非登基周年之慶又非太上皇大壽之日.只能陰暗地揣測是老皇帝誓不讓新任皇帝皇后搶自己的風頭,誓要讓天下官員百姓都知道誰才是帝國的主宰.

  "千叟宴"在康熙年間曾經辦過兩次,乾隆也曾經在自己七十五歲時辦過一回,但是都沒有這回當了"太上皇帝"的宴席辦得風光.據記載,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列名賜賞者五千人.赴宴者上至王公大員,下至兵民匠藝,乃至各國藩王使節,在初四這天集於皇宮的"叟"們超過了八千人.

  由於乾隆有話在前,嗣皇帝必須"朝夕敬聆訓諭",這樣隆重的宴席當然更不例外,更要向中外人等展示父慈子孝,嘉慶帝是必要侍奉的,斷無甩了老子去瞧老婆的道理.

  據朝鮮使節後來的回憶,在這一類的宴席上,"太上皇帝御筵於寶座前,皇帝宴位於太上皇帝寶座東次.""宴響之時,侍坐上皇之側,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矚.""終日宴戲,初不游目.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

  總之,在為乾隆太上皇歌功頌德的歡呼聲中、在"千叟"們魚貫出入宮庭的繁忙中,嘉慶皇帝既分身乏術又不敢招惹老子的疑心,喜塔臘氏成為天下之母的日子,就這麼亂七八糟地過去了.

  從此,已經二十餘年沒有皇后的清王朝有了皇后.坤寧宮也終於有了名義上的主人.只是喜塔臘氏並不能遷居到那所皇后之宮,做為"嗣皇后",她仍然要小心謹慎地和丈夫一起在太子宮裡生活.

  二、難堪的丈夫

  在中國歷史上,"禪讓"的事情曾經多次發生.

  "禪位",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傳說中就有堯舜禹之禪.但是這樣心甘情願的異姓禪位,真相如何令人存疑.

  在有據可查的歷史上,"禪位"於異姓的皇帝倒也是有的,曾有人統計過,這類禪讓在秦以後發生過十幾次,依次是:漢劉嬰禪位新王莽、漢獻帝禪位魏曹丕、魏常道鄉公禪位晉司馬炎、晉司馬德文禪位宋劉裕、宋順帝禪位齊高帝、齊和帝禪位梁武帝、梁敬帝禪位陳武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北齊高洋、西魏恭帝禪位北周宇文覺、北周靜帝禪位隋公楊堅、隋恭帝侑禪位唐公李淵、唐哀帝禪位朱溫、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宋太祖.只是隱藏在這些禪讓背後的真相都是不美好的,而禪讓者最後多數也沒能落得了好果子吃.

  至於禪位於子孫之事,雖然不多但也屢見不鮮,北宋有過徽宗禪位於欽宗,南宋發生的次數更多,宋高宗一人就禪過兩次,一次是禪給親生兒子元懿太子,一次是禪給養子宋孝宗;宋孝宗則禪給了兒子宋光宗,宋光宗則禪給了兒子宋寧宗.再往前算,還有北魏獻文帝禪位於兒子孝文帝,北周宣帝禪位給兒子周靜帝,唐睿宗禪位給兒子唐玄宗、唐玄宗禪位給兒子唐肅宗……

  所有的這些禪讓,有的是被迫,有的是自願,無論發生的情形如何,禪讓之後的"太上皇"們,基本都是貨真價實地離開了權力中心了.但這事到了乾隆身上,可就沒這麼便宜了.

  禪讓的熱鬧過後,世間百姓都對老皇帝甘心讓位的舉動崇敬不已.乾隆皇帝的名聲既已撈著了,禪讓的實質他也就懶得理會了.他絕不願意宋高宗禪位後還要向兒子伸手要錢花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宣稱自己絕不會象從前的皇帝那樣懶惰,而是要發揮餘熱.潛台詞當然就是絕不重蹈前人覆轍,防兒子之心比禪讓之前那是有增無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