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英宗對於當年太監建議廢后之事記憶猶新,他也非常清楚這件事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只是他一直以為自己能夠永遠將妻子保護在自己的身後,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死會在了前頭.他非常擔心周貴妃將要報當年之仇,借兒子的勢欺凌錢皇后,甚至於廢除她的皇后名位,更甚至於逼錢皇后殉葬.

  於是,在口授遺詔叮嚀之後,英宗還特別面囑自己的繼承人皇太子:"皇后名位素定,當盡孝以終天年."

  這樣說了之後,英宗仍然覺得不放心,怕兒子終會屈服於生母的意志.於是他又緊拉著大學士、顧命大臣李賢的手,反覆叮嚀:"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李賢流著眼淚退出英宗的寢宮,將這句話添在了遺詔冊上.

  英宗的一生政績平平,更釀成了險些傾覆國家基礎的大難.然而他卻留下了"罷宮妃殉葬"的遺言,雖然有很多人認為這與他極力保障錢皇后有關(因為景帝死時,英宗仍然下令其宮妃唐氏等人殉葬),卻無法抹殺這確是一樁德政的事實.在英宗之前,即使是威德的成祖朱棣、仁善的仁宗朱高熾、英睿的宣宗朱瞻基,都沒有做出過這個決定,都未能想到要更改這樁自私的陋習.因此,這個決定被稱為"千古帝王盛節",也堪稱是英宗一生中最為亮眼的光芒.

  明王朝的宮妃殉葬制度,一般認為是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據《大明會典》記載,朱元璋死時遺命所有妃嬪及侍寢宮人盡數自縊殉葬,殉死者共計38人(或說超過40人).事實上早在朱元璋留下這條遺詔之前,朱明皇室就已經開始了妻妾殉葬之風.開為夫殉葬之風的皇族貴婦,是朱元璋的第二子秦愍王朱樉的嫡妻王氏與次妃鄧氏.當朱樉於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之後,這兩個女子一起殉葬了.

  不過細考王氏鄧氏的背景,不難發現她們的殉葬真相不可告人,即:九成九是出自被迫.

  王氏是元王朝的死忠擴廓貼木兒王保保的妹妹,養爺爺是元王朝的梁王阿魯台.當兩個哥哥為元王朝而與新興的明王朝兵戎干戈不止的時候,年紀幼小的王氏還留在爺爺的封地汴梁(開封).隨著節節勝利的明軍攻占汴梁,王氏也就成了明王朝的戰利品.為了招降王保保,朱元璋這才選定王氏做秦王妃.然而王保保並不吃這一套,拒不投降.後來王保保死了,朱元璋徹底斷了招降的念頭,也就不把王氏當回事了,另為朱樉選立了一個次妃郭氏,即明王朝開國功臣之一鄧愈的女兒.然而鄧氏的娘家也未能善保始終,鄧氏的大哥鄧鎮娶了另一位開國功勳李善長的外孫女為妻,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定為大逆罪誅殺,鄧鎮也被牽連其中丟了性命.朱元璋對朱樉這個兒子也日益不滿,朱樉死後得了父親一個帶貶義的"愍"為諡號還不算,朱元璋就連頒諡詔書都沒忘了訓斥死兒子"不良於德".娘家夫家一至若此,王氏鄧氏這兩個女人除了死,也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自朱元璋開宮妃殉葬之制、建文帝又追封殉死妃嬪及其家族以後,軟硬兼施的節烈之風也就在朱明皇家愈演愈烈,並逐漸波及勛戚大臣之家,隨即在民間形成風尚.根據記載,明成祖朱棣妃嬪殉葬16人,侍寢宮人逾30人;明仁宗殉葬皇妃有記載追諡者五人,包括生育了三個皇子的郭貴妃;明宣宗殉葬皇妃10人,宮人十餘人;景帝死後不但有妃唐氏等數人殉葬,就連他的廢后汪氏,若非英宗在大學士李賢勸阻下改變主意,都差點拋下兩個女兒被殉葬了.

  除了皇帝的妃嬪宮娥從殉,親王郡王的妻妾殉葬者也眾多.

  從各種記載來看,殉葬的皇族女子中或者也不乏自願者,如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棟嫡妻郭氏.她與朱棟感情很好,前後生育了四個女兒.由於沒有兒子,朱棟死後封國被除.郭氏大約是思夫心切,又自責未能為丈夫生下繼承人,便在朱棟去世一個多月的時候自殺了.

  然而在大多數時候,殉葬的女人都是極其不甘願的.成祖朱棣宮妃韓氏是高麗人,在朱棣死後曾經多次哀求能回歸故里侍奉父母,都被成祖之子仁宗斷然拒絕,最終不得不自殺殉葬.沒有兒子的王妃嫡妻雖然也殉葬,多數也是迫於皇家慣例;至於大臣之家的殉葬事例就更是瞞不了明眼人.曾有好事者統計過殉葬的勛戚之家女子名錄,總結出儘是姬妾從殉,感憤之下譏諷道:"烈婦俱妾媵,豈妾獨厚,而妻獨薄耶?意者有呂后、袁紹夫人之妒,而出於不得已也."

  有時陋習成為慣例之後,是非常可怕的,明英宗十三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足以成為證明.

  當時是正統四年(公元1439)六月,周憲王朱有燉重病,當自知將要不起的時候,這位博學的親王明白自己的死日也是妻妾們的死期,自己沒有兒子,自己的女人們沒有依靠,無論是嫡妻還是姬妾,不會有任何一個逃得過劫難.不願妻妾死於非命的朱有燉遂上書英宗,希望"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英宗答應了叔祖父的請求,派人將批覆迅速送往開封.然而再快的馬也沒能趕上死亡的腳步.病床上的朱有燉終於沒能撐到旨意到達的那一天.宣詔者走後第十天,周王府報喪的人就已經到了北京城.報喪人同時帶來的,還有朱有燉妻妾七人"從殉"的消息.為了皇家的臉面,英宗給朱有燉的嫡妻鞏氏上諡號"貞烈",給姬妾施氏、歐氏、韓氏、陳氏、張氏、李氏都上諡號"貞順",給予一品禮的厚葬.然而對於殉葬的真相,他卻從此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這件事,也被後人視為英宗止殉葬事的前因.

  在留下"止殉葬"這道令世人感恩不己的詔令的第二天,三十六歲(虛歲38)的英宗離開了人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