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武后和宰相們也知道,如此大動作不可能不引起世人非議,格外重視收徠朝臣,名將舊相劉仁軌就是其中之一.這時的劉仁軌已經八十三歲,很有威望,武后特地命他為"西京留守",並寫信給他說:"昔漢以關中之事委蕭何,今托公亦猶是矣."劉仁軌雖然年老,但是朝中事務都看得明明白白,他回信給武后,表示自己年老難任,並說"呂氏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勸武后不要重蹈覆轍.

  其實這樣的勸誡毫無作用.權力一旦在手,無論願意不願意,都只能被它驅使著往前走,後退只有死路一條.但初掌大權的武后並不想得罪老臣,因此她特派侄兒武承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劉仁軌,信中說:"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就足夠了,劉仁軌見好就收,也不曾再出頭干涉朝政治理.免了武后的麻煩.

  民間輿論也是武后關注的一面.有十幾名羽林軍官去酒坊找樂子,閒聊中有一人發牢騷說:"兄弟們冒著風險擁立了新皇帝卻沒得到什麼封賞,早知如此,還不如擁戴廬陵王一直當皇帝呢!"眾人斥喝戲笑,也沒把他這句話當真.誰知同伴中的一人卻悄悄起身,趕往皇宮密告.酒宴未散,抓捕的軍隊就已經包圍了酒坊.結果,發牢騷的被處斬,席中諸人不管聽到沒聽到那句戲話,都被安上知情不報的罪名絞死.告密者官至五品,十幾名同伴的性命為他換了一身淺緋金帶的新官袍.

  這位新晉五品官的升發之道,當然被眾口一詞地咒罵了個底朝天.然而更多的人在道貌岸然地指責此行徑的同時,暗地裡卻滿心的艷慕.告密就此成風.

  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妥當.而這時距高宗去世還不滿一百天,一切就發生在他的靈柩不遠處.

  八月十一日,高宗終於入土為安,睡進了他的乾陵,可以對地面上妻兒子孫們的事情眼不見心不煩了.

  此時的武后,已經迅速地掌握了王朝的軍政要害.對於這些,武后的侄兒武承嗣滿心歡喜,他期待自己也有登天的那一日,卻又從父親和表兄弟們的遭遇中明白姑母不容他人染指權力,冥思苦想之後他奏請追封武家先祖為王.武后當然樂於光宗耀祖,打算照辦.

  裴炎得知此事,立即勸阻說:"太后母臨天下,應當凡事至公,不可以私偏自己的親屬.難道忘了漢朝呂氏家族是怎麼敗落的嗎?"

  武后反駁道:"呂雉將權力交給親屬生者,所以才會敗;我只不過是追尊亡者,有什麼關係!"裴炎堅持道:"凡事都要防微杜漸,怎麼可以隨便呢!"武后根本不聽裴炎的那一套,堅持追尊了自己的祖先,只是稍打了個折扣,把七代祖減為五代祖.死了五十多年的武士彠成了魏王,而武承嗣做為武家的繼承人,不動聲色地也就輕易成了新任魏王.

  在此之前,武后已經將唐王朝的旗幟、官職名稱、服色、都城名、紀元全部改了個遍,如今再追尊諸祖,隱然已有改換天下的氣象.不過這一切看在眾人眼裡,卻並沒有多少意外.原因很簡單,高宗在世時,李唐王朝的這些職官輿服城名紀年,早就被來回地改過多次,大家早已看花了眼.至於追封武后祖上,那更是高宗常辦的事,人們早已習慣成自然了.

  不過無論如何,皇帝正當盛年,卻由太后臨朝稱制,也太說不過去了.李唐宗親都對諸武心驚膽戰.可嘆的是李唐王朝經過三代皇帝之後,龍子鳳孫們大多數已經完全沒有了祖先的驍勇,面對武太后的所有舉措,他們都只能在心裡憤憤然,卻只能束手待斃,沒有一個敢站出來反對.朝臣也是一樣,武太后雖然為所欲為,卻並沒有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反而多有封賞,再加上畏懼身邊人告密,就更不管閒事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武太后的賞賜.李勣(本姓徐)的孫子李敬業、李獻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盩厔尉魏思溫等人就在武氏臨朝後分別因犯事被貶官出京去南方.途中眾人聚於揚州,都為自己丟官去職憤憤不平,對武后牢騷滿腹,議論之後一個大膽的主意冒了出來:以匡復廬陵王李顯為名起兵造反,討伐武后.於是,一篇極盡謾罵之能事的《討武檄文》出爐了.檄文所到之處,果然也很有效驗,旬日間就聚了十餘萬人馬.

  李敬業剛一造反,武后就下令改其李姓為徐姓,檄文也被武太后看見了,對其中的內容她不以為然,但其中文才卻頗令她驚嘆,問身邊人:"這文章是誰寫的?"左右答:"駱賓王."武太后不禁嘆息道:"這就是宰相的過失了.這人有如此才華,怎麼會流落貶官?"

  駱賓王雖有文才,卻沒有從政領兵之才,徐敬業也不例外.廬陵王李顯這時遠在湖北房州,怎麼可能聯絡得到揚州?"匡復廬陵王"的旗號很快就不管用了,"匡復府上將"也眼看就干不下去.於是新的主意又冒了出來:徐敬業不知從哪兒找到一個長得與章懷太子李賢相象的男人,對眾人聲稱:"故太子沒有死,逃亡在此城中,命令我等起兵."這名倒霉的帥哥從此就被徐敬業等人擺在了檯面上,成了他們挾持的傀儡.不知道他心裡有何感想,是不是應該長嘆自己千不該萬不該,不該長得太一表人材,結果"紅顏薄命"?

  徐敬業造反,從口號到檄文都前言不搭後語,如今又搞出一個"章懷太子",就更漏洞百出.朝臣們即使反對武后舉措,也不可能以為徐敬業等人是正義之師.徐敬業剛一起事,高宗朝的舊臣武將們就紛紛領命出征,徐敬業很快就招架不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