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十四歲的鄧綏成了寡婦,也成了東漢王朝的又一位太后.

  要做太后,第一個前提就是得有兒皇帝.然而此時的和帝後宮中並沒有一個皇子的身影.朝中的大臣們都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新寡的鄧綏卻向公卿們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和帝早有皇子,都養在民間.

  原來,和帝前後有十餘名皇子夭折,到後來他自己都開始疑心後宮中另有玄機,有人暗中加害自己的子嗣.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和帝養母竇太后及其家族的結局,很容易就聯想得到,是不是有受恩於竇氏的宮人內監在其中擔任了復仇的角色.但是猜測歸猜測,深宮幽暗,怎樣追查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和帝終於不得不認輸,放棄了追查.惹不起躲得起,往後再有皇子降生,就一律秘密抱出皇宮,寄養在民間.現在和帝死了,鄧綏做為最清楚內情的人,立即派人從民間將皇子接回皇宮.

  被接回來的皇子有兩位,一個是八歲的劉勝,一個是剛滿百日的劉隆.

  按照儒家"嫡長制"的繼承法則,劉勝是當然的小皇帝.只是這位皇子不知道怎麼回事,從娘胎里就帶來了毛病,而且還是"痼疾".當然,真要堅持儒家禮儀的話,這根本就不成為問題.更何況朝臣們都認為,這個"痼疾"完全不影響他擔任皇帝.——照這樣推測,劉勝可能是有某種天生的外表缺陷,如兔唇枝指一類或腿腳殘疾,絕不是後來晉王朝的司馬衷先生那樣的智力缺陷.

  然而多年來一向表現得循規蹈矩、講究儒家道義、淡泊名利的鄧綏,在這個時候忽然變得讓所有的人都不認識她了.——也許這才是真實的鄧綏,更也許她從後宮中吸取了更多的經驗教訓.

  在鄧綏看來,劉勝已經八歲,無論如何都是自己養不親的,只有襁褓中的劉隆,才有可能讓自己象當年的馬明德皇后那樣,養出一個完全只認自己做母親、認自己的家族做舅家的皇帝.於是,她做出了一個完全違背儒家和皇家習慣的決定:迎立少子劉隆為帝,八歲的哥哥劉勝被封為平原王.大概是有鑑於和帝從前屢次在宮中喪子的慘痛經驗,更有可能是要牢牢看住朝中頭號重臣的行動,她還增加了一項遭人非議的決策:讓太傅張禹留宿禁宮,五天才許回家一次.

  即使這樣,鄧綏仍然覺得不放心.

  史書上這樣形容鄧綏的心思:"太后以帝幼弱,遠慮不虞".一個真正做母親的人,空口白牙地怎麼就會捨得想到兒子可能會早死呢,這不是咒兒子嗎?更何況小兒子即使夭折,現成地就有一個年已八歲的哥哥在,立即補上就行,能有什麼"不虞"?說白了,對於鄧綏來說,"不虞"正是劉勝原本在情在理的即位之事.她不能讓事情脫離自己的掌握.為了防止這樣的意外,她要來一個雙保險:萬一劉隆當真又重蹈了十幾個哥哥的覆轍,那麼誰能繼位?難道能讓劉勝補上?自己已經否認了他一次,他重新做上皇帝並成年掌權後,他和他的親信以及外戚家族是絕對會大行報復的.

  延平元年(公元106)三月,按照慣例,在舉行了和帝的葬禮之後,和帝的四個兄弟們:前廢太子清河王劉慶、濟北王劉壽、河間王劉開、常山王劉章,都要帶著家眷返回各自的封國.然而就在他們打算起身的時候,鄧太后宣布了一個讓人們意外的命令:留下前廢太子劉慶的長子、十三歲的劉詁.同時被留下的還有劉慶的王妃、劉祜的嫡母耿姬.

  有了劉慶做後備,鄧綏的第二道保險在四月也開始了:大哥鄧騭從一個中級武將直接提拔為上蔡侯、車騎將軍、待遇等同三公,成為百官之長並掌管兵權;弟弟黃門侍郎鄧悝則頂上大哥的空缺為虎賁中郎將,與大哥上下呼應;另兩位兄弟鄧弘、鄧閶都晉封為侍中,成為文官中的首領級人物.

  當初鄧綏做皇后的時候,主動推辭兄長升官機會的舉動到這裡已經真相大白:那全是做出來矇騙皇帝的假象而已.

  在她做皇后的時候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和帝想要追封鄧綏的父親,三公之一的司空陳寵堅決反對.當時鄧綏表現得十分謙恭柔婉,毫無怨言,和帝也仍然堅持追封了鄧訓.照說事情就應該到此為止.誰知鄧綏早已記恨,等到她成為太后,陳家就算是晦氣罩了頂.陳寵倒是死得早,他的兒子陳忠卻沒法擺脫困境.在鄧綏攝政期間,無論他如何盡忠職守,都得不到晉升的機會,小鞋一穿就是十八年.

  所有的準備都做到十足十,鄧綏開始了自己名義上的太后、事實上的女皇生涯.

  話說回來,除了在選擇儲君的問題上有私心雜念之外,鄧綏實在是勤政愛民的,她的憂國憂民程度,遠遠超過歷史上絕大多數的的男性君主.

  六月初,聽說有三十七個郡與封國大雨成災,鄧綏當即頒布詔書,削減太官、導官、尚方、內署的各種御用衣服車馬、珍餚美味和各色奢靡富麗的用品.還下令除了供奉皇陵祠廟以外,不得使用精白米麥,自己以身作則,每日早晚只吃一次肉食.以往太官、湯官的固定費用每年將近二萬萬錢,也削減至數千萬錢.各郡、各封國的貢物,都將數量削減一半以上.宮廷內部也開源節流:上林苑的獵鷹、獵犬全部賣掉;各地離宮、別館所儲備的存米、乾糧、薪柴、木炭,也一律下令減少.

  六月二十一日,鄧綏又再次下詔,遣散皇宮中的部分宮人,多年來因為刑法嚴峻而被罰沒入宮為奴婢的皇族成員一律免罪,成為自由的平民.

  鄧綏雖然長年處於深宮,卻早已廣泛留意民間的消息,因此在七月十五日她又頒布一道敕令,疾言厲色地對主管官員訓斥道:"近來水災為患,然而各地官員為了粉飾太平,求取前途虛名,往往隱瞞災情,報喜不報憂,明明是作物失收農田毀壞,報成墾田增加;明明是百姓流散,卻報成是增加戶口;隱瞞轄區內的重大犯罪,使不法之徒得不到懲處;不按規定任免官吏,舉薦名不符實的'人材'.最終將這些禍害轉嫁在百姓身上.而你們這些京官卻與地方官員互相包庇勾結,既不知畏天更不知愧疚於人.從現在起,對不法官員的懲罰將加重.你們這些二千石高官必須認真核查百姓所受的傷害,免除他們的賦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