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這個提議很大膽,因為此時李克用的沙陀兵正給帝國的北方以很大的壓力,屢招不降,並且牽制了一部分朝廷兵力,多少算是一個大患。
復光知道王重榮的疑慮,他補充道:“其實李克用也早有徇國之志,所以不聽朝命,是因為與河東鄭從讜有過節而已。若誠以朝旨曉諭鄭公召之,克用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
復光也是一個資格頗老的宦官,為人慷慨任氣,頗善籌略,在黃巢起兵之初,就出為外鎮監軍,領兵作戰中立有功勞。他和那些只知頤指氣使的宦官監軍不同,既善指揮,又善撫士卒,因此很有點名望。但是他此番提出的建議卻多少有點出於私心,因為他的養父內常侍楊玄價早先曾經當過鹽州監軍,在招撫沙陀的過程中與李國昌有很大的交情,復光本人對此也並不諱言。既然對公對私都有利可圖,復光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很正常的了。
王重榮稱善,報與朝廷宣慰使王徽。王徽亦以為然。兩人再報王鐸,王鐸同意了這個提議,遂以天子名義頒諭鄭從讜召李克用領兵入援。王鐸時為掛帥出征的首相、諸軍都統,有這種便宜從事的權利。一個月不到,李克用即率一萬七千沙陀、韃靼兵入戰。取道河東時,克用尚不敢從太原過境,只與數百騎在晉陽城下與鄭從讜告別。從讜儘管無奈,但也顧全了大局,很客氣地送走了這個老對手,還贈了他不少馬匹器具。
李克用的參戰大大改變了力量對比,對戰局起了一個關鍵性的作用。十二月,克用兵渡過黃河,進據同州。第二年的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正月,敗黃巢弟黃揆部於沙苑;二月,與河中、易定、忠武三軍會合,在成店至梁田陂苦戰一日,大敗尚讓十五萬部眾,俘斬數萬,伏屍三十里,進圍華州,逼近長安;三月,又與王重榮在零口再破黃巢軍,拔華州;四月初四,再與諸軍合趨長安,於渭橋擊敗反擊的黃巢軍;初八,李克用率先從光泰門打入長安。在圍攻諸軍中,克用功勞最大,五月,朝廷加賜“同平章事”之銜。
帝國滅亡的格局形成了:李克用是外族武裝,朱全忠是歸附叛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義武節度使王處存、邠寧節度使朱玫等則是擁有重兵的大鎮,徐州的時溥、許州的周岌等人又是平亂過程中羽翼漸趨豐滿的地方軍將,再加上東走的黃巢,在蔡州、洛陽一帶鬧事的秦宗權、諸葛爽皆非良善之輩,孱弱的朝廷何以處之!
更為麻煩的是,天下勢既不再有九九歸一回到中央政權領導下的必要,那麼人人都可以取而奪之。由此而來,這些勢力之間便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在此時,朱全忠與李克用二人首先結下了怨仇。
挑起事端者是朱全忠。全忠此際雖被升為宣武節度使,但在擊退黃巢收復長安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大的功勞,因而自身的勢力也很一般。這對於一個野心十足的人來說,無疑是最痛苦的事情,他當然不可能甘於現狀。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黃巢退出長安後,仍然不失強勁,東部戰場上的朱全忠、時溥、周岌等本非強旅,對抗中都感到有點窘迫,不得不再求援於李克用。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二月,克用率五萬人進援。五月,到達全忠部所在的汴州。李克用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一支,對朱全忠而言,自然是日後最強勁的對手,全忠要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於情於理,都必須痛下毒手。所謂今日不除,必為大患。但克用擁有強兵五萬,全忠根本不是對手,要除掉這個心腹之患,只能智取。
這天,李克用到達汴州後,大軍在城外紮下營寨,本人並不進城。全忠遣人固請,克用礙不過面子,便同意入城。
全忠在克用下榻的上源驛中置酒布樂,盛陳美食,款待克用。席間,全忠殷勤勸酒,禮貌極恭,打消了克用的疑慮。克用在當時諸鎮首領中年紀最少,只有二十八歲,少年氣盛,倒也並不把全忠放在眼裡,他與親將們見全忠不足為意,便縱酒豪飲起來,克用乘酒使氣,說話間對全忠不無譏諷侮辱之語。全忠氣在心裡,表面卻不動聲色。
這頓酒一直吃到日暮時分,克用來人皆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全忠派將領楊彥洪先用捆綁在一起的舊戰車作為路障堵住去路,然後發兵包圍了上源驛。先將哨兵斬殺,接著亮出兵刃,高聲吶喊,沖向驛中。
克用的十幾個親兵首先被呼聲驚起,奮身而上,與衝到門口的偷襲者格鬥。房中,克用尚在夢中,對發生的事渾然不知。其侍從郭景銖發覺有變,急忙把克用推到床下,用涼水澆到他的臉上,克用這才睜開眼睛,甦醒過來。克用不愧為久經沙場的勇士,馬上就反應過來,來不及抹淨臉上的水,站起來就張弓拔箭,與親兵薛志勤對門外射擊,一下就射死數十人。
也是克用命不該絕。恰在此時,突然天色有變,雷電大作,大雨傾盆而下,澆滅了來犯者手中的火把,四周晦冥一片。薛志勤扶著克用帶著身邊的幾個親兵翻牆而出,乘著電光突圍。數人且戰且退,殺開一條血路,最後登上汴州南門,縋城而下,奔回營中。在這次事變中,只有克用等數人倖存,有三百多人不及逃出.皆被全忠兵所殺。
克用逃回營中,本擬起兵報復,被其妻劉氏勸止,只是移書責難全忠。克用雖然暫未報復,但從此與全忠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二人在大唐帝國的最後二十年裡,相與爭鬥不息,共同書寫了一段兵戈紛紜、天下大亂的歷史。
復光知道王重榮的疑慮,他補充道:“其實李克用也早有徇國之志,所以不聽朝命,是因為與河東鄭從讜有過節而已。若誠以朝旨曉諭鄭公召之,克用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
復光也是一個資格頗老的宦官,為人慷慨任氣,頗善籌略,在黃巢起兵之初,就出為外鎮監軍,領兵作戰中立有功勞。他和那些只知頤指氣使的宦官監軍不同,既善指揮,又善撫士卒,因此很有點名望。但是他此番提出的建議卻多少有點出於私心,因為他的養父內常侍楊玄價早先曾經當過鹽州監軍,在招撫沙陀的過程中與李國昌有很大的交情,復光本人對此也並不諱言。既然對公對私都有利可圖,復光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很正常的了。
王重榮稱善,報與朝廷宣慰使王徽。王徽亦以為然。兩人再報王鐸,王鐸同意了這個提議,遂以天子名義頒諭鄭從讜召李克用領兵入援。王鐸時為掛帥出征的首相、諸軍都統,有這種便宜從事的權利。一個月不到,李克用即率一萬七千沙陀、韃靼兵入戰。取道河東時,克用尚不敢從太原過境,只與數百騎在晉陽城下與鄭從讜告別。從讜儘管無奈,但也顧全了大局,很客氣地送走了這個老對手,還贈了他不少馬匹器具。
李克用的參戰大大改變了力量對比,對戰局起了一個關鍵性的作用。十二月,克用兵渡過黃河,進據同州。第二年的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正月,敗黃巢弟黃揆部於沙苑;二月,與河中、易定、忠武三軍會合,在成店至梁田陂苦戰一日,大敗尚讓十五萬部眾,俘斬數萬,伏屍三十里,進圍華州,逼近長安;三月,又與王重榮在零口再破黃巢軍,拔華州;四月初四,再與諸軍合趨長安,於渭橋擊敗反擊的黃巢軍;初八,李克用率先從光泰門打入長安。在圍攻諸軍中,克用功勞最大,五月,朝廷加賜“同平章事”之銜。
帝國滅亡的格局形成了:李克用是外族武裝,朱全忠是歸附叛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義武節度使王處存、邠寧節度使朱玫等則是擁有重兵的大鎮,徐州的時溥、許州的周岌等人又是平亂過程中羽翼漸趨豐滿的地方軍將,再加上東走的黃巢,在蔡州、洛陽一帶鬧事的秦宗權、諸葛爽皆非良善之輩,孱弱的朝廷何以處之!
更為麻煩的是,天下勢既不再有九九歸一回到中央政權領導下的必要,那麼人人都可以取而奪之。由此而來,這些勢力之間便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在此時,朱全忠與李克用二人首先結下了怨仇。
挑起事端者是朱全忠。全忠此際雖被升為宣武節度使,但在擊退黃巢收復長安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大的功勞,因而自身的勢力也很一般。這對於一個野心十足的人來說,無疑是最痛苦的事情,他當然不可能甘於現狀。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黃巢退出長安後,仍然不失強勁,東部戰場上的朱全忠、時溥、周岌等本非強旅,對抗中都感到有點窘迫,不得不再求援於李克用。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二月,克用率五萬人進援。五月,到達全忠部所在的汴州。李克用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一支,對朱全忠而言,自然是日後最強勁的對手,全忠要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於情於理,都必須痛下毒手。所謂今日不除,必為大患。但克用擁有強兵五萬,全忠根本不是對手,要除掉這個心腹之患,只能智取。
這天,李克用到達汴州後,大軍在城外紮下營寨,本人並不進城。全忠遣人固請,克用礙不過面子,便同意入城。
全忠在克用下榻的上源驛中置酒布樂,盛陳美食,款待克用。席間,全忠殷勤勸酒,禮貌極恭,打消了克用的疑慮。克用在當時諸鎮首領中年紀最少,只有二十八歲,少年氣盛,倒也並不把全忠放在眼裡,他與親將們見全忠不足為意,便縱酒豪飲起來,克用乘酒使氣,說話間對全忠不無譏諷侮辱之語。全忠氣在心裡,表面卻不動聲色。
這頓酒一直吃到日暮時分,克用來人皆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全忠派將領楊彥洪先用捆綁在一起的舊戰車作為路障堵住去路,然後發兵包圍了上源驛。先將哨兵斬殺,接著亮出兵刃,高聲吶喊,沖向驛中。
克用的十幾個親兵首先被呼聲驚起,奮身而上,與衝到門口的偷襲者格鬥。房中,克用尚在夢中,對發生的事渾然不知。其侍從郭景銖發覺有變,急忙把克用推到床下,用涼水澆到他的臉上,克用這才睜開眼睛,甦醒過來。克用不愧為久經沙場的勇士,馬上就反應過來,來不及抹淨臉上的水,站起來就張弓拔箭,與親兵薛志勤對門外射擊,一下就射死數十人。
也是克用命不該絕。恰在此時,突然天色有變,雷電大作,大雨傾盆而下,澆滅了來犯者手中的火把,四周晦冥一片。薛志勤扶著克用帶著身邊的幾個親兵翻牆而出,乘著電光突圍。數人且戰且退,殺開一條血路,最後登上汴州南門,縋城而下,奔回營中。在這次事變中,只有克用等數人倖存,有三百多人不及逃出.皆被全忠兵所殺。
克用逃回營中,本擬起兵報復,被其妻劉氏勸止,只是移書責難全忠。克用雖然暫未報復,但從此與全忠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二人在大唐帝國的最後二十年裡,相與爭鬥不息,共同書寫了一段兵戈紛紜、天下大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