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臨行前的一天,秋瑾正在屋裡整理書櫥中的詩箋。下女送來了報紙,她沒在意,順手放到一邊,因為她知道無非就是些日本軍士如何如何驍勇善戰,如何讓俄國人頭痛。
不一會兒,陳伯平忽然興沖沖奔進屋來,見秋瑾還在收拾東西,便說 :“別收拾了,競雄,日本政府已經答應緩行取締規則 。”
“什麼?你聽誰說的 ?”
“《日日新聞》上已經刊了 。”
秋瑾又趕忙去找剛才那份報紙。果然,在一版的下面印著 :“……奉政府決定緩行對清國留學生之取締規則……”
勝利了!勝利了!日本政府妥協了。秋瑾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陳伯平等了一會兒,說 :“競雄,我看你就不用回去了 。”
“不,墨峰,我已打定主意,我要回國去做些實 際的事。一年多來,我們只是在這裡學習,但我覺得,中國之事,在於變,我不能再等下去。去動手,去改變那陳腐的一切。如果我們只是學完所有的技術,而不去改變社會,一切都只是空的 。”
“可是……”陳伯平還想說什麼。
秋瑾打斷了他。說 ,“你就不要說了。我希望你能好好學習製造炸藥,也快點回國來,我們一起去推翻滿虜的統治 。”
“好,競雄 !”陳伯平激動地答應著。
12月25日,秋瑾登上了從橫濱開往上海的輪船。結束了為期一年半的留學生活,回到瘡痍滿目、危機重重的祖國。船在黃海中緩緩地行駛著,碧色的浪濤一個一個被船頭劈得粉碎,它們在船尾翻滾著,喑噁著,好像痛斥利刀的殘暴,又好像哭泣自己的悲哀。想著前方的祖國,秋瑾心裡沉沉的,她已不像初次去日本時那樣激動和慷慨。那時,她心裡是火一樣的希望,而現在,一切都好像只是一種使命,一種沉甸甸的使命。她沒有理由拒絕,更沒有理由逃避,只有向前走。
她想起了第二次去日本時寫的一首小詩:
萬里乘風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付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 ¥
東瀛兩載,世事依然,興許現在回國去,才能做出有用的事。只盼一切都能儘快改變。
秋瑾回國以後,經陶成章等人介紹,來到湖州南潯鎮的潯溪女學教書。
這是一個不大的鎮子。一條潯河把它分為南北兩半。河的南面是幾百戶人家,大都種田打魚,北面沿河是一條街道,沿街是一溜店鋪,每逢雙日,這裡作買作賣的,人來人往,很是熱鬧,潯溪女校就在這條街道的東頭,再往東,便沒有什麼住家,只是一片田疇。儘管外面的世界今兒個變法,明兒個新政,這裡的人們還是那樣平靜的生活著。他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整天裡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逢人就作揖打千兒,或讓人作揖打千兒,趕上高興,就拿出糶米的幾文錢,到小茶館要一壺酒,或許還能看看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唱小曲兒的。在街上呆一下午後,便多了幾個月在家門口大樹下的談資。南潯鎮上的一切,藥店、茶館、當鋪、雜貨店……所有一切都像康熙爺那會兒一樣。而些微有點文明氣息的就是鎮東的女校,學校的女孩子不僅僅像男人一樣去讀書,而且穿著鄉下人看來怪模怪樣的短袖衣服。學 校大多數女孩子是被老師硬請去的,因為人們都覺著她們根本用不著念書。當然,學校也就不向她們收學費。
秋瑾就在這裡給孩子們教算術和物理,她等待著徐錫麟在安徽的消息。
女校的校長叫徐寄塵,自幼生長於,乃南潯鎮上有名的才女,15歲時許配給了鎮上一個姓朱的秀才,但婚後不到兩年,丈夫便暴病而亡,因為沒有子女,便回到娘家居住,從此閉門不出。直到去年“新政”之時,縣太爺讓鎮上的幾個富戶出資修建女校,因沒有別人,才請她來當教習。三個月後,原來的校長回到縣裡去了,於是她又做了校長。
一天,秋瑾去徐寄塵的屋裡,忽然發現她一個人伏於案前哭泣,就問緣故。徐寄塵見瞞不過,便實話實說。原來她的妹妹徐小淑得了病,一連幾天高燒不退,請了中醫診治,服了幾副草藥也未見效,眼見人已在床上日漸消瘦下去。秋瑾想到自己在日本學過看護,便說 :“走,我去看看,或許有用 。”
此後的十多天,秋瑾日夜守候在徐小淑身邊,調羹勸藥,悉心照料,把學到的一些醫學護理知識全都用上了。而且,她托人到城裡買來幾味西藥,半個月後,徐小淑蒼白的臉頰上漸漸現出了紅潤,眼睛也有神了。不到一個月,竟能下床走動。徐寄塵喜出望外, 一見到秋瑾,便不住道謝,秋瑾又把她譯的《看護學教程》送給她,讓她學習一些新的護理手法。
徐寄塵有個嗜好,經常一個人悶在屋不停地抄寫,秋瑾很納悶。這天傍晚,秋瑾乘給徐小淑送藥的機會,推開了她的房門。又見徐寄塵彎腰弓背,在桌上吃力地抄著,桌案一邊,堆滿了各樣的碑貼。
“寄塵,你這又是何苦呢 ?”秋瑾笑著問道 。
不一會兒,陳伯平忽然興沖沖奔進屋來,見秋瑾還在收拾東西,便說 :“別收拾了,競雄,日本政府已經答應緩行取締規則 。”
“什麼?你聽誰說的 ?”
“《日日新聞》上已經刊了 。”
秋瑾又趕忙去找剛才那份報紙。果然,在一版的下面印著 :“……奉政府決定緩行對清國留學生之取締規則……”
勝利了!勝利了!日本政府妥協了。秋瑾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陳伯平等了一會兒,說 :“競雄,我看你就不用回去了 。”
“不,墨峰,我已打定主意,我要回國去做些實 際的事。一年多來,我們只是在這裡學習,但我覺得,中國之事,在於變,我不能再等下去。去動手,去改變那陳腐的一切。如果我們只是學完所有的技術,而不去改變社會,一切都只是空的 。”
“可是……”陳伯平還想說什麼。
秋瑾打斷了他。說 ,“你就不要說了。我希望你能好好學習製造炸藥,也快點回國來,我們一起去推翻滿虜的統治 。”
“好,競雄 !”陳伯平激動地答應著。
12月25日,秋瑾登上了從橫濱開往上海的輪船。結束了為期一年半的留學生活,回到瘡痍滿目、危機重重的祖國。船在黃海中緩緩地行駛著,碧色的浪濤一個一個被船頭劈得粉碎,它們在船尾翻滾著,喑噁著,好像痛斥利刀的殘暴,又好像哭泣自己的悲哀。想著前方的祖國,秋瑾心裡沉沉的,她已不像初次去日本時那樣激動和慷慨。那時,她心裡是火一樣的希望,而現在,一切都好像只是一種使命,一種沉甸甸的使命。她沒有理由拒絕,更沒有理由逃避,只有向前走。
她想起了第二次去日本時寫的一首小詩:
萬里乘風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付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 ¥
東瀛兩載,世事依然,興許現在回國去,才能做出有用的事。只盼一切都能儘快改變。
秋瑾回國以後,經陶成章等人介紹,來到湖州南潯鎮的潯溪女學教書。
這是一個不大的鎮子。一條潯河把它分為南北兩半。河的南面是幾百戶人家,大都種田打魚,北面沿河是一條街道,沿街是一溜店鋪,每逢雙日,這裡作買作賣的,人來人往,很是熱鬧,潯溪女校就在這條街道的東頭,再往東,便沒有什麼住家,只是一片田疇。儘管外面的世界今兒個變法,明兒個新政,這裡的人們還是那樣平靜的生活著。他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整天裡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逢人就作揖打千兒,或讓人作揖打千兒,趕上高興,就拿出糶米的幾文錢,到小茶館要一壺酒,或許還能看看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唱小曲兒的。在街上呆一下午後,便多了幾個月在家門口大樹下的談資。南潯鎮上的一切,藥店、茶館、當鋪、雜貨店……所有一切都像康熙爺那會兒一樣。而些微有點文明氣息的就是鎮東的女校,學校的女孩子不僅僅像男人一樣去讀書,而且穿著鄉下人看來怪模怪樣的短袖衣服。學 校大多數女孩子是被老師硬請去的,因為人們都覺著她們根本用不著念書。當然,學校也就不向她們收學費。
秋瑾就在這裡給孩子們教算術和物理,她等待著徐錫麟在安徽的消息。
女校的校長叫徐寄塵,自幼生長於,乃南潯鎮上有名的才女,15歲時許配給了鎮上一個姓朱的秀才,但婚後不到兩年,丈夫便暴病而亡,因為沒有子女,便回到娘家居住,從此閉門不出。直到去年“新政”之時,縣太爺讓鎮上的幾個富戶出資修建女校,因沒有別人,才請她來當教習。三個月後,原來的校長回到縣裡去了,於是她又做了校長。
一天,秋瑾去徐寄塵的屋裡,忽然發現她一個人伏於案前哭泣,就問緣故。徐寄塵見瞞不過,便實話實說。原來她的妹妹徐小淑得了病,一連幾天高燒不退,請了中醫診治,服了幾副草藥也未見效,眼見人已在床上日漸消瘦下去。秋瑾想到自己在日本學過看護,便說 :“走,我去看看,或許有用 。”
此後的十多天,秋瑾日夜守候在徐小淑身邊,調羹勸藥,悉心照料,把學到的一些醫學護理知識全都用上了。而且,她托人到城裡買來幾味西藥,半個月後,徐小淑蒼白的臉頰上漸漸現出了紅潤,眼睛也有神了。不到一個月,竟能下床走動。徐寄塵喜出望外, 一見到秋瑾,便不住道謝,秋瑾又把她譯的《看護學教程》送給她,讓她學習一些新的護理手法。
徐寄塵有個嗜好,經常一個人悶在屋不停地抄寫,秋瑾很納悶。這天傍晚,秋瑾乘給徐小淑送藥的機會,推開了她的房門。又見徐寄塵彎腰弓背,在桌上吃力地抄著,桌案一邊,堆滿了各樣的碑貼。
“寄塵,你這又是何苦呢 ?”秋瑾笑著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