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1544 詳見《宋史·欽宗本紀》,《宋史·李綱傳》。
1545 [清]吳偉業《鹿樵紀聞》「南都死難」條:又以國家元氣之削,由于靖難;乃復建文年號,建方孝孺祠,鑄姚廣孝鐵像,跪於階前。是時王師已破浙西,進取仙霞。洪內院以王爵啖芝龍,芝龍心動,乃託言海寇狎至,悉撤關內外兵。
1546 [明]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建文時,節義之士相踵,視如死歸。至正統、景泰間,未五十年也。土木之難,未聞皎然死節如所謂南朝李侍郎者,豈亦建文末年摧抑太過,而士氣不無少挫邪!噫,此士氣之所以當培植也。
1547 [清]張履祥《願學記》之三,《楊園先生全集》卷二十八。
1548 《明史·成祖本紀》:王以十餘騎逼庸營野宿,及明起視,已在圍中。乃從容引馬,鳴角穿營而去。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1549 《南齊書·桂陽王蕭寶貞傳》。
1550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二「二傳誤後世」條,見前引。
1551 《後漢書·丁鴻傳》:及鴻亡封,與駿遇於東海,陽狂不識駿。駿乃止而讓之曰:「昔伯夷﹑吳札亂世權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父不滅之基,可謂智乎?」鴻感悟,垂涕嘆息,乃還就國,開門教授。(案:丁鴻此舉,也屬漢代風氣使然,參見[宋]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44-46頁。[宋]蘇轍《劉愷丁鴻孰賢論》,《欒城應詔集》第十一卷,《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第1339-1340頁。)
1552 《論語·述而》: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1553 也有異說,參見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886頁引全祖望《鮚埼亭集·正名論》。
155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檀弓下》引[漢]許慎《五經異義》及[漢]鄭玄《駁五經異義》:《異義》:「衛輒拒父,《公羊》以為孝子不以父命辭王父之命,許拒其父。《左氏》以為子而拒父,悖德逆倫,大惡也。」鄭《駁異義》云:「以父子私恩言之,則傷仁恩。」則鄭意以《公羊》所云,公義也;《左氏》所云,是私恩也。故知今子之報殺其父是傷仁恩也。
1555 《公羊傳·哀公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帥師圍戚?伯討也。此其為伯討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轍,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距之也。轍者曷為者也?蒯聵之子也。然則曷為不立蒯聵而立轍?蒯聵為無道,靈公逐蒯聵而立轍。然則轍之義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辭王事,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1556 《榖梁傳·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大事者何?大是事也,著祫、嘗。祫祭者,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祭於大祖。躋,升也,先親而後祖也,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無祖,則無天也。故曰:文無天。無天者,是無天而行也。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
1557 牟潤孫:《春秋時代母系遺俗公羊證義》,《注史齋叢稿》,中華書局,1987年,第26頁:榖梁傳春秋,不用親親之義,且有意避改公羊文,其為晚出之書無疑。(公羊早於榖梁,榖梁取公羊增省之,劉原父晁說之陳蘭甫諸儒均曾言之,得此足為佐證。)
1558 [明]賀仲軾/撰,[清]范驤/刪訂《春秋歸義》卷一:段之罪重於莊,然《春秋》獨歸獄於莊者,段雖寵,一諸侯之貴介弟耳,安得有土地、甲兵?使之有土地、甲兵者,莊也。是莊自作一可克之段,然後遂以力克之,故曰鄭伯克段,不獨為段不弟、如二君已也。骨肉之禍,聖人所不忍言,必處無可奈何之勢不得已而應之,如周公之於管、蔡,然後可苟一毫有心於其間。雖以段之惡,莊終不得飾己罪以欺人,此聖人權人倫之變,誅一莊以示天下後世之君藩口兄弟之變以陰濟其私者。請京不拒,貳鄭不問,收廩延不問,莊之所以示愛弟也。將襲鄭然後伐之,莊之所以示段罪也。故夫奔共則段無詞,置母則姜無詞,以段與母之事示國人則國人亦無詞。己之害已除,然後假潁考叔之言以返其母,人但見其融融泄泄,欲辭首惡之誅其可得邪?或謂封京之時莊未必有殺弟之心,是則然矣,君子行必稽其所敝,踰制之封蓋授以為惡之資,而處非其據末流之弊將何底乎?唐太宗創造基業,高祖正帝位而己承之,此定勢也。立為太子,固辭不居,此何心也。固辭不居,自然立建成,文皇能以藩服終乎?身既失時不取,兄又愚而不讓,禁門雖欲不流血,安可得乎?故鄭莊不宜與段京而與之,有殺其弟而已矣;文皇不宜辭太子位而辭之,有殺其兄而已矣。
1559 [美]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趙冬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頁引Eisenberg, Kinship, 231頁。
1560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臣光曰: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
1545 [清]吳偉業《鹿樵紀聞》「南都死難」條:又以國家元氣之削,由于靖難;乃復建文年號,建方孝孺祠,鑄姚廣孝鐵像,跪於階前。是時王師已破浙西,進取仙霞。洪內院以王爵啖芝龍,芝龍心動,乃託言海寇狎至,悉撤關內外兵。
1546 [明]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建文時,節義之士相踵,視如死歸。至正統、景泰間,未五十年也。土木之難,未聞皎然死節如所謂南朝李侍郎者,豈亦建文末年摧抑太過,而士氣不無少挫邪!噫,此士氣之所以當培植也。
1547 [清]張履祥《願學記》之三,《楊園先生全集》卷二十八。
1548 《明史·成祖本紀》:王以十餘騎逼庸營野宿,及明起視,已在圍中。乃從容引馬,鳴角穿營而去。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1549 《南齊書·桂陽王蕭寶貞傳》。
1550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二「二傳誤後世」條,見前引。
1551 《後漢書·丁鴻傳》:及鴻亡封,與駿遇於東海,陽狂不識駿。駿乃止而讓之曰:「昔伯夷﹑吳札亂世權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父不滅之基,可謂智乎?」鴻感悟,垂涕嘆息,乃還就國,開門教授。(案:丁鴻此舉,也屬漢代風氣使然,參見[宋]蘇軾《劉愷丁鴻孰賢論》,《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44-46頁。[宋]蘇轍《劉愷丁鴻孰賢論》,《欒城應詔集》第十一卷,《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第1339-1340頁。)
1552 《論語·述而》: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1553 也有異說,參見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886頁引全祖望《鮚埼亭集·正名論》。
155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檀弓下》引[漢]許慎《五經異義》及[漢]鄭玄《駁五經異義》:《異義》:「衛輒拒父,《公羊》以為孝子不以父命辭王父之命,許拒其父。《左氏》以為子而拒父,悖德逆倫,大惡也。」鄭《駁異義》云:「以父子私恩言之,則傷仁恩。」則鄭意以《公羊》所云,公義也;《左氏》所云,是私恩也。故知今子之報殺其父是傷仁恩也。
1555 《公羊傳·哀公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帥師圍戚?伯討也。此其為伯討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轍,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距之也。轍者曷為者也?蒯聵之子也。然則曷為不立蒯聵而立轍?蒯聵為無道,靈公逐蒯聵而立轍。然則轍之義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辭王事,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1556 《榖梁傳·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大事者何?大是事也,著祫、嘗。祫祭者,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祭於大祖。躋,升也,先親而後祖也,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無祖,則無天也。故曰:文無天。無天者,是無天而行也。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
1557 牟潤孫:《春秋時代母系遺俗公羊證義》,《注史齋叢稿》,中華書局,1987年,第26頁:榖梁傳春秋,不用親親之義,且有意避改公羊文,其為晚出之書無疑。(公羊早於榖梁,榖梁取公羊增省之,劉原父晁說之陳蘭甫諸儒均曾言之,得此足為佐證。)
1558 [明]賀仲軾/撰,[清]范驤/刪訂《春秋歸義》卷一:段之罪重於莊,然《春秋》獨歸獄於莊者,段雖寵,一諸侯之貴介弟耳,安得有土地、甲兵?使之有土地、甲兵者,莊也。是莊自作一可克之段,然後遂以力克之,故曰鄭伯克段,不獨為段不弟、如二君已也。骨肉之禍,聖人所不忍言,必處無可奈何之勢不得已而應之,如周公之於管、蔡,然後可苟一毫有心於其間。雖以段之惡,莊終不得飾己罪以欺人,此聖人權人倫之變,誅一莊以示天下後世之君藩口兄弟之變以陰濟其私者。請京不拒,貳鄭不問,收廩延不問,莊之所以示愛弟也。將襲鄭然後伐之,莊之所以示段罪也。故夫奔共則段無詞,置母則姜無詞,以段與母之事示國人則國人亦無詞。己之害已除,然後假潁考叔之言以返其母,人但見其融融泄泄,欲辭首惡之誅其可得邪?或謂封京之時莊未必有殺弟之心,是則然矣,君子行必稽其所敝,踰制之封蓋授以為惡之資,而處非其據末流之弊將何底乎?唐太宗創造基業,高祖正帝位而己承之,此定勢也。立為太子,固辭不居,此何心也。固辭不居,自然立建成,文皇能以藩服終乎?身既失時不取,兄又愚而不讓,禁門雖欲不流血,安可得乎?故鄭莊不宜與段京而與之,有殺其弟而已矣;文皇不宜辭太子位而辭之,有殺其兄而已矣。
1559 [美]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趙冬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頁引Eisenberg, Kinship, 231頁。
1560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臣光曰: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