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不會罷工”此後就成為孩子和我之間的一句“家用成語”,意思是“想表達,卻不會表達”、“好像懂得,但是說不出來”。我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常感受到父親對於“不能表達”這件事的焦慮和不屑。我記得有一回他正看著本什麼書,忽然漫捲而擲之,那本書就躺在了他對面的藤椅上——是洪炎秋寫的《又來廢話》。過了幾秒鐘,他彎身把書拾起來,重新坐穩了,翻找到先前看到的地方,再讀了讀,似乎還是覺得不甘,搖搖頭,嘆口氣,索性指給我看,一面說:“連洪炎秋都這麼寫文章了,像話嗎?”三十年多以後,我已經記不得洪炎秋那一段文字說的是什麼,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父親的焦慮。
洪炎秋的社會評論專欄大白話本色當行,風格平易,經常流露出一種謔而不虐的詼諧之氣。父親經常說:“這種文章並不好寫,人要是個親切人,文章才親切得起來。”可是那一天父親看似生了文章的氣,火兒還起得不小,所為何來?不過就是一個口頭禪:“那個”。
彼時,無論是廣播電視抑或報章雜誌,的確經常出現“那個”一詞。“那個”二字所表達者,就是語本曖昧、不足公開言說,但是一旦以“那個”稱之,聽者應該就能充分會意。換言之,“那個”就是“雖然不方便啟齒,可是你一定能明白”的譴責語。例句:“你這樣想事情,實在太‘那個’了。”
不知針對什麼議題,洪炎秋一句“……就實在太那個了”居然惹得父親廢書而嘆,當時我只道父親原本是個痛快人,聽不得不痛快的話;在他而言,既然發而為文,倘或語帶譴責之意,焉能不確然道出呢?這是個性強——你也可以說是脾氣大——使然,根本與洪炎秋或流行說“那個”的人們無關。
很難說父親的焦慮是不是經由基因或濡染而交給了我。我發現自己對於生活語境裡那些到處流竄、不能表達意義的廢話也始終敏感、著實不耐煩。我現在走到哪兒都聽得到各種咒語一般的口頭禪,現在我們不會欲語還休地說“那個”了,我們鋪天蓋地地說“基本上”、“事實上”、“原則上”、“理論上”、“其實”、“所謂的”、“××的部分”……而且聽著人就想生氣。例句:“蘇院長也來到了醫院進行一個所謂訪視的動作。”有時我還真為了怕聽這種咒語而拒絕媒體。我關掉電視機的時候總會跟張容說:“好討厭聽人講廢話!”
“廢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沒有意思卻假裝有意思的話——就是那個‘假裝’的成分叫人討厭。”
“為什麼沒有意思卻要假裝有意思呢?連妹妹都知道‘不會罷工’就‘不會罷工’呀。”
孩子說到了核心。孩子們是不說廢話的,他們努力學習將字與詞作準確的連結,因為他們說話的時候用腦子。再給一個例句:
我問張宜:“瀑布是什麼?”她想了想,說:“明明沒有下雨,卻有聲音的水。”就客觀事實或語詞定義而言,她並沒有“說對”,但是她努力構想了意義,不廢話——不廢話是孩子的美德。
第41節:囉唆(1)
24 囉唆
有一個時期,孩子們對於事物的起源極有興趣,我總懷疑那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出身”得不到滿意的回答,故而旁敲側擊。詢問源起,往往會形成無意識的語法習慣。換言之,孩子們並不認真想了解某事某物之原始,但是已經問成了習慣,就會出現這樣的句子:“那第一個發明做功課的人是誰?”“上帝先創造自己的哪一個部分?”“最早學會講話的人講什麼話?”
這種習慣會把“最”這個字從“最早”、“最先”、“最初”延展到任何可堪比較的事物。“最大”、“最小”、“最長”、“最快”……以訖於“誰最會發呆”、“誰最討厭吃豬肝”、“誰最囉唆”等等。
經由一次記名投票,我和孩子的媽分別獲得“最囉唆的人”的提名,而且分別拿到相持不下的兩票。張宜和我認為媽媽比較囉唆,張容和媽媽則認為爸爸比較囉唆。張容還附帶提出了他對於“最囉唆的人”的觀察和判准。他認為:“爸爸的囉唆是會講一大堆不必要講的廢話,而媽媽的囉唆只是講著講著停不下來,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比較起來,爸爸是家裡最囉唆的人。”而張宜認為媽媽最囉唆的理由是她不想跟哥哥選同樣的答案。
在這樣一種投票的機制里,即使勉強打了個平手,也令我有落敗的感覺。因為我的支持者(也就是看起來並不嫌我囉唆的張宜)實在沒有盡心盡力衡量自己所投的那一票究竟有什麼價值,好像這才真是“為反對而反對”。我當下沒有申辯什麼,卻一直想找個機會跟這兩個小朋友解釋一下“囉唆”。
“囉唆”和“嘮叨”就是很平常的狀聲之詞,形容人言語瑣屑破碎,內容也沒有意義,像是只能用一堆不表任何意義的擬聲字加以諧擬,故“嘮嘮叨叨”、“囉哩囉唆”、“嚕囌嚕囌”,以至於“囉哆(音‘侈’)”、“嘮噪”、“嘮哆”,這些個用語,上推元代的雜劇對白,下及於明清以降的章回小說,都可以找到例句。
第42節:囉唆(2)
後來我不意間發現,甚至早在宋代成書的《景德傳燈錄?澧州藥山圓光禪師》上就有這麼一段:“僧問:‘藥嶠燈連師當第幾?’師曰:‘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問:‘水陸不涉者,師還接否?’師曰:‘蘇嚕囌嚕。’”
圓光禪師所引的那兩句詩是唐代靈澈上人的《東林寺酬韋丹刺史》:年老心閒無外事,麻衣糙坐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把這首詩的諷謔之意當作背景,細細勘過一遍,就知道圓光禪師底下的那句“蘇嚕囌嚕”(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囉哩囉唆”)並不是一句
本頁旁註:嶠(音qiáo)
泛泛的應付之語或鄙厭之詞,這是禪宗法師們對於誇誇其談者專打高空的“提問”極端的不耐。
我把這段小公案跟張容說了,接著問道:“記不記得你曾經說你一點兒都不想當班長?”
“因為當選了班長就會很累、要幫老師做很多事,以後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但是我知道張容並不是那麼洒然的一個孩子——我甚至可以嗅出一些些兒落寞不甘(至少當班長能搜集到兌換玩具的榮譽卡就成為泡影了),於是便問:“雖然這樣,同學沒有選你,你會不會覺得還是有點不好受呢?”接下來我就準備要說那首戳穿矯情歸隱之思的“林下何曾見一人”了。
洪炎秋的社會評論專欄大白話本色當行,風格平易,經常流露出一種謔而不虐的詼諧之氣。父親經常說:“這種文章並不好寫,人要是個親切人,文章才親切得起來。”可是那一天父親看似生了文章的氣,火兒還起得不小,所為何來?不過就是一個口頭禪:“那個”。
彼時,無論是廣播電視抑或報章雜誌,的確經常出現“那個”一詞。“那個”二字所表達者,就是語本曖昧、不足公開言說,但是一旦以“那個”稱之,聽者應該就能充分會意。換言之,“那個”就是“雖然不方便啟齒,可是你一定能明白”的譴責語。例句:“你這樣想事情,實在太‘那個’了。”
不知針對什麼議題,洪炎秋一句“……就實在太那個了”居然惹得父親廢書而嘆,當時我只道父親原本是個痛快人,聽不得不痛快的話;在他而言,既然發而為文,倘或語帶譴責之意,焉能不確然道出呢?這是個性強——你也可以說是脾氣大——使然,根本與洪炎秋或流行說“那個”的人們無關。
很難說父親的焦慮是不是經由基因或濡染而交給了我。我發現自己對於生活語境裡那些到處流竄、不能表達意義的廢話也始終敏感、著實不耐煩。我現在走到哪兒都聽得到各種咒語一般的口頭禪,現在我們不會欲語還休地說“那個”了,我們鋪天蓋地地說“基本上”、“事實上”、“原則上”、“理論上”、“其實”、“所謂的”、“××的部分”……而且聽著人就想生氣。例句:“蘇院長也來到了醫院進行一個所謂訪視的動作。”有時我還真為了怕聽這種咒語而拒絕媒體。我關掉電視機的時候總會跟張容說:“好討厭聽人講廢話!”
“廢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沒有意思卻假裝有意思的話——就是那個‘假裝’的成分叫人討厭。”
“為什麼沒有意思卻要假裝有意思呢?連妹妹都知道‘不會罷工’就‘不會罷工’呀。”
孩子說到了核心。孩子們是不說廢話的,他們努力學習將字與詞作準確的連結,因為他們說話的時候用腦子。再給一個例句:
我問張宜:“瀑布是什麼?”她想了想,說:“明明沒有下雨,卻有聲音的水。”就客觀事實或語詞定義而言,她並沒有“說對”,但是她努力構想了意義,不廢話——不廢話是孩子的美德。
第41節:囉唆(1)
24 囉唆
有一個時期,孩子們對於事物的起源極有興趣,我總懷疑那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出身”得不到滿意的回答,故而旁敲側擊。詢問源起,往往會形成無意識的語法習慣。換言之,孩子們並不認真想了解某事某物之原始,但是已經問成了習慣,就會出現這樣的句子:“那第一個發明做功課的人是誰?”“上帝先創造自己的哪一個部分?”“最早學會講話的人講什麼話?”
這種習慣會把“最”這個字從“最早”、“最先”、“最初”延展到任何可堪比較的事物。“最大”、“最小”、“最長”、“最快”……以訖於“誰最會發呆”、“誰最討厭吃豬肝”、“誰最囉唆”等等。
經由一次記名投票,我和孩子的媽分別獲得“最囉唆的人”的提名,而且分別拿到相持不下的兩票。張宜和我認為媽媽比較囉唆,張容和媽媽則認為爸爸比較囉唆。張容還附帶提出了他對於“最囉唆的人”的觀察和判准。他認為:“爸爸的囉唆是會講一大堆不必要講的廢話,而媽媽的囉唆只是講著講著停不下來,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比較起來,爸爸是家裡最囉唆的人。”而張宜認為媽媽最囉唆的理由是她不想跟哥哥選同樣的答案。
在這樣一種投票的機制里,即使勉強打了個平手,也令我有落敗的感覺。因為我的支持者(也就是看起來並不嫌我囉唆的張宜)實在沒有盡心盡力衡量自己所投的那一票究竟有什麼價值,好像這才真是“為反對而反對”。我當下沒有申辯什麼,卻一直想找個機會跟這兩個小朋友解釋一下“囉唆”。
“囉唆”和“嘮叨”就是很平常的狀聲之詞,形容人言語瑣屑破碎,內容也沒有意義,像是只能用一堆不表任何意義的擬聲字加以諧擬,故“嘮嘮叨叨”、“囉哩囉唆”、“嚕囌嚕囌”,以至於“囉哆(音‘侈’)”、“嘮噪”、“嘮哆”,這些個用語,上推元代的雜劇對白,下及於明清以降的章回小說,都可以找到例句。
第42節:囉唆(2)
後來我不意間發現,甚至早在宋代成書的《景德傳燈錄?澧州藥山圓光禪師》上就有這麼一段:“僧問:‘藥嶠燈連師當第幾?’師曰:‘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問:‘水陸不涉者,師還接否?’師曰:‘蘇嚕囌嚕。’”
圓光禪師所引的那兩句詩是唐代靈澈上人的《東林寺酬韋丹刺史》:年老心閒無外事,麻衣糙坐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把這首詩的諷謔之意當作背景,細細勘過一遍,就知道圓光禪師底下的那句“蘇嚕囌嚕”(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囉哩囉唆”)並不是一句
本頁旁註:嶠(音qiáo)
泛泛的應付之語或鄙厭之詞,這是禪宗法師們對於誇誇其談者專打高空的“提問”極端的不耐。
我把這段小公案跟張容說了,接著問道:“記不記得你曾經說你一點兒都不想當班長?”
“因為當選了班長就會很累、要幫老師做很多事,以後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但是我知道張容並不是那麼洒然的一個孩子——我甚至可以嗅出一些些兒落寞不甘(至少當班長能搜集到兌換玩具的榮譽卡就成為泡影了),於是便問:“雖然這樣,同學沒有選你,你會不會覺得還是有點不好受呢?”接下來我就準備要說那首戳穿矯情歸隱之思的“林下何曾見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