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柳亞子曾經作詩,“帝子雄圖渾幻夢,中原文獻已無征。”這句話用來形容太平天國的文獻最恰切不過了。後人引用的太平天國之著名印書,很多都是出口轉內銷,都是各位學者從英法等國的博物館複印回來的。如北大程演生教授二十世紀初從巴黎東方圖書館攝影抄錄《天朝田畝制度》等8種印書,這是國人首次見到太平天國的印書樣式。1935年末,他又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發現《資政新篇》等10種印書,都是此前國內研究者聞而未見的書。北京大學劉半農教授也曾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撮抄了《太平條規》和《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新曆》兩種印書,帶回國內研究。
由此,《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才編進了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廣為人知。作為常識,這也說明太平天國的兩個重要綱領性文件都是紙上談兵,並沒有真正廣為流傳和實施。儘管很多人辯解說,這是因為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儘可能的焚毀了太平天國的一切器物,但這些東西是否真的實行過呢?
《資政新篇》因為是處於太平天國已經處於危難時期,沒有實施已是定論,這也情由可原。在土地制度問題上,《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無實行也存在爭議,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太平天國自始至終都未推行過這一政策,而是大體上實施“照舊交糧納稅”政策,這也是目前多數學者的觀點。
“照舊交糧納稅”,那不過是換了個皇帝、換了個地主而已。當然,洪秀全的“老三篇”(《原道醒世訓》)里有“男女平等”、“解放婦女”的新東西,但天王府里數以萬計的婦女淪為服務員兼保鏢甚至奴隸勞工,又有點說明了真相。這些新興的萬歲、千歲們,在女人的問題上,並沒有比滿清的皇帝和王公們有更大的進步。正如學者袁偉時指出的,“人為塗抹的油彩,無論有多麼艷麗,總有一天會脫落並恢復它原來的形狀。”
當人們了解了天國的事實真相的時候,總會感到一種被欺騙的悲哀。善良的人們要問,以殘暴對殘暴,難道就是中國人的宿命?
英國人呤唎在他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里說,“中國人向來被認為是面目愚蠢、裝飾惡劣的民族;而使面容變醜的剃髮不能不說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政府奴役下的任何一個中國人的面部都表現了蠢笨,冷淡,沒有表情,沒有智慧,只有類似半狡猾半恐懼的奴隸態度,他們的活力被束縛,他們的希望和精神被,壓抑被摧毀。太平軍則相反,使人立刻覺得他們是有智慧的,好鑽研的,追求知識的。的確,根據雙方不同的智力才能來看,——再不能有比這更顯著的區別,——要說他們是同一國家的人,那簡直令人無法想像。太平軍是聰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他們的自由風度特別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見被韃靼人所征服的中國人的奴顏婢膝;但是太平軍縱使面對死亡,也都表現了自由人的莊嚴不屈的風度。”
呤唎給了太平軍很高的評價,但偉大導師馬克思卻發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見。
1850年,當馬克思得知中國廣西發生了革命時(天地會),他興奮的認定,“(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八年來在英國資產者大批印花布的影響下,已經處於社會變革的前夕,而這次變革,必將給這個國家的文明帶來極其重要的結果。如果我們歐洲的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逃奔亞洲,最後到達萬里長城,到達(這個)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那麼他們說不定就會看見這樣的字樣:中華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原文三個詞為法語)”。
而在得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馬克思更是信心滿滿地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代工業體系即將爆炸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這個危機一旦擴展到國外,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連恩格斯也感染了這種興奮,他說:“古老中國的末日正在迅速到來。……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但是在1862年,太平天國還沒有滅亡,馬克思已經對這個太平天國完全失望了。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文中,馬克思毫不容情地斥責道:“(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舊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象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才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想要真正客觀的評價一個歷史事件非常的難,特別是象太平天國這樣在歷史上富有爭議的敏感題材。筆者沒有能力去評價,只能引用一些歷史大家的觀點,供讀者參考。
智者梁啓超的評價算是一針見血的,他說:“所謂太平天國,所謂四海兄弟,所謂平和博愛,所謂平等自由,皆不過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實與中國古來歷代之流寇毫無所異”。
由此,《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才編進了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廣為人知。作為常識,這也說明太平天國的兩個重要綱領性文件都是紙上談兵,並沒有真正廣為流傳和實施。儘管很多人辯解說,這是因為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儘可能的焚毀了太平天國的一切器物,但這些東西是否真的實行過呢?
《資政新篇》因為是處於太平天國已經處於危難時期,沒有實施已是定論,這也情由可原。在土地制度問題上,《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無實行也存在爭議,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太平天國自始至終都未推行過這一政策,而是大體上實施“照舊交糧納稅”政策,這也是目前多數學者的觀點。
“照舊交糧納稅”,那不過是換了個皇帝、換了個地主而已。當然,洪秀全的“老三篇”(《原道醒世訓》)里有“男女平等”、“解放婦女”的新東西,但天王府里數以萬計的婦女淪為服務員兼保鏢甚至奴隸勞工,又有點說明了真相。這些新興的萬歲、千歲們,在女人的問題上,並沒有比滿清的皇帝和王公們有更大的進步。正如學者袁偉時指出的,“人為塗抹的油彩,無論有多麼艷麗,總有一天會脫落並恢復它原來的形狀。”
當人們了解了天國的事實真相的時候,總會感到一種被欺騙的悲哀。善良的人們要問,以殘暴對殘暴,難道就是中國人的宿命?
英國人呤唎在他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里說,“中國人向來被認為是面目愚蠢、裝飾惡劣的民族;而使面容變醜的剃髮不能不說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政府奴役下的任何一個中國人的面部都表現了蠢笨,冷淡,沒有表情,沒有智慧,只有類似半狡猾半恐懼的奴隸態度,他們的活力被束縛,他們的希望和精神被,壓抑被摧毀。太平軍則相反,使人立刻覺得他們是有智慧的,好鑽研的,追求知識的。的確,根據雙方不同的智力才能來看,——再不能有比這更顯著的區別,——要說他們是同一國家的人,那簡直令人無法想像。太平軍是聰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他們的自由風度特別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見被韃靼人所征服的中國人的奴顏婢膝;但是太平軍縱使面對死亡,也都表現了自由人的莊嚴不屈的風度。”
呤唎給了太平軍很高的評價,但偉大導師馬克思卻發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見。
1850年,當馬克思得知中國廣西發生了革命時(天地會),他興奮的認定,“(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八年來在英國資產者大批印花布的影響下,已經處於社會變革的前夕,而這次變革,必將給這個國家的文明帶來極其重要的結果。如果我們歐洲的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逃奔亞洲,最後到達萬里長城,到達(這個)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那麼他們說不定就會看見這樣的字樣:中華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原文三個詞為法語)”。
而在得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馬克思更是信心滿滿地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代工業體系即將爆炸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這個危機一旦擴展到國外,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連恩格斯也感染了這種興奮,他說:“古老中國的末日正在迅速到來。……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但是在1862年,太平天國還沒有滅亡,馬克思已經對這個太平天國完全失望了。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文中,馬克思毫不容情地斥責道:“(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舊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象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才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想要真正客觀的評價一個歷史事件非常的難,特別是象太平天國這樣在歷史上富有爭議的敏感題材。筆者沒有能力去評價,只能引用一些歷史大家的觀點,供讀者參考。
智者梁啓超的評價算是一針見血的,他說:“所謂太平天國,所謂四海兄弟,所謂平和博愛,所謂平等自由,皆不過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實與中國古來歷代之流寇毫無所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