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這一流人的胃口 ,於是一種小報上批評道:^這好像是在諷刺傅東華,然而又
不是。,既然'然而又不是、就可見並不'是在諷刺傅東華'了,這不是該從別
處著眼了麼?然而他因此,又覺得毫無意味,一定要實在'是在諷刺傅東華', 這才嘗出意味來。……不過我在這裡,並不說傅東華先生做不得模特兒,他
一進小說,是有代表一種人物的資格的;我對於這資格,也毫無輕視之意,因為世間進不了小說的人們倒多得很,然而縱使誰整個的進了小說,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傳的話,讀者所見的就只是書中人,和這曾經實有的人倒不相干了。……還有一種,是以為《出關》乃是作者自況,自說總得占點上風,所以我就是其中的老子。說得最悽慘的是邱韻鐸先生。……老子的西出函谷, 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並非我的發見或創造,是三十年前,在東京從太炎先生口頭聽來的,後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但我也並不信為一定的事實。至於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我同意於關尹子的嘲笑:他是連老婆也娶不成的。於是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毫無愛惜,不料竟惹起邱先生的這樣的悽慘,我想,這大約一定因為我的漫畫化還不足夠的緣故了。"①
附錄一魯迅年譜
魯迅一生在翻譯方面的努力(譯介西方文學的貢獻),不下於他在創作上的努力,我巳在上文說過了。傾讀他的《二心集》,其中有一封《關於翻譯的通信》,對於翻譯標準的討論,倒是很重要的。
他說,嚴幾道為要譯書,"曾經查過漢晉六朝翻譯佛經的方法……據我所
記得,譯得最費力,令人看起來最吃力的,是穆勒《名學》和《群己權界論》的一篇作者自序,其次就是這論,後來不知怎地又改稱為《權界》,連書名也很費解
了。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論》,桐城氣息十足,連一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搖頭晃腦的讀起來,真是音調鏗鏘,使人不自免其頭暈。這一點竟感動了桐城派老頭子吳汝給,不禁說是^足與周秦諸子相上下,了 。然而嚴又陵自己知道這太'達'的譯法是不對的,所以他不稱為'翻譯,,而寫作'侯官嚴復達惜,,序
例上發了一通4信達雅7之類的議論之後,結末卻聲明道:什法師云:"學我者
病"。來者方多,慎勿以是書為口實也!,好像他在四十年前,便料到會有趙老爺來謬托知己,早巳毛骨悚然一樣。……那麼,他為什麼要幹這一手把戲呢? 答案是:那時的留學生沒有現在這麼闊氣,社會上大抵以為西洋人只會做機器~~尤其是自鳴鐘^留學生只會講鬼子話,所以箅不了^士,人的。因此
他便去鏗鏘一下子,鏗鏘得吳汝綸也肯給他作序,這一序,別的生意也就源源而來了,於是有《名學》,有《法意》,有《原富》等等。但他後來的譯本,看得'信,比'達\'雅'都重一些。他的翻譯,實在是漢唐譯經歷史的縮圖。中國之譯佛經,漢末質直,他沒有取法。六朝真是'達而雅'了,他的《天演論》的模範就在此。唐則以4信,為主,粗粗一看,簡直是不能懂的,這就仿佛他後來的譯書。"①魯迅的文字,本來是有分量的,他對每一問題的了解,都是有其深度的;他這一封信,雖是有意在調侃趙景深,但在翻譯論的典範文學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篇。
他接著又說了另外一面的道理:"我想,我們的譯書,還不能這樣簡單,首
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的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的分起來,甲,有很
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其中的丙,則在'讀者' 範圍之外,啟發他們是圖畫、演講、戲劇、電影的任務,在這裡可以不論。但就
是甲乙兩種,也不能用同樣的書籍,應該各有供給閱讀的相當的書。供給乙的,還不能用翻譯,至少是改作,最好還是創作,而這創作又必須並不只在配合讀者的胃口 ,討好了,讀的多就夠。至於供給甲類的讀者的譯本,無論什麼,我是至今主張6寧信而不順,的。自然,這所謂6不順,,決不是說'跪下,要譯作4跪在膝之下,,'天河'要譯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說,不妨不像茶淘飯一樣幾口可以咽完,卻必須費牙來嚼一嚼。這裡就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完全中國化,給讀者省些力氣呢?這樣費解,怎樣還可以稱為翻譯呢?我的答案是:這也是譯本。這樣的譯本,不但在輸人新的內容,也在輸人新的表現法。中國的文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訣,是在避去熟字,刪掉虛
字,就是好文章。講話的時候,也時時要辭不達意,這就是話不夠用,所以教員講書,也必須藉助於粉筆。這語法的不精密,就是證明思路的不精密,換一
句話,就是腦筋有些胡塗。倘若永遠用著胡塗話,即使讀的時候,滔滔而下。但歸根結蒂,所得的還是一個胡塗的影子。要醫這病,我以為只好陸續吃一
點苦,裝進異樣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後來便可以據為己有。這並不是空想的事情。遠的例子,如日本,他們的文章里,歐化的語法是極平常的了 ,和梁啓超做《和文漢讀法》時代,大不相同;近的例子,就如來信所說,
一九二五年曾給群眾造出過'罷工'這一個字眼,這字眼雖然未曾有過,然而大眾已都懂得了。我還以為即使為乙類讀者而譯的書,也應該時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語字在裡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爾遇見,而想一想,或問一問, 就能懂得為度。必須這樣,群眾的言語才能夠豐富起來。"①這段話是說得更切實了。魯迅討論翻譯的文學,總有十多篇,我卻認為這封信最富建設性的。
附縈一魯迅年譜
①《魯迅全集》第4卷,第381—383頁。
附錄
魯迅生平和著述年表
魯迅評傳
一乂V、一年〈清光緒七年)一歲。
九月二十五日(夏曆八月初三日;),在浙江紹興城內誕生。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七歲。進私塾讀《鑒略》。
一八九二年〈光緒十八年)十二歲。
二月(夏曆正月〉,進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
一八九三年〔光緒十九年)十三歲。
秋,因祖父介孚公下獄,暫時寄居皇甫莊和小皋埠舅父家。
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十六歲。
十月十二日〈夏曆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逝世,年三十七。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十八歲。
四月,往南京考人江南水師學堂。開始接觸新的思潮。
九月,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
一八九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十九歲。二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
一九〇二年(光緒二十八年)二十二歲。一月,礦路學堂畢業。
四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
不是。,既然'然而又不是、就可見並不'是在諷刺傅東華'了,這不是該從別
處著眼了麼?然而他因此,又覺得毫無意味,一定要實在'是在諷刺傅東華', 這才嘗出意味來。……不過我在這裡,並不說傅東華先生做不得模特兒,他
一進小說,是有代表一種人物的資格的;我對於這資格,也毫無輕視之意,因為世間進不了小說的人們倒多得很,然而縱使誰整個的進了小說,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傳的話,讀者所見的就只是書中人,和這曾經實有的人倒不相干了。……還有一種,是以為《出關》乃是作者自況,自說總得占點上風,所以我就是其中的老子。說得最悽慘的是邱韻鐸先生。……老子的西出函谷, 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並非我的發見或創造,是三十年前,在東京從太炎先生口頭聽來的,後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但我也並不信為一定的事實。至於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我同意於關尹子的嘲笑:他是連老婆也娶不成的。於是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毫無愛惜,不料竟惹起邱先生的這樣的悽慘,我想,這大約一定因為我的漫畫化還不足夠的緣故了。"①
附錄一魯迅年譜
魯迅一生在翻譯方面的努力(譯介西方文學的貢獻),不下於他在創作上的努力,我巳在上文說過了。傾讀他的《二心集》,其中有一封《關於翻譯的通信》,對於翻譯標準的討論,倒是很重要的。
他說,嚴幾道為要譯書,"曾經查過漢晉六朝翻譯佛經的方法……據我所
記得,譯得最費力,令人看起來最吃力的,是穆勒《名學》和《群己權界論》的一篇作者自序,其次就是這論,後來不知怎地又改稱為《權界》,連書名也很費解
了。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論》,桐城氣息十足,連一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搖頭晃腦的讀起來,真是音調鏗鏘,使人不自免其頭暈。這一點竟感動了桐城派老頭子吳汝給,不禁說是^足與周秦諸子相上下,了 。然而嚴又陵自己知道這太'達'的譯法是不對的,所以他不稱為'翻譯,,而寫作'侯官嚴復達惜,,序
例上發了一通4信達雅7之類的議論之後,結末卻聲明道:什法師云:"學我者
病"。來者方多,慎勿以是書為口實也!,好像他在四十年前,便料到會有趙老爺來謬托知己,早巳毛骨悚然一樣。……那麼,他為什麼要幹這一手把戲呢? 答案是:那時的留學生沒有現在這麼闊氣,社會上大抵以為西洋人只會做機器~~尤其是自鳴鐘^留學生只會講鬼子話,所以箅不了^士,人的。因此
他便去鏗鏘一下子,鏗鏘得吳汝綸也肯給他作序,這一序,別的生意也就源源而來了,於是有《名學》,有《法意》,有《原富》等等。但他後來的譯本,看得'信,比'達\'雅'都重一些。他的翻譯,實在是漢唐譯經歷史的縮圖。中國之譯佛經,漢末質直,他沒有取法。六朝真是'達而雅'了,他的《天演論》的模範就在此。唐則以4信,為主,粗粗一看,簡直是不能懂的,這就仿佛他後來的譯書。"①魯迅的文字,本來是有分量的,他對每一問題的了解,都是有其深度的;他這一封信,雖是有意在調侃趙景深,但在翻譯論的典範文學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篇。
他接著又說了另外一面的道理:"我想,我們的譯書,還不能這樣簡單,首
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的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的分起來,甲,有很
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其中的丙,則在'讀者' 範圍之外,啟發他們是圖畫、演講、戲劇、電影的任務,在這裡可以不論。但就
是甲乙兩種,也不能用同樣的書籍,應該各有供給閱讀的相當的書。供給乙的,還不能用翻譯,至少是改作,最好還是創作,而這創作又必須並不只在配合讀者的胃口 ,討好了,讀的多就夠。至於供給甲類的讀者的譯本,無論什麼,我是至今主張6寧信而不順,的。自然,這所謂6不順,,決不是說'跪下,要譯作4跪在膝之下,,'天河'要譯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說,不妨不像茶淘飯一樣幾口可以咽完,卻必須費牙來嚼一嚼。這裡就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完全中國化,給讀者省些力氣呢?這樣費解,怎樣還可以稱為翻譯呢?我的答案是:這也是譯本。這樣的譯本,不但在輸人新的內容,也在輸人新的表現法。中國的文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訣,是在避去熟字,刪掉虛
字,就是好文章。講話的時候,也時時要辭不達意,這就是話不夠用,所以教員講書,也必須藉助於粉筆。這語法的不精密,就是證明思路的不精密,換一
句話,就是腦筋有些胡塗。倘若永遠用著胡塗話,即使讀的時候,滔滔而下。但歸根結蒂,所得的還是一個胡塗的影子。要醫這病,我以為只好陸續吃一
點苦,裝進異樣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後來便可以據為己有。這並不是空想的事情。遠的例子,如日本,他們的文章里,歐化的語法是極平常的了 ,和梁啓超做《和文漢讀法》時代,大不相同;近的例子,就如來信所說,
一九二五年曾給群眾造出過'罷工'這一個字眼,這字眼雖然未曾有過,然而大眾已都懂得了。我還以為即使為乙類讀者而譯的書,也應該時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語字在裡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爾遇見,而想一想,或問一問, 就能懂得為度。必須這樣,群眾的言語才能夠豐富起來。"①這段話是說得更切實了。魯迅討論翻譯的文學,總有十多篇,我卻認為這封信最富建設性的。
附縈一魯迅年譜
①《魯迅全集》第4卷,第381—383頁。
附錄
魯迅生平和著述年表
魯迅評傳
一乂V、一年〈清光緒七年)一歲。
九月二十五日(夏曆八月初三日;),在浙江紹興城內誕生。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七歲。進私塾讀《鑒略》。
一八九二年〈光緒十八年)十二歲。
二月(夏曆正月〉,進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
一八九三年〔光緒十九年)十三歲。
秋,因祖父介孚公下獄,暫時寄居皇甫莊和小皋埠舅父家。
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十六歲。
十月十二日〈夏曆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逝世,年三十七。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十八歲。
四月,往南京考人江南水師學堂。開始接觸新的思潮。
九月,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
一八九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十九歲。二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
一九〇二年(光緒二十八年)二十二歲。一月,礦路學堂畢業。
四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