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和尚恪守百丈清規,覽經入田,自耕自食自給自足,農作和禪悟並行不悖。此舉乃釋門自古至今的傳承:雲門擔米、玄沙砍柴、雲嚴作鞋、臨濟栽松鋤地、仰山牧牛開荒、黃檗開田擇菜、溈山摘茶合醬……

  禪宗溈仰的祖師仰山和尚曰: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兩三碗,意在钁頭邊。

  我的大和尚師父也意在鋤頭邊,故而那段時間院子門關得不嚴,昌寶經常刺溜一下就沒狗影了,然後過個三五天才回來。

  長的時候是一兩個星期。

  回來後一看,肚子沒癟,毛色沒發污,只是爪子髒得厲害,看來是遊方有志,躡忘疲。

  我去找它聊天:寶,跑哪兒去了?沒犯色戒吧?

  它傻呵呵地搖尾巴,一副痴呆的表情。

  我說:你別裝傻,老實交代,說不清楚的話把你拴起來,不讓你出門了。

  大和尚在一旁拄著鐵鍬說:你有那個閒工夫逗昌寶,不如騰出工夫去抬點兒農家寶來。

  農家寶又叫米田共,這個基本常識我還是有的,故而藉口上廁所尿遁。

  我後來和師父說,昌寶這麼亂跑的話,萬一被人給抓住吃了怎麼辦?還是拴起來吧。

  大和尚泡著茶,慢悠悠地和我說:眾生各有其宿世因果——你操那些心幹嗎?大和尚說昌寶五戒持得好,自有天龍護持,他不擔心它被人給吃了。

  我說:奇怪咧,您前兩年散步的時候不是還滿大街追昌寶嘛,怎麼現在反倒不怕它亂跑了?

  大和尚指著昌寶說:光你長歲數啊,它也長歲數的好不好,咱們昌寶現在長大了,自己知道好歹。

  好吧好吧,算我瞎操心,各自的因果,各自坦然受之好了。

  傻人有傻福,傻狗也有,希望它遇見的都是好人吧。

  我最後一次見昌寶是在大冰的小屋門口。

  我喊了它一聲,它扭頭看我,打了個飽嗝。

  我正端著一份素三鮮餃子在吃,餵了它兩個,它邊吃邊打嗝。

  我餵它水喝,罵它太嘴饞。

  它邊喝水,邊眼巴巴地往餃子碗裡瞅。

  還想吃?不給!

  好奇怪,它是只習慣了吃素的狗狗,滿世界遊方的時候靠什麼果腹的呢?

  昌寶後來失蹤的時間越來越長,有人說在束河見過它,它站在溪水邊的石頭上一動不動,目視流水,入定一般。也有人說在金塔寺見到過它,香火繚繞的大殿旁,它曬著太陽呼呼地睡大覺,從日出睡到日落。

  還有人說在文海見到過它,它不急不慢地溜達著,在荒無人煙的花海里閒庭信步。……

  師弟說,昌寶有時候會回來小院兒轉轉,蜷曲在大和尚的腳旁呆呆地躺上一會兒,然後起身溜溜達達地離開。

  大和尚不怎麼操心它,該種地種地,該喝茶喝茶,只是在它離開時客氣地寒暄一句:走了哈……

  走了。

  走了走了,昌寶後來走得很遠,離開麗江了。

  我很久沒見過昌寶了。

  聽說它現在在大理。

  有種說法是狗販子把它拐賣到了那邊,賣了三萬塊。

  還有一種說法是,它自己溜達過去的……真驚悚,200公里的路,它怎麼溜達過去的?舉爪攔車嗎?

  總之,昌寶師弟是在大理了。

  很多人在人民路見過它,還有人在才村的海邊見過它,都說它胖了。

  我和大和尚提及這些傳言,他說:挺好的,它有它的因緣福報,這不活得挺好的嘛。是啊,操那麼多心幹嗎?有緣則殊途同歸,無緣則來世再聚吧。

  院子裡的向日葵開了又謝,葵花子已經吃了好幾茬兒了。

  傻狗,走了這麼久,也不知道回來看看……

  我寫這篇文章寫到這裡,有點兒想念昌寶師弟了,不多,一點點。

  你去過大理沒?

  如果你路過大理,如果你遇見一隻傻呵呵的哈士奇,麻煩你替我和它握握爪。如果它樂意,你可以喂喂它。

  我師弟喜歡吃餃子。

  這篇文字與文學無關,不必過度解讀。

  這篇文字與佛法也無關,開口即是錯。

  我多麼希望我所闡述的只是一種無須多言的常識、一種理所應當的自然現象,就像頭頂的星雲永恆旋轉。

  好了故事講完了,該幹嗎就幹嗎去吧。

  無量天尊,哈利路亞,阿彌陀佛麼麼噠。

  乖,摸摸頭。

  後記

  這是我寫的第二本書。

  開筆寫第一本書前,我曾列過一個寫作計劃。按人名順序一個接一個去羅列——都是些浪蕩江湖,曾和我的人生軌跡交叉重疊的老友。

  當時坐在一列咣當咣當的綠皮火車裡,天色微亮,周遭是不同省份的呼嚕聲。我找了個本子,塞著耳機一邊聽歌一邊寫……活著的、死了的,不知不覺寫滿了七八頁紙。我嚇了一跳,怎麼這麼多的素材?不過十幾年,故事卻多得堆積如山,這哪裡是一本書能夠寫得完的?

  頭有點兒大,不知該如何取捨,於是索性信手圈了22個老友的人名。隨手圈下的名單順序,是為出版時篇章構成之由來。

  圈完後一抬頭,車窗外沒有起伏,亦沒有喬木,已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

  綠皮火車上的那個本子我還留著呢,200多人的名單,現在兩本書總共寫了不到十分之一。

  那次圈下了22個人的名單,第一本書《他們最幸福》只用了10個,剩下的12個人物故事,我在此後的一年間陸續寫完。

  是為我的第二本書《乖,摸摸頭》。

  我自江湖來,雖走馬名利場跨界媒體圈略得虛名薄利,然習氣難改,行文粗拙,且粗口常有,若因此惹君皺眉,念在所記所敘皆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對話,還請方家海涵。

  我不懂文學,也沒什麼文化,亦誠惶誠恐於作家這個身份。

  有人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我想,文學應該也一樣吧。

  竊以為,所謂文學,終歸是與人性相關:發現人性、發掘人性、闡述人性、解釋人性、解構人性……乃至升華人性。千人千面,人性複雜且不可論證,以我當下的年紀、閱歷、修為次第,實無資格摁著“人性”二字開題,去登壇講法。那就席地而坐,簡簡單單地給你們講講故事好了。

  《三慧經》曰:“善意如電,來即明,去便復冥。”

  在我粗淺的認知中,善意是人性中永恆的向陽面。

  這本書我講了12個故事,皆或多或少地與“善意”二字相關,我祈望它們如星光如燭火,去短暫照亮你當下或晦澀或迷茫的人生。

  善良是種天賦,而善意是種選擇。

  選擇善意,即是選擇幸福。

  我寫不出什麼“警世通言”“喻世恆言”,唯願這點兒燭火能助你直面個體人性中所伏藏的那些善意,並以此點燃那些屬於你自己的幸福故事。

  如果你說你當下已經過得很幸福,那我祝你更幸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