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岳家在北伐中連連獲勝,高宗等人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當岳飛加快了北伐的步伐,長驅中原,高宗和秦檜就惶惶不可終日起來。
高宗對戰爭前途始終存著兩種心理,既怕宋軍大獲全勝,又怕宋軍大敗。儘管岳飛一再真心誠意地表示,北伐成功要解甲退隱,高宗總是放心不下,紹興七年岳飛自動解職和奏請高宗建儲兩件事,高宗一直心懷不滿,生怕岳飛等掌握重大兵權的將領會起來謀反。而如果戰爭失敗了,高宗就有可能會淪為金軍的階下囚,連個金國“臣子”的地位都保不住。紹興元年以來宋軍的屢次獲勝,並沒有消除高宗對女真貴族的恐懼心理,他始終沒有信心,總是對敵人的力量估計過高,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低。岳飛節節推進,按道理高宗應該高興才是,但實際上高宗的心七上八下的,如揣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因此他在詔書中一再地叮嚀岳飛,要儘量避免與兀朮大軍決戰,藉口就 是要保衛全軍的安全,保住原有的地盤。
秦檜自從被金軍派回宋朝,他的奸細的身份決定了他和抗金事業勢不兩立,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破壞抗金大業。但由於前方各戰場捷報頻傳。秦檜害怕他的金軍“上司”要怪罪他,因此一直想著怎樣停戰言和。但是,憑著他三省和樞密院的省札發號施令,岳飛、韓世忠等功高權重的統帥,不見得會理睬和聽從。按照朝廷慣例,只有皇帝的親筆手詔,才對大帥們具有約束力,而皇帝的手詔一般是在和宰執大臣商議後,由宰執大臣來起草的。
七月上旬,宋、金雙方在東線和西線戰場處於膠著狀態,彼此都沒有太大的進展。這時,在中線作戰的張俊已經率兵撤退,只有岳家軍仍堅持作戰,長驅猛進,攻勢非常猛烈。秦檜感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可以逼迫岳飛退兵,於是便急忙向高宗提出讓岳飛班師的建議,理由是岳飛孤軍作戰,再作抗擊就會招致全軍覆滅。除此以外,秦檜還唆使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圍繞著班師回朝勸說高宗,說 :“岳家軍兵員少,將士也不多,打了這麼長時間的戰,人民疲憊,國家也貧乏了,供給跟不上,如果岳飛再接著揮軍北上,那就極其危險了,願皇上下一道詔書,令岳飛及時班師回朝 。”此時班師,一來不會大敗,二來也不會大勝,正合高宗長久以來的想法。於是,毫無主見 的高宗在郾城大戰期間,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秦檜等人心裡樂開了花,只等著向金軍邀功。
岳飛在郾城大戰前夕,曾將兵力匱乏的實際情況上報朝廷,希望朝廷下命令,讓各路軍馬匯聚到郾城,共同打擊敵人。但是,奏章一去十幾天,朝廷並沒有支援一兵一馬,岳家軍盼啊盼,拼著命全力抵抗,好不容易熬過了郾城和潁昌兩場苦戰,誰知盼來的卻是一道班師詔。
岳飛大為詫異,他感到這道“措置班師”的詔命份量非常重,它意味著朝廷不可能派其他各路軍北進協同作戰,並有切斷供養、重演長驅洛伊時因糧草不到而導致士兵餓死的悲劇。戰爭形勢的變化,已不再像北伐初期那時各路軍互相配合那樣聲勢浩大,令敵人難以抵擋了。孤軍深入,勢單力簿。而如果一旦班師,那麼這十幾年來的浴血奮戰的成果,將會完全失去,而一旦失去這樣一個一統中原的大好時機,再談什麼中興大計,就將永遠難以成功了。
極端憤慨的岳飛,不願就這樣輕易捨棄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他沒有下令終止向開封的進軍,而是寫了一封言詞非常激烈的奏章,反對“措置班師”。
岳飛抗旨不行,令高宗又驚又懼。這使他想起在北伐剛開始時,他派李若虛去向岳飛傳達“班師”的口詔時,岳飛依然像這次一樣拒旨不受。這令他又心 生怕意。歷代武將奪皇權的歷史一齊涌到高宗的腦海里,他擔心手握重權的岳飛也會這樣做。於是,他決計不再顧及北伐之事,一定要叫岳飛班師回朝,以除後患。
不久,宋軍九軍前鋒已經到達朱仙鎮,而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這十二道詔旨全是措辭嚴峻、不容改變的急令:大軍班師,岳飛本人去臨安朝見皇帝。
這時,在客觀上已不允許孤軍久留,主觀上力爭朝廷珍惜北伐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了。岳飛是南宋統治集團中的一員,要他選擇造反的道路是不可能的。只能按朝廷命令,班師回朝。
悲憤到了極點的岳飛,淚流滿面,只能朝著東方,朝著故國的方向,揖手釋道: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
岳飛對部下說,我們苦苦戰鬥獲取的地盤,頃刻間又將全部喪失,中興大業,恐怕是再難以實現了。
在撤軍途中,岳飛住在一座荒村野寺。夜裡,岳飛和部將們相對而坐,突然 ,岳飛張口發問 ,說 :“天下大事,如今是怎樣的一種情形?”他的部下張憲回答說 :“一切都由相公決定 。”但是,無奈的岳飛只能按旨班師,張憲的勸勉並沒能使岳飛改變主意。
河南、京師的老百姓,聽說岳飛要退兵,都大失 所望。他們緊緊地攔住岳家軍的馬頭,拉住岳家軍將士的衣袖,苦苦挽留。許多百姓失聲痛哭說 :“岳元帥啊,有你們在這,我們就像有了堅實的依靠,可是你們一走 ,我們又要遭受殘忍的金兵的凌辱了 。”“你們不要走吧 。”老百姓們哭聲震天,岳飛心如刀絞,岳家軍和老百姓相對揮淚。岳飛沒辦法,只好拿出高宗頒布的詔書,給老百姓看,說 :“並不是我岳飛要走,實在是形勢不允許啊 。”
軍隊撤到蔡州時,有成百上千的人擁到衙門前,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學生,他們問岳飛為何要撤退,岳飛只能再次拿出班詔出示給眾人看,大家都嚎啕大哭起來。百姓看挽留不住,只有跟岳家軍走!倍受金軍以往殺掠之苦的蔡州人民,和岳家軍一道南下了。岳飛把他們安置在轄區內的襄漢六郡。與此同時,岳飛派部將李山、安貴,接回河北的梁興、陳州守將趙策淵。善後工作料理完畢,岳飛遣王貴、張憲留守襄、鄂,自領二千親兵,默默地上杭州赴闕去了。
兀朮本以為這場戰爭徹底地失敗了。他只好放棄開封,渡河北去,一天,有一個大書生攔住了他的去路,詭秘地對他說 :“從古至今,如果朝中有掌握大權的臣子,就不會有將領在外面能夠立功的事情。以我看來,岳飛的性命已經危在旦夕,又怎麼談得上北伐成功呢?”
書生的話提醒了兀朮,他想起了派到宋國去的奸細秦檜,決定找秦檜商謀大事。
忠誠向金的秦檜果然沒有辜負金兀朮的期望,在他的插手之下,岳飛無奈,只能按旨撤兵。岳飛撤退的消息傳來後,兀朮喜出望外,立刻整頓軍隊,率軍過河,捲土重來。他的軍隊,很快又占領了開封。
雖然岳飛在前線還留有少量部隊,主要是為了掩護河南百姓南遷的。但他們兵力單簿,因撤軍而士氣低落,因此,當兀朮率大兵衝來時,根本無力抵抗,有的將領被俘犧牲,有的只好帶兵撤退了。
高宗對戰爭前途始終存著兩種心理,既怕宋軍大獲全勝,又怕宋軍大敗。儘管岳飛一再真心誠意地表示,北伐成功要解甲退隱,高宗總是放心不下,紹興七年岳飛自動解職和奏請高宗建儲兩件事,高宗一直心懷不滿,生怕岳飛等掌握重大兵權的將領會起來謀反。而如果戰爭失敗了,高宗就有可能會淪為金軍的階下囚,連個金國“臣子”的地位都保不住。紹興元年以來宋軍的屢次獲勝,並沒有消除高宗對女真貴族的恐懼心理,他始終沒有信心,總是對敵人的力量估計過高,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低。岳飛節節推進,按道理高宗應該高興才是,但實際上高宗的心七上八下的,如揣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因此他在詔書中一再地叮嚀岳飛,要儘量避免與兀朮大軍決戰,藉口就 是要保衛全軍的安全,保住原有的地盤。
秦檜自從被金軍派回宋朝,他的奸細的身份決定了他和抗金事業勢不兩立,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破壞抗金大業。但由於前方各戰場捷報頻傳。秦檜害怕他的金軍“上司”要怪罪他,因此一直想著怎樣停戰言和。但是,憑著他三省和樞密院的省札發號施令,岳飛、韓世忠等功高權重的統帥,不見得會理睬和聽從。按照朝廷慣例,只有皇帝的親筆手詔,才對大帥們具有約束力,而皇帝的手詔一般是在和宰執大臣商議後,由宰執大臣來起草的。
七月上旬,宋、金雙方在東線和西線戰場處於膠著狀態,彼此都沒有太大的進展。這時,在中線作戰的張俊已經率兵撤退,只有岳家軍仍堅持作戰,長驅猛進,攻勢非常猛烈。秦檜感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可以逼迫岳飛退兵,於是便急忙向高宗提出讓岳飛班師的建議,理由是岳飛孤軍作戰,再作抗擊就會招致全軍覆滅。除此以外,秦檜還唆使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圍繞著班師回朝勸說高宗,說 :“岳家軍兵員少,將士也不多,打了這麼長時間的戰,人民疲憊,國家也貧乏了,供給跟不上,如果岳飛再接著揮軍北上,那就極其危險了,願皇上下一道詔書,令岳飛及時班師回朝 。”此時班師,一來不會大敗,二來也不會大勝,正合高宗長久以來的想法。於是,毫無主見 的高宗在郾城大戰期間,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秦檜等人心裡樂開了花,只等著向金軍邀功。
岳飛在郾城大戰前夕,曾將兵力匱乏的實際情況上報朝廷,希望朝廷下命令,讓各路軍馬匯聚到郾城,共同打擊敵人。但是,奏章一去十幾天,朝廷並沒有支援一兵一馬,岳家軍盼啊盼,拼著命全力抵抗,好不容易熬過了郾城和潁昌兩場苦戰,誰知盼來的卻是一道班師詔。
岳飛大為詫異,他感到這道“措置班師”的詔命份量非常重,它意味著朝廷不可能派其他各路軍北進協同作戰,並有切斷供養、重演長驅洛伊時因糧草不到而導致士兵餓死的悲劇。戰爭形勢的變化,已不再像北伐初期那時各路軍互相配合那樣聲勢浩大,令敵人難以抵擋了。孤軍深入,勢單力簿。而如果一旦班師,那麼這十幾年來的浴血奮戰的成果,將會完全失去,而一旦失去這樣一個一統中原的大好時機,再談什麼中興大計,就將永遠難以成功了。
極端憤慨的岳飛,不願就這樣輕易捨棄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他沒有下令終止向開封的進軍,而是寫了一封言詞非常激烈的奏章,反對“措置班師”。
岳飛抗旨不行,令高宗又驚又懼。這使他想起在北伐剛開始時,他派李若虛去向岳飛傳達“班師”的口詔時,岳飛依然像這次一樣拒旨不受。這令他又心 生怕意。歷代武將奪皇權的歷史一齊涌到高宗的腦海里,他擔心手握重權的岳飛也會這樣做。於是,他決計不再顧及北伐之事,一定要叫岳飛班師回朝,以除後患。
不久,宋軍九軍前鋒已經到達朱仙鎮,而岳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這十二道詔旨全是措辭嚴峻、不容改變的急令:大軍班師,岳飛本人去臨安朝見皇帝。
這時,在客觀上已不允許孤軍久留,主觀上力爭朝廷珍惜北伐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了。岳飛是南宋統治集團中的一員,要他選擇造反的道路是不可能的。只能按朝廷命令,班師回朝。
悲憤到了極點的岳飛,淚流滿面,只能朝著東方,朝著故國的方向,揖手釋道: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
岳飛對部下說,我們苦苦戰鬥獲取的地盤,頃刻間又將全部喪失,中興大業,恐怕是再難以實現了。
在撤軍途中,岳飛住在一座荒村野寺。夜裡,岳飛和部將們相對而坐,突然 ,岳飛張口發問 ,說 :“天下大事,如今是怎樣的一種情形?”他的部下張憲回答說 :“一切都由相公決定 。”但是,無奈的岳飛只能按旨班師,張憲的勸勉並沒能使岳飛改變主意。
河南、京師的老百姓,聽說岳飛要退兵,都大失 所望。他們緊緊地攔住岳家軍的馬頭,拉住岳家軍將士的衣袖,苦苦挽留。許多百姓失聲痛哭說 :“岳元帥啊,有你們在這,我們就像有了堅實的依靠,可是你們一走 ,我們又要遭受殘忍的金兵的凌辱了 。”“你們不要走吧 。”老百姓們哭聲震天,岳飛心如刀絞,岳家軍和老百姓相對揮淚。岳飛沒辦法,只好拿出高宗頒布的詔書,給老百姓看,說 :“並不是我岳飛要走,實在是形勢不允許啊 。”
軍隊撤到蔡州時,有成百上千的人擁到衙門前,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學生,他們問岳飛為何要撤退,岳飛只能再次拿出班詔出示給眾人看,大家都嚎啕大哭起來。百姓看挽留不住,只有跟岳家軍走!倍受金軍以往殺掠之苦的蔡州人民,和岳家軍一道南下了。岳飛把他們安置在轄區內的襄漢六郡。與此同時,岳飛派部將李山、安貴,接回河北的梁興、陳州守將趙策淵。善後工作料理完畢,岳飛遣王貴、張憲留守襄、鄂,自領二千親兵,默默地上杭州赴闕去了。
兀朮本以為這場戰爭徹底地失敗了。他只好放棄開封,渡河北去,一天,有一個大書生攔住了他的去路,詭秘地對他說 :“從古至今,如果朝中有掌握大權的臣子,就不會有將領在外面能夠立功的事情。以我看來,岳飛的性命已經危在旦夕,又怎麼談得上北伐成功呢?”
書生的話提醒了兀朮,他想起了派到宋國去的奸細秦檜,決定找秦檜商謀大事。
忠誠向金的秦檜果然沒有辜負金兀朮的期望,在他的插手之下,岳飛無奈,只能按旨撤兵。岳飛撤退的消息傳來後,兀朮喜出望外,立刻整頓軍隊,率軍過河,捲土重來。他的軍隊,很快又占領了開封。
雖然岳飛在前線還留有少量部隊,主要是為了掩護河南百姓南遷的。但他們兵力單簿,因撤軍而士氣低落,因此,當兀朮率大兵衝來時,根本無力抵抗,有的將領被俘犧牲,有的只好帶兵撤退了。